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中国致密砂岩气未来潜力区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为研究区,通过显微镜下观测、毛细管压力曲线测试、孔渗测试和天然气运移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及天然气在致密储层中的充注运移特征. 结果表明,1)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以溶蚀孔与槽型孔为主,孔隙半径主要在0.1 μm左右;2)致密砂岩储层的渗透率与孔隙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渗透率主要受孔隙结构与裂缝发育控制;3)天然气在致密砂岩储层中运移需要一定的启动压力梯度,渗透率越高,需要的启动压力梯度越小;4)岩石中裂缝发育会显著降低启动压力梯度;5)致密砂岩中天然气的运移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即单个气泡游离聚集-形成连续相-连续相运移.  相似文献   

2.
教材的演示实验为 :1 两个烧杯 (甲杯装有清水、乙杯装有盐水 ) ,各放入一个同样大小的萝卜条。2 过一段时间 ,看一看甲、乙烧杯里的萝卜条形状是否发生了变化。这一实验过程 ,虽然可以清楚地看到萝卜条的形状变化 ,但对于萝卜条是吸水还是失水不能直观地看到 ,因而不能直观得出细胞吸水或失水 ,为了能更直观地看出吸水或失水的现象 ,可把原来的实验作一简单的改进。实验过程为 :图 11 用两个一次性塑料杯 (甲杯装有盐水 ,乙杯装有清水 ) ,各放入几根同样大小的萝卜条 (或等量的萝卜条 ) ,画一条红线作为液面的位置标记 ,并在两杯后放一张…  相似文献   

3.
采用水热法合成纳米CeO2线,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拉曼光谱仪对其进行表征。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DNA与纳米CeO2线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然后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DNA对纳米CeO2线类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并对体系进行pH影响以及特异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DNA抑制纳米CeO2线的类氧化酶活性,这种抑制作用具有特异性。此工作将使纳米CeO2得到进一步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4.
以水热法制备的CeO2纳米棒为载体,分别采用溶胶法和沉积法对其进行纳米金修饰,得到两种不同纳米金修饰方法制备的Au/CeO2复合物。在MV-Fenton体系中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两种Au/CeO2复合物的抗氧化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溶胶法制备的Au/CeO2(S-Au/CeO2)比沉积法制备的Au/CeO2(D-Au/CeO2)展现出更好的抗氧化性能。进一步研究表明:沉积法制备过程可能破坏了CeO2的表面结构,导致其抗氧化性能降低;另外,溶胶法负载的AuNPs和CeO2之间的电子传递也使其抗氧化性能增强。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页岩气井压裂作业过程中,滑溜水压裂液对不同沉积环境(海相、陆相、海陆过渡相)页岩储层孔隙结构的影响,利用盆地深层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模拟仪,模拟地层条件(100 ℃,50 MPa)下滑溜水压裂液注入过程中与不同沉积环境页岩的相互作用实验。通过对比反应前与反应72 h后3套页岩样品矿物组成、孔体积和比表面积的变化,对不同类型页岩孔隙结构的变化进行剖析。结果表明,滑溜水压裂液处理后的不同沉积环境页岩矿物组成和孔隙结构都发生了变化。海相页岩反应之后,碳酸盐矿物发生溶蚀,形成大量直径为2~8 μm左右的溶蚀孔,导致纳米孔孔体积和比表面积减小。因含有较多的伊/蒙混层矿物,陆相和海陆过渡相页岩遇压裂液容易发生膨胀、分散作用,导致其孔体积及比表面积减小。该实验结果为研究滑溜水压裂液对不同沉积环境页岩储层的物理、化学作用,以及为压裂液的改造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小麦遗存是研究早期人类粮食种类的重要植物考古材料。出土的小麦遗存大多数都已经炭化,但对于炭化的环境和条件尚不清楚。通过室内炭化实验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现代小麦进行烘烤,研究小麦的质量、表面颜色和粉末颜色随时间的变化来揭示小麦遗存形成的炭化条件。200 ℃以下的小麦质量和颜色变化较小,250 ℃及以上小麦的质量和颜色变化较大,且有内容物溢出。在200 ℃以下小麦的质量变化主要由于失水造成,而250 ℃以上的质量变化,不仅有水分的失去还有大量有机物、无机物等的失去。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小麦的表面颜色与粉末颜色的L*值(亮度或者白度)变化几乎同步,两者的a*值(红-绿彩度)和b*值(黄-蓝彩度)变化不同步,但a*值和b*值的变化趋势相似。虽然样品起始时表面颜色和粉末颜色的值不同,当小麦完全炭化后,表面颜色和粉末颜色的值几乎相同。实验模拟结果表明不同的温度下小麦炭化的质量损失量、颜色变化不同,为理解炭化小麦形成的条件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7.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对三七主根中3种皂苷Rb1、Rg1、R1的总含量进行预测分析方法研究.测试了7个县12个种植点的100株三七主根样品和纯物质淀粉、皂苷Rb1、Rg1、R1的红外光谱,利用光谱软件计算了每个样品红外光谱的导数光谱,按药典中测量三七有效成分含量的方法测量了100个三七主根样品中皂苷R1、Rg1、Rb1的含量,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建立模型研究了三七主根中3种皂苷总含量的预测方法.校正集样品的预测值与测量值的相关系数为0.980 8,验证集样品的预测值与测量值的相关系数为0.985 6,模型性能指数达到了89.9.研究结果表明,红外光谱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建立的模型能有效预测三七主根中3种皂苷的总含量,有望成为生产实践中快速准确预测三七主根主要皂苷总含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以地热砂岩回灌中存在的物理堵塞问题为研究背景,开展微小颗粒在含水多孔介质内运移特性的渗流实验研究。通过圆管中填充玻璃珠构造多孔介质实验段,搭建含微小颗粒流体在多孔介质圆管内的渗流特性实验台。对比研究颗粒直径dp分别为12.96和22.81 μm、多孔介质平均粒径Dp分别为408.9和659.2 μm、含颗粒流体质量浓度在0.3~2.0 g/L范围下,颗粒在多孔介质界面处及内部各段沉积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当dp=12.96 μm时,颗粒在多孔介质内部的沉积量远大于在界面处的沉积量;当dp=22.81 μm,流体浓度C<0.3 g/L时二者相差不大;C>0.5 g/L时颗粒在介质内部的沉积量小于界面处沉积量,且二者差值随着流体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说明此时"筛滤"作用产生。研究结果可为下一步的数值模拟提供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9.
应用格子Boltzmann方法对MgO颗粒CO2吸附过程流动与传输特性进行模拟。基于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孔隙率和粒径对颗粒内渗流速度、CO2浓度、CO2吸附速率和MgO颗粒固体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沿流动方向颗粒内CO2浓度与颗粒转化率逐渐递减;在相同时间下,颗粒粒径越大,颗粒内渗流速度和CO2浓度越低,转化率和吸附速率越低;相同粒径和相同时间下,孔隙率越大,CO2浓度和MgO固体转化率越高,平均吸附速率越快。  相似文献   

10.
在内径40 mm的流化床实验台上,研究SiO2、Al2O3和TiO2 3种纳米颗粒在振动辅助流化时不同振幅、频率下的流化特性,比较振动对不同黏性纳米颗粒流化的改善程度及原因。结果表明,在无振动条件下,SiO2纳米颗粒达到稳定状态时表现为散式流态化;Al2O3和TiO2纳米颗粒在流化床底部形成较大的聚团,导致明显的流化分层现象。在振动条件下,SiO2纳米颗粒的临界流化速度降低,床层膨胀高度随着振幅和频率的增加而降低;而对于Al2O3和TiO2颗粒,随着振幅和频率的增加,临界流化速度降低,床层膨胀高度增加,流化床底部的聚团尺寸减小,但当频率和振幅较低时,振动对其流化行为无明显改善。振动强化了纳米颗粒聚团的碰撞,具有促进聚团破碎和密实化的双重作用。针对不同黏性的纳米颗粒,若要达到最优的流化质量,需要探索不同的振动参数。  相似文献   

11.
利用定量PCR技术,检测氧化沟污水处理系统中各处理单元的病原菌及其指示菌的数量变化状况.检测对象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军团菌.结果表明,大肠杆菌uidA基因的进水浓度在108拷贝数/mL左右,从进水到出水减少了2个数量级;沙门氏菌invA基因的进水浓度在102~103拷贝数/mL左右,数量较少,并在后续污水处理过程中减少到检出限以下;军团菌16SrDNA基因在氧化沟内检出量较小,大约是10~102,但在出水样品中的数量与进水差别不大,在104~105拷贝数/mL左右.  相似文献   

12.
通过静态试验研究了高质量浓度Cl-(1000 mg·L-1)和HCO3-(2000 mg·L-1)对活性氧化铝吸附F-(10 mg·L-1)的动力学特性影响.结果表明:高质量浓度Cl-使活性氧化铝吸附F-速率加快,吸附量增加;高质量浓度HCO3-有相反趋势.建议采用活性氧化铝吸附除氟法作为煤层气产出水F-净化工艺时,考虑高质量浓度Cl-和HCO3-效应.  相似文献   

13.
针对具有含盐量高、硬度大和浊度高等特点的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区块煤系气田产出水,经实验与工程论证后拟采用"预处理—反渗透—MVR"的方案使处理后的水符合农田灌溉水标准.实验模拟"硬度去除—絮凝—过滤—超滤"的预处理过程探究硬度和浊度去除的最优工艺条件.结果 表明:Na2CO3的硬度去除效果优于NaOH,当投加量为150...  相似文献   

14.
通过正交试验得出制备羧甲基纤维素(CMC)聚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丙烯酸(AA)/羧甲基纤维素=10,引发剂(硫酸铵)和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用量分别为单体的0.0014倍和0.0015倍.吸胀平衡后,将CMC聚合物在400~450℃下完全灰化16h,消解并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聚合物对Zn2+、Cu2+、Pb2+、Cd2+、Cr2+、Ni2+和Mn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CMC聚合物对重金属离子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其吸附量随着溶液pH值和重金属离子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pH为9时达到最大;并且CMC聚合物对Pb2+和Cu2+的吸附量要大于其他金属离子.  相似文献   

15.
超级陶粲装置(STCF)是未来计划的高亮度正负电子对撞机,将是目前正在运行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亮度的100倍。利用亮度为2.5 fb-1质心能量在7 GeV的e+e-→qq模拟样本,研究STCF实验上电子湮灭产生单举带电π介子对或带电K介子对的Collins不对称度测量的精度。在预期积分亮度为1 ab-1(预期在STCF上采集一年的数据量)的情况下,预计ππX过程的Collins不对称度测量精度为10-4量级,KKX的测量精度为10-3量级。研究发现测量的不对称度的系统误差受本底水平与K-π误鉴别影响很大,因此在未来的STCF实验上采用契伦科夫探测器提高高动量的K-π鉴别能力对提高Collins碎裂函数测量精度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北京永定河河岸带生态修复对河流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对河流水质的直接影响,以永定河已修复的门城湖—莲石湖区段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7—10月沿西岸选取8个采样点,测定溶解氧(DO)、氨氮(NH4+—N)、硝氮(NO3-—N)和总磷(TP)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河流DO浓度和各营养物质浓度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大部分采样点的DO、NH4+—N和TP浓度未达到地表水IV类水体标准.水生植物较多的河岸带处,河流NH4+—N浓度较低.在生长旺季,长势好的水生植物越多,河流DO和NO3-—N浓度越高,TP浓度越低;在生长末期,枯落物较多的河岸带处,河流DO浓度较低,TP浓度较高.凸岸处的河流DO和NO3-—N浓度较高,而NH4+—N浓度较低.因此,改变护岸类型、水生植物的多度及河岸的弯曲程度等河岸带结构特征可引起河流水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成都城区颗粒物消光系数特征及其与PM2.5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了解成都城区霾天气成因,收集2011年成都城区大气细颗粒物(PM2.5)质量浓度,以及同步的颗粒物散射系数(bsp)和颗粒物吸收系数(bap)资料,探讨bsp和bap季节和日变化特征,以及大气消光系数(bext=bsp+bap)与PM2.5之间关系.结果发现,成都城区bsp和bap年均值分别为(456±237) Mm-1和(96±73) Mm-1,其中bsp日变化主要受到气象条件和郊区污染源输送的影响,bap日变化主要受到气象条件和本地移动源的影响.PM2.5与bext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R2>0.92),表明PM2.5是导致成都霾天气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溶解碳随森林溪流水体流动的过程是生态系统碳源汇过程的重要内容。为了解溪流水体溶解碳输出的潜在能力,以青藏高原东缘典型高山森林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7月溪流径流量最大的降雨季节,在集水区4.31 km2的范围内,调查所有15条溪流水体中溶解碳的输出特征。结果表明,单位集水区面积溶解碳的最大年输出速率为12.99×103 kg·km-2。高山森林溪流水体中全碳、无机碳和有机碳的单位集水区面积的输出速率分别为3.56×10-2、2.12×10-2和1.43×10-2 g·m-2·d-1;全碳、无机碳和有机碳的单位溪流面积的输出速率分别为2.01×103、1.20×103和0.81×103 kg·m-2·d-1。长度大于30 m的溪流,全碳和无机碳的浓度表现为源头>入河口,而有机碳的浓度则相反;长度小于30 m的溪流,全碳、无机碳和有机碳的浓度均表现为入河口>源头。这些结果表明,降雨季节高山森林生态系统溪流水体流动导致大量溶解碳的流失。本研究为深入认识气候变化情景下高山森林陆地系统与水体间的生态联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以环戊基甲基酮和水合肼为原料,合成一种新的酮连氮化合物(环戊基甲基酮连氮,C14N2H24),采用1H NMR、13C NMR和IR表征确认产物的结构,并通过Gaussian 09计算对产物分子构型进行解析,表明(1E,2E)为最稳定构型;同时测定环戊基甲基酮连氮在常压下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包括沸点(Tb,238.4℃)、熔点(Tm,-38.2℃)、密度(ρ,0.910~0.969 g·cm-3)、动态黏度(η,2.35~13.17 mPa·s)和比热容(Cp,2.97~3.63 J·g-1·℃-1),并根据密度计算其等压热膨胀系数(α,8.26×10-4~8.75×10-4-1)。结果显示ρ、η与温度呈负相关,Cpα与温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