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09年11月台湾交通安全部门在岛内各大媒体投放了新一辑的交通安全宣传广告,广告一经播出即遭到岛内各界的热议,焦点还是集中在用监控探头拍摄到的车祸瞬间剪辑,包括骑车男子被卡车碾压,横穿马路的行人被撞飞等不加修饰的真实场景。这一广告刊播之后确实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但却遭到了人们的强烈不满与反感。  相似文献   

2.
一笔者在一家对台广播媒体实习时,曾经采访了一些岛内人士,感觉相较于一般采访,采访岛内人士难度要相对大一些。归结起来是"三难":难约、难问、难选择话题。1.难约对方觉得做对台宣传的媒体,不但对他们的事业发展没多大帮助,反而还有可能被"利用",成了两岸"舆论战"的"炮灰"。所以,能避则避。2.难问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台湾“台视”制作播出了大陆节目《中国》。这套连续节目直到播出最后一集时,才发现片头“中国”两字竟然是毛泽东手迹! 原来,片头“中国”两字一直被岛内观众称好,认为“苍劲有力”,最后一些岛内深谙书法和曾在大陆看过毛泽东书法真迹的人发现并指出此事。消息传到“台视”主管耳里,大家都不禁大吃一惊!  相似文献   

4.
一、广告文化的内涵所谓广告文化,即是蕴含在广告运动过程中的, 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同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生活方式的总和。广告的传播过程就是一个人们共享社会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价值观念不断被传送、强化和公众接受社会文化教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广告主和广告人员精到地把握社会群体期望或文化圈的继承,并进而超越自身所在群体文化传统的过程;二是公众接触、接受广告及其认同广告与所含文化的过程。广告与文化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从人类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广告与文化的信用是双重的:广告反映了不断变化的文化,同时反过来也改变了文化。  相似文献   

5.
在对台宣传直接"入岛落地"受到种种限制的情况下,利用台湾媒体进行"二次传播"日益成为加强对台宣传效果的重要方式。分析近年来海峡之声稿件被岛内媒体转引情况可以发现,重大活动、敏感话题以及军事安全等方面内容被"二次传播"的比例较高。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紧紧抓住台湾媒体的关注点,将之作为打开对台传播有效性的金钥匙,努力通过"二次传播"的方式更好地实现报道内容在岛内直接落地,有效增强对台宣传实效。  相似文献   

6.
"网络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对生活其中的人产生了巨大冲击,消费成为他们身份认同的方式,广告与产品中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广告参与主体也由广告受众、广告主与广告企业变成了注重参与的消费者、强调互动的企业以及面临边缘化以创意为生的广告企业。  相似文献   

7.
解析现代广告中的文化传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兰秋 《新闻界》2005,(4):91-93
广告传播是一种社会活动,又是一种文化现象,伴随着广告传播,广告文化产生了.所谓广告文化,即是蕴含在广告运动过程中的、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同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生活方式的总和,是以广告为载体、以推销为动力、以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为宗旨的一种文化传播形式.广告文化是广告传播参与社会化过程的重要因素,它使得广告传播具有社会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广告也在改变以往传统的营销模式,广告的体验式营销越来越被广泛运用,创造了一批诸如可口可乐的世界品牌神话。本文依托神话理论,结合可口可乐广告运作模式实例,对广告的体验式营销模式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9.
魏巍 《新闻世界》2014,(1):97-98
广告一直被认为是商业利益的具象化体现,在诸多学者的论述之中,广告新闻化,商业利益侵蚀报纸所代表的公共利益成为了广泛的诟病对象。然而对于广告的作用并不应该一言以概之,本文从分类广告与其他类型广告的区别谈起,分析分类广告这一特殊的广告形式所具有的丰富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沈王英 《新闻实践》2005,(10):35-36
现代广告中,各种文化要素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文化与广告的结合,一方面是作为经济活动的广告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是日常生活文化化的一种体现。对文化表现元素的猎取,使广告的经济因素有了出色的包装,经济的硬性销售被文化的软性宣传掩盖了。今天的广告已经尽量冲淡了商业气息,总是以一副清新自然的面孔出现,以期达到潜移默化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9,(2):76-83
市场全球化使我们由生产型社会迈入消费型社会,中国已经进入感性消费阶段,逐渐呈现出消费感性化的趋势。本文通过认知神经实验和问卷调查研究情绪对广告传播的影响,考察了情绪的维度理论框架下情绪效价、情绪唤醒水平与广告效果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第一,广告诱发的被试情绪唤醒水平正向影响其广告观看时间,但广告诱发的被试情绪效价与其广告观看时间不呈相关关系;第二,广告诱发的被试情绪唤醒水平与其广告态度和购买意愿无关;第三,广告诱发的被试情绪效价正向影响其广告态度和购买意愿。本研究的发现为感性消费时代情绪在广告传播中的运用提供了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台港澳一瞥     
前几年,笔者曾在本刊撰文谈了名片的历史、类型、特色及趋向等。现再将名片的一些趣闻、杂议撷取献给读者。名片的法律属性——台湾『公平交易委员会』一九九二年曾作一项解释,认为名片也属于岛内新颁『公平法』中所称的『广告』类种,因此与推广、销售有关的名片,其学历的记载如有不实,则触犯『虚伪及引人错误』的规定,违反者如逾期不改正,可  相似文献   

13.
2010年的央视春节晚会已经落下帷幕,但关于虎年春晚的争议却没有平息。大量的植入式广告让观众感叹央视为何如此“就差钱”?作为一种新的广告形式,植入式广告在央视春晚中屡有出现: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就曾巧妙地植入了搜狐网的宣传广告,百度老总李彦宏在春晚的“频频露面”也被认为是植入的广告。虎年春晚的植入式广告更是遍地开花,变本加厉:仅赵本山的小品《捐助》就植入了好几个广告:搜狗、国窖1573等,而在其他小品中,土豆网、鲁花花生油以及洋河蓝色经典等也被植入。在刘谦的魔术表演中,刘谦煞有介事喝的汇源果汁,也是企业植入的广告。这些植入广告给央视带来了巨大的广告收入。据媒体报道,中央电视台2010年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我国高校广告教育超常规发展的时期。市场经济大潮推动了中国的广告产业大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高校的广告专业与广告教育。由于与市场经济的天然联系,广告专业由一名新生儿迅速成长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宠儿,被公认为近年来我国高校中发展最迅猛的专业之一。据统计,1983年6月厦门大学建立了中国大  相似文献   

15.
当今的影视界和广告界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把广告和艺术相提并论.人们在评价一则广告时,艺术往往成为了唯一的衡量标准.艺术化的广告被折腾得面目全非,几乎不能发挥广告本来的作用,失去了销售力量,消费者对广告交口称赞,却对产品无动于衷,广告创作者在自我陶醉的同时,消费者却是"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  相似文献   

16.
周婧 《声屏世界》2010,(12):51-52
宝马系列网络广告出现伊始就被受众热烈追捧.预示了电影式广告成为一种新颖有效的广告传播方式的必然。从宝马《Hire》系列广告到丰田《威驰新风》、三大名导的雅虎搜索广告、三星Any系列MV广告、奥迪《生活相对论》等等.众多广告主看到电影式广告的显著效果而纷纷将之运用到自身的广告传播之中。电影式广告的异军突起成为现代广告的一道亮丽风景。  相似文献   

17.
通过考察1998年和2006年杭州房地产广告所建构和反映的文化价值趋向,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房地产广告表达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化,广告中象征性价值观的出现频率明显上升。如今,房地产广告作为一种符号,被赋予更多的含义,"身份"的概念在房地产广告中凸显。房地产广告中文化价值观的变化反映了国人消费观念的巨大转变。  相似文献   

18.
关于广告文化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先红 《现代传播》2003,(2):131-132
广告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行为 ,而是一种现代文明的标志。有广告的地方就有文明 ,有广告的地方就有文化。本文试图从文化学的角度来深入探讨广告文化的基本理论。一、广告与文化的关系所谓广告文化 ,即是蕴含在广告运动过程中的 ,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同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生活方式的总和 ,是以广告为载体、以推销为动力、以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为宗旨的一种文化传播形式。广告的传播过程就是一个人们共享社会文化的过程 ,也是一个社会价值观念不断被传送、强化和公众接受社会文化教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着两个方面 :一是公众接触…  相似文献   

19.
王洪林  张军 《视听界》2000,(4):55-56
我国交通广播成立之初大多是出于发布交通信息的需要,其实交通广播在交通安全宣传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交通安全宣传应成为交通广播的又一大特色,一大优势。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是社会的需求,交通广播已成为开展交通安全宣传的一条重要途径。随着交通安全形势的日  相似文献   

20.
广告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推销方式,特别是人体广告。广告中普遍运用的“身体符号”具有形体性、代表对象性和意义传达性。在符号化趋势下,身体已经成为特定群体的符号标志和消费品。身体作为一种意象,被广泛运用于现代商品广告之中。本文在论述人体作为一种媒介传达信息的同时,也谈到了女性形象问题和公共道德问题,以及人体广告在积极的推销作用背后所隐藏的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