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者按:本刊开设“我的书”专栏,请名人名家自述“我的处女作”和“我的成名作”,目的是为了匡正以往的“莫衷一是混乱现象“,”“为今后提供准确可釜底抽薪资料”引言《中国图书评论》要求我写《我的处女作和成名作》。我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当然,我并不是不知道处女作好写,因为它只限于自己Z成名作不好写,因为它不能不牵涉到别人。不过,我又想,我既然接受了这个任务,就应当立即依照事实写下去,不要考虑那么多。一、我的处女作《易通》是我的处女作。我写《易通》以前,没有发表过任何文章。所以《易通》是我货真价实的处女…  相似文献   

2.
赘语     
此前发表的自述“我的书”文章,其共同的特点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述;露水珠几引河水──以小引大,作家们走着由涓涓细流汇成江河的创作之路。而金先生的处女作却与众不同,出手便是洋洋乎十章的学术专著。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除开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之间有着思维方式的不同之外,还应当肯定金先生自家的特点,这就著作的开拓性──且不说金先生的14部著作,综观迄本文为止的93篇论文,可以说没有一篇应景文字,全都是有为而发。即如这篇“我的处女作和成名作”,可以说是浓缩的重要学术思想,可视为开启先秦社会史和《易》学的一把钥…  相似文献   

3.
在香港艺术发展局赞助下,大型彩色书评杂志《开卷有益》最近面世。该刊设有:香港书市、热门话题、香港文学、杂文推介、杂志纵横、新书摘要、香港觅旧、作家辞典、文坛忆旧、文史殿堂、作家自述、作家轶闻、书海巡游、出版精英、学校文苑、说文解字等专栏,还特辟“认识祖国”专栏,以香港记者的游记与大陆作家的小说展现今日大陆真貌。 该刊创刊号的重头文章是朱有道的《六种董建华传记的优劣比较》。  相似文献   

4.
书评自有书评的威力,书话则有书话的魅力,两者的境界应是不很相同的。前者《书评研究》栏的作者们已经陆陆续续发表了不少好的意见,于我则可以暂且搁下不谈,关于“书话”我倒很愿在此泼墨了。因为如果不从根本上为“书评”和“书话”这两种文体作一科学的界定,那么,有关  相似文献   

5.
近两年来,我国出版界的一位资深编审和高等学校的两位讲授书评课程的学者先后出版了他们的书评理论著述,那就是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徐柏容编审著的《书评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版)、北京大学孟昭晋教授编著的《书评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8月版)和安徽大学徐召勋教授主编的《书评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版),其特点是作者们都力图用章节式版块来构建书评学科的理论体系,进而全面探讨书评历史和发展、书评理论和方法、书评写作和工作的学问,甚至有志于奠立整个“书评学”的学科地位。这些著述的作者们各以自己的学术素养和书评实践,殊途同归,共同思考着书评的学术问题,自觉地为当代中国的书评事业添砖加瓦,其精神是可嘉的,成果则是极其可喜的。 分析这三部书的书名本身也是很有意思的,三书书名分别由“书评”、“学”和“概论”这三个词排列组合而成,以致于稍一不慎即  相似文献   

6.
我与《中国图书评论》久有交往,并早已在业务联系中滋生了感情,因此凡有邀约理当从命。不过,要我自述“处女作”或“成名作”,却感到有些难处。我的第一本书是《知识丛书·诗经》(中华书局, 1963年),那主要是一本介绍《诗经》有关知识的小册子。这些知识为前人所记述,经历史而积累;而我所做的工作则是择其要者,剪裁编排,以通俗语言介绍给现代的读者。因此,这本小册子说的乃是“媒妁之言”,并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出版事业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书评工作的空前活跃和繁荣,令人鼓舞。但在我看来,当前书评工作中存在的弊端也值得注意。归结起来说,其弊有十: 一、过甚其词。这类书评对所评的书总是作过分的夸奖,以拔高书的质量,力图使读者相信这确是一本不朽之作。比如有一篇美学著作的书评,评者先是肯定这本书是书的作者三十年来“教学与经验的结晶”,“是研究美学的代表作”,与全国已出版的三十几种美学专著相比,“有自己的  相似文献   

8.
在学习写作的道路上,我是一个例外。我开始学习写作,年龄很小,说到处女作,对于我来说,就是发表在报刊上的许许多多不成气候的小文章。倒是也常看到有些作家说起早在50年代就在什么什么报网上发表过什么作品,其实那时候大家都是那个状态。50年代步入文坛,和30年代步入文坛截然未同,30年代,作家们都是以一篇引起社会哄动的文学作品而开始步入文学创作道路的,这和如今的日本相似,一篇获得文学大奖的处女作,推出一颗文学新星。这位作家的处女作,从某种程度上说,对于文学写作,也是种推动。50年代,一个作家的步入文坛,有几种f同…  相似文献   

9.
作家艾煊在3月29日《光明日报》著文,叹道:如今的出版社,为何弄得如此狼狈? 文章说:“建国后到‘文革’前,我的长篇小说和散文集,平均每两年出版一部,有的书甚至重印达7次之多。但近10年中,竟一部书也未出过,而这期间,我是写得更多了……。” “去年春天,一位老友将我的一部散文书稿,介绍给台湾的一家出版社,5月交稿,10月份就完成了印刷出版发行的全过程。随即寄来了样书。” “我的第一部长篇,1950年秋,寄到上海人民出版社,很快就收到了冯雪峰同志的亲笔来信。……书也是不到半年就出版了。”  相似文献   

10.
我们有政治家、文艺评论家等各种各样的专业评论家,但却似乎既无书评家,也无专业的书评者。这说明书评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最广大读者的出版大国来说,实在是很不相称。书评是如此,书评学就更不必谈了。有人可能不同意我这种评估。现在不是有了不止一两家以书评为主的杂志报纸了吗?不少省(市)不都出版了一册册厚厚的《××省(市)图书评论集》之类的书吗?是的,这是一种可喜现象,但距书评乃至书  相似文献   

11.
一位书评家一边翻阅我案头的“老城市”系列丛书,一边问我:“这套书你们为什么这么编?为什么不出成一套正儿八经的老城市画册?或者直接请几位作家写本叙旧的书,弄几张照片做做插图算了?为什么非得这样编?”我这样回答他:“这样编,好读。而书,首先是要好读。”这...  相似文献   

12.
流通与指导     
重视图书流通中的指导,就是要在图书流通过程中,对读书倾向及时作调查,做好阅读指导工作。我们的做法是: 一、设立荐书、评书园地:一学期来,我们分别以“爱书吧!”、“英雄的奉献”、“美的聚会”、“科苑”、“书刊评介”、“竞赛之窗”、“书友、笔花”、“影视、书评”、“我荐读者一本书”等为题出了专栏,荐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图书评论会于5月下旬在北京对30多家出版社的书评工作者进行了培训——小型短期,意义却大。在中国书评史上尚属首次;学员的作业,展示着培训的收获——虽无惊人之作,却如烂漫的小花,报道着书评的春天。本刊特设“收获”专栏,一则从选发培训班学员的书评开始,继而专发各出版社编辑的书评文章;一则实现我们与各社约定的“一月一书”的诺言。所以,“收获”也是各出版社展览好书的园地。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上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专家,书评作者多为知识分子,他们也热望自己通过辛勤的劳动获得丰硕的成果,从而成名成家,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可是“书评家”在哪里?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不要说在今天,即使是在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似乎也难找到一个。比如听说书评界的同志要编一本书,介绍中国自古以来为书评事业作出贡献的人。人数相当可观。这些人均以“书评人物”名之。“人物”是一个中性名词,与“书评家”自然还相差一大截。这是不言自明的。那么是不是的确没有书评家呢?我看不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图书出版事业的日益繁荣,越来越多的报纸争先恐后地纷纷开办书评专版或书评专栏,真可以称得上是“你方唱罢我登台”般热闹纷繁。透过这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我们会理智地发现:某些报纸的书评已在不知不觉间走入了误区。 报纸书评的误区,说到底是一种人为误区。也就是说,报纸书评版编辑选择什么样的书评,就会使书评作者写出什么样的书评。否则,书评就难以在报纸上刊载,进而也就失去了书评的宣传功效。由  相似文献   

16.
杨建民(陕西省汉中地委党校):从贵刊名字看,应该偏重“书评”,但从所占篇幅看,“书评”却显得稍弱。我以为应当增加,以符合“图书评论”的宗旨。其次我以为,“书评研究”专栏可以增加篇幅。因为从目前国内的几家书评刊物看,均没有设计此栏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报纸书评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兴盛一时。1935年7月萧乾接手《大公报》副刊,特辟书评专栏,得到当时众多书评家的支持,这成为《大公报》副刊的特色栏目,也成为书评栏目中的“翘楚”。新中国成立后,书评常常是报纸副刊上偶尔设置的一个栏目,很少能够“一以贯之”;而且,在很长的时间内,书评只是政治的传声筒、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当代,《南方周末》的《阅读》、《汇报》的《书缘》、《新京报》的《书评周刊》等都拥有了定期的专栏,总结其经验、探讨其不足,对于繁荣书评,营造“书香”社会有着至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多年来,多少写过一些书评或准书评的文章。以我愚见,书评至少可以有两类四种。一类是直接书评。一类是间接书评。直接书评是就书论书,一种是学术性的,一种是宣传性的或广告性的;间接书评是就书论己,所评之书只是背景、由头、切人点,目的是表述自己的观点,一种是论证自己的观点,一种是反驳他人的观点。写哪类的书评,大概取决于所评之书的内容与质量.评论者的偏好与境况。以本人而言,对质量有异议的,多是直接书评;对质量无异议的,  相似文献   

19.
由中央宣传部组织实施的1993年度精神产品“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评选已经揭晓,20种优秀图书获奖。这是各地宣传出版部门献给广大读者的图书精品,是落实“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项重要任务的具体成果。本刊这一期特开辟专栏介绍部分获奖图书,目的是让更多的读者认识他们,了解他们,从中获取有益的东西;同时也希望给更多的宣传、出版工作者以启发和借鉴,推动更多的优秀图书出版。  相似文献   

20.
(一) 最近读到一篇书评,是关于《图书馆工作概要》一书的(见《黑龙江图书馆》1981年6月第1—2期合刊)。我也看过这本书,它确是一本简明的较好的图书馆学基础知识书。读了书评,又有所启发.只是感到书评中的某些说法,正是对此书大加赞赏的地方,而并不符合原书的本意。如书评认为,此书是“比较‘新’的”,“新”的“最明显的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