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笪红星 《阅读》2014,(Z7):74-76
<正>《灰椋鸟》这篇课文重点清晰,文笔优美,通过"万鸟归林""众鸟闹林"两幅画面,使读者走进了"现场的真实"。所以课堂教学时带着悬念直奔重点,和学生一起去读书,一起去感悟。值得关注的是,在文字上的推敲,实际上就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成功的语文教学活动不仅是认识活动,也是情感活动。教学中,  相似文献   

2.
顾石红 《阅读》2014,(40):12-14
<正>教完徐秀娟的《灰椋鸟》一文,我和孩子们都沉浸在灰椋鸟的世界里:在作者的笔下,这鸟儿,分明就是大自然的精灵;这林场,分明是鸟的天堂。其实,灰椋鸟只是鸟儿家族的成员之一,更多的鸟儿,更多的美丽等着我们去发现。于是,我决定带领孩子们走进鸟的天堂,开展一次以"鸟"为主题的写作训练,把爱鸟、护鸟的种子,播进孩子们的心田,让它生根,发芽。  相似文献   

3.
叶娟 《阅读》2014,(23):15-15
<正>一队队、一群群,少则几十只组成一群,多则成千上万排成百米长队,或围成巨大的椭圆,一批批快速掠过天空。它们忽而冲高飞天,忽而低空盘旋,忽而边飞边唱,相互应和,忽而隐入丛林,跳跃枝头,呼朋唤友,百鸟齐鸣。这便是灰椋鸟那快乐的身影。灰椋鸟,还有两个名字:高粱头、竹雀。灰椋鸟并不是全身灰色,只因它在天空飞得太快,难以看清,所  相似文献   

4.
顾石红 《阅读》2007,(6):18-19
灰椋鸟在作者徐秀娟眼中是那样的美丽动人:"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爱鸟之心跃然纸上。鸟儿就是作者眼中的精灵,就是作者的生命。还是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徐秀娟生前写下的日记吧,体会她的爱鸟之情。  相似文献   

5.
主题是作者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塑造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贯穿一部小说始终的中心思想,对理解一部小说至关重要;叙事手法是作者为讲述故事所采用的手段,多样的叙事手段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本文通过对《中性》这一作品所蕴含的多重主题和独特的叙事手法分析,以期对作品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6.
选择与原作相一致的口吻 ,准确地传递原文作者的所思所感 ,使读者尽可能感悟到原文作者所描绘的文字形象和创造的文字意境 ,才称得上原作的完美再现 ,只有这样的译文才是最忠实于原作的译文。  相似文献   

7.
蒯思媛 《阅读》2023,(ZA):64-69
<正>盛夏来临,蝉鸣嘹亮。广玉兰发出沁人幽香,荷花立于池塘。诗人为它们赞叹,孩童为它们雀跃……画家也拿起画笔想要为它们定格下最美丽的瞬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画家们是如何描绘他们眼中的夏天的。元代画家王蒙的这幅《夏日山居图》描绘了他隐居之处的夏日山水美景。画面远景表现的是一座宏伟高峰,好似有直冲青天之势。画面右侧丛树林立,一条清溪缓缓流淌而下,  相似文献   

8.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现代美文代表作。作者通过细腻入微的观察,把景物生动传神地描绘了出来。在作者笔下,一个小小的荷塘,一轮淡淡的圆月,一缕缕清香,一阵阵微风,一丝丝凉意,无不细致入微,细腻真切地被描绘了出来。  相似文献   

9.
李建成 《阅读》2012,(Z2):34-36
<正>读着高年级小作者的获奖作文,就像和一个个"小博士"在谈话,这些作文内容丰富,知识面宽。从大家的作文中我深深感到:每个小作者一边在写作文,一边在享受写作给自己带来的成长。1.在选材中成长。今天,是倡导低碳的时代,这是因为人们的生活很不低碳。  相似文献   

10.
《儒林外史》以讽刺的笔法展现了明代中叶形形色色的士林人物,由于作者吴敬梓运用片断式的结构来组织小说,所以文中绝大多数人物的性格呈现单一化的特征,缺乏丰富性和完整性。但笔者所论的匡超人则属例外,吴敬梓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具体描绘了一位青年儒生的发展变化乃至堕落的历史,极为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1.
情牵鸟儿     
苏子 《阅读》2006,(11):18-19
《灰椋鸟》的作徐秀娟你也许并不太熟悉,但是你是否曾经听过《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呢?“有一个女孩她从小爱养丹顶鹤.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为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1987年9月16日,饲养场里的一只丹顶鹤飞散,徐秀娟为寻找这只飞散的丹顶鹤,不顾自然环境的恶劣.在夜色笼罩的茫茫滩涂上寻找失散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年仅23岁的年轻生命。  相似文献   

12.
作者在教学“简谐运动的图像”时感到描绘简谐运动图像的实验操作不够方便,描出的图像不便于分析,因而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装置结构科学合理,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13.
莺莺和张生叛逆性格的每一步发展 ,都要引起微妙、复杂而激烈的内心斗争 ,他们性格成长的具体过程 ,正是其内心斗争的历程。作者善于捕捉特定的时机 ,抓住戏剧冲突的关键时刻 ,描写他们的心理活动。其手法多种多样 ,或通过第三者的观察 ,或通过梦幻的描绘 ,或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和室内环境的布置 ,或通过琴声和日常生活用品等 ,从各个侧面描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使人物形象十分鲜明突出。  相似文献   

14.
李慧 《阅读》2013,(3):7-8
今天,我有一点儿话想对你说,因为我突然明白,阅读,归根结底是一个人的事情,阅读的眼光、心情、期待、欣赏和所致以的敬意,都是属于读着的那个人的,还有因此而造就的一段故事、一段时光、一段纪念,统统很个人。那么,在写作着优秀的、伟大的书的人那里,写作也应该是一个人的事  相似文献   

15.
在魏晋文学自觉时代,建安文学的群鸟乱飞,衍变为阮籍苦闷的模糊鸟,再发展到个性化的陶诗田园自由鸟。飞鸟意象由先秦两汉诗的群体性、类别性,至此成为带有诗人明显的主体性。其间诗赋的交流,则使飞鸟意象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16.
舒伯特歌曲的创作特色主要表现在:1.精神情感上独特的艺术个性的自由展现,强调对个人情感的表达;2.通过作品表现对本民族历史文化和民间音乐的强烈兴趣;3.在音乐手法上借用文学里的意境来描绘作品;4.通过钢琴给歌曲的伴奏部分赋予了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17.
毛主席这首词以欢快的笔调,描绘了一幅色彩斑谰的大柏地雨后的壮丽景色。全词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的革命豪情,表达了革命者对战争、对美的看法。引导学生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分辨哪些词句写的是实在的事物,哪些词句写的是由实在事物引起  相似文献   

18.
马克·吐温的《;历姆·索亚历险记》和怡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真实地描绘了南北战争前美国社会的丑恶面貌。体现了作者追寻自由、民主与平等的理想。通过两住主人公(汤姆和哈克)性格的对比分析,可以揭示作者赋予这两位少年人物身上的深刻象征:马克·吐温通过汤姆、哈克形象的塑造来比喻当时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美国资产阶级,他通过描述两住少年对自由与平等的不懈追寻来激励当时年轻的美国资产阶级对自己的理想的坚持。  相似文献   

19.
广播电视大学这所新型的学校,发展如此迅猛,令世人瞩目并为之赞叹,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她之所以具有广泛影响,主要是她具有先进的教学手段——电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电教是电大教学之本.  相似文献   

20.
孙晓山 《阅读》2007,(2):18-19
读着《我们爱你啊,中国》,祖国的美让我们深深陶醉。祖国美在哪里呢?一、美在河山的壮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