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一、现代主义文学的含义及其发展历程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文学史上一道绚丽多彩的文学景观。它不仅从整体上改变了西方现代文学的发展面貌,而且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现代主义文学,即现代派文学,又叫“先锋派”文学,不是泛指所有西方现代文学,而是专指19世纪末以来欧美形形色色的标榜反传统的资产阶级文学流派。  相似文献   

2.
通过“现代主义”在西方语境中的推衍历史,阐述现代主义是现实主义的反动,它标明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文学精神气质和“现代的感受性”。现代主义已经成为中国新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断言现代主义已经过时还为时尚早。  相似文献   

3.
世界文学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基础上发展到近代,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一方面,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继续发展,仍对文坛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出现了工人阶级和无产阶级文学,形成一股新的充满生命力的文学潮流。与此同时,在欧美文坛上,沿着19世纪象征主义文学这条线索,相继出现了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荒诞派、新小说派等文学流派,汇成一股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现代主义文学在它产生不久,即对我国有过影响。“五四”以来,它们中的一些流派陆续被介绍到中国,由于中国的社会条件和西方不同,中国正在进行挽救民族危亡…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文学的大师们都有意或无意地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在西方发达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产生的,当它进入精神与物质滞后于世界的中国时,它受到了有力的拒斥和挤压,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必然。但中国要发展,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世界文学也一定会走进中国。今天,随着中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现代化,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回顾新文学的大师们一方面借鉴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与世界文学接轨,另一方面又继承优良传统,扎根于民族的大地沃土,走一条中西融合的道路,以此成就了中国现代文学辉煌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五四”以来的中国现当代小说对欧美文学思潮的借鉴是积极的、主动地吸纲,“有意味地模仿”。文学作品中隐含的国家民族主义的权力话语欲望,使西方文学中作为主体的个性意识在中国现当代小说中被民族意识所遮蔽,现实主义成为主要思潮。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借鉴,是现当代小说现实主义主潮中的一种变奏,它的消长起伏隐喻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欧美文学思潮渗入的阶段性特征,展示着20世纪中国文学在开放语境中的自我丰富与文化断裂。  相似文献   

6.
蒋承勇 《东吴学术》2023,(4):5-18+2+161
古希腊悲剧和史诗高度重视情节与结构,这种传统深深影响了西方叙事文学。从史诗到传奇再到浪漫主义小说,西方叙事文学以情节的离奇、曲折见长,情节的发展演变、故事的结构布局尚缺乏生活的“必然律”“可然律”;现代现实主义叙事文学则在“必然律”“可然律”方面标示了历史新刻度。现代现实主义之前的西方叙事文学虽然情节的叙述都符合“整一性”要求,通常也都呈“线型结构”,但空间转换与时间逻辑并不紧密,因而缺乏真实性。现代现实主义叙事文学在叙事方法上体现了一种事理逻辑和实证理性,时空转换通常清晰而有序,逻辑性和真实性强;现代主义叙事文学以表现主观的“自我”为中心,形成了结构上的“立体格局”,时间、空间、因果等逻辑关系的观念被打破。不过,现代主义在情节结构上并不与现代现实主义完全割裂。不同时代不同形态的作品虽有对既往文学的“反叛”与“创新”,但这并不意味着与传统的“断裂”,而是在“创新”之深层蕴含了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族文学关注人生、教化社会的强大思想传统与西方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交汇.使得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决定着新时代中国民族文学的基本风貌。现代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滥觞于19世纪末科学主义语境中的“写实”风潮。“五四”十年中,鲁迅、文学研究会及乡土文学作家群引领风潮的小说创作完成了现实主义文学“经典化”模式的历史性铸造。标志着20世纪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美学精神的凝成.经30—40年代的多元化发展.50—70年代的政治蜕化,世纪末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潮浸润下,现实主义文学重新恢复她应有的美学品格。直面人生、以积极干预社会一政治文明构建为历史使命。成为中国民族文学标志性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8.
80年代初期,文艺理论界思想十分活跃,一些理论家断言:“社会主义文学必然要由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现代主义是文学发展的方向。”这个结论显然下得过于仓促。我以为无论是从中国传统的人文背景,还是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形态,抑或是从文学创作的实绩看,现代主义都不可能成为中国文学发展的方向。借古可以鉴今,让我们回顾一下20年代、30年代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流行一时的现代主义思潮,探讨一下它在40年代以后消失和沉寂的原因,或许会有助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现代主义在西方崛起与衰败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正> 五四时期,“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这百多年来在西欧活动过了的文学倾向也纷至沓来地流入到中国。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新古典主义,甚至表现派,未来派等尚未成熟的倾向都在这五年间在中国文学史上露过一下面目。”而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中对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它在五四时期和三十年代形成两次“涨潮”。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对形式的热衷,与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大量译介紧密相关.出于规避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非理性成分的考量,一些作家对其中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了剔除,从内容中“剥离”出形式,“成功”地将现代派的创作技巧移植到中国文学中来,从而解构了定为一尊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使文学创作出现了.多元化.但是,由此带来的“技巧崇拜”或日“技术主义”,也导致了中国的现代主义只注重技巧的操练,而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精神,同时又屏蔽掉了对社会现实的有效关切.  相似文献   

11.
王瑜  邱慧婷 《唐山学院学报》2013,26(2):45-48,97
现代文学史观是现代文学史编写的灵魂,决定着文学史著的品格。在近年来现代文学史观的诸多建构理念中,朱德发的"现代国家文学史观"、唐金海的"文学史观的‘长河意识’和‘博物馆意识’"、关纪新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以及当前提出的"民国机制"民国文学史"等是其间产生较大影响、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梳理评判这些建构理念有助于合理认知当前研究的新发展,更有利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治史理念研讨交流的深化。  相似文献   

12.
我们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学 30年历程 ,以不同时期女作家创作同鲁迅小说的相似处为起点 ,重点分析冯沅君、萧红、丁玲、罗淑及张爱玲等 5位女作家与鲁迅小说创作的联系 ,试图在文学精神和思想内涵上把握鲁迅对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文学进程中象征主义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象征主义思潮在“五四”时期传入中国,为中国作家开辟了新的视域,但作为一种畀质的文学思潮进入中国现代文学,呈现出历时与共时结合,吸收与反拨多元融合的复杂态势。本文着重以鲁迅、戴望舒为例,谈谈他们在各自的创作中对象征主义的艺术融合,从而代表了中国现代作家对象征诗艺的运用已经超越了单纯借鉴和模仿的层面,向更为圆熟的艺术创造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文学史上,以白话代替文言的诗歌革命,曾经把白话假定为一种最接近内心的语言,提出了"自然的音节"、"自然的韵律"等创作主张.具有个性主义倾向的小说则尝试着用一种独特的"五四语体"--倾诉式话语--抵达主体的内心世界.在现代汉语建立之初,语言学家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新的语言能否真实、准确、完整地传达语言背后的内容.相对于这一问题,语言形式上繁与简、雅与俗的讨论,都不具有本质性.现代汉语的修辞理想,与现代文学的个性主义诉求高度契合,对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末,卢梭的《民约论》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思想界产生深刻影响,卢梭也成为中国近代文学中引人瞩目的“卡里斯马”形象。在中国近代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近代文学中的卢梭形象具有工具化、神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在对"现代中国文学史"这一文学史理论构想的合理性与艰难性进行阐释的同时,也对"现代中国"这一概念在国家建设和文学想象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并在现代中国文学史的现代民族国家的理论框架之外,试图从语言关系的层面对疏漏的海外华文文学、翻译文学、少数民族文学进行一定程度的包容尝试。  相似文献   

17.
世界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不仅与中国革命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也与中国现代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对新文艺运动热情支持与宣传,对现代作家作品深入关注。他在编译、研究现代作家作品时所表现出来的审美观、批评原则以及独到深刻的个人洞见,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有着珍贵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重构"出现了若干热点话题,如现代文学史在时间上向当代文学与近代、古代文学的贯通,现代文学是否应该纳入通俗文学、古诗词创作、以及海外华文文学进行横向开拓等问题。对这些重要问题进行脉络上的梳理与学理上的探讨之后,可以发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在纵向时间贯穿方面的关键不是无限延长其时间长度,而是凝聚目光,回到现代文学自身上来;在横向空间拓展方面的关键,也不是层层增加研究内容的宽度,而是在多重视野的参照下强化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度;在文学史向学术史提升方面的关键,是不断提升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含量,更加历史地看待现代文学,并由此获取现代文学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文学”概念在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中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变化过程。清末民初出现了从各种学术路径探讨文学本体的思路,对文学本体进行细致辨析的要推刘师培、章太炎、青年鲁迅等,晚清学者在学术转型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在世界学术格局中的定位进行深度思考。晚清到五四,先后经过数代学人的努力,人们对“文”和“文学”是什么这类根本问题的现代性追问日渐深入。随着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勃兴和壮大,在现代民族国家文化教育制度建设的过程中,现代文学文学观念逐步成熟起来。中国文学由此从古典走向现代,从士人走向民众,从传统之附庸走向独立自足和兼容并包。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民俗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文化学视点和方法研究现代文学,是“九五”以来的一大学术思潮。文章从民俗学文化视野切入,对中国现代小说进行全景批评,以求对现代小说创作中出现的一些复杂现象作出深度阐释。内容包括:现代小说创作的民俗学语境;现代小说家创作中的民俗文化心态;民俗文化小说与文学的民族性关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