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方式、编辑形式、采集方式等发生了变化,纸媒记者在采编工作中面临着内容编辑方式、传播技术、新闻传播模式方面的挑战,很多记者在采编工作中积极调整工作思维,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但是采编工作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记者思想落后、新闻内容质量低、不注重融媒体建设等,这些都影响了纸媒发展。因此新媒体时代下纸媒记者应转变工作思维,做好角色的调整,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新闻时效、打造高质量新闻、提升新闻编辑水平等,为走好新媒体时代新闻采编之路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
王斌 《新闻窗》2014,(5):15-15
知识以及科技的迅猛发展,给新闻采编工作注入了更多新鲜的元素,但同时也使新闻采编工作面临更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全媒体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新闻采编已经不完全适应于当今的社会大背景。另外,全媒体环境下,新闻采编已经不单纯局限于新闻的初步加工和整合,而是更加注重对新闻素材的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这也就给新闻采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新闻采编工作在各媒体相互融合的基础之上焕发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3.
全媒体时代语境下,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入,新闻采编的内外部环境、传播方式和传播流程都发生了巨大改变,本文通过分析全媒体时代语境下新闻采编外在环境的变化,探析新闻采编工作呈现的新变,进而提出新闻采编工作的应对策略,这将对提高我国新闻采编工作整体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网络时代,需要建设全媒体新闻传播业态,需要培养全媒体记者.现在,人们一提起全媒体记者,往往片面强调"全能"或"多能",而这种"全能"或"多能"也仅仅限于能够熟练地运用多种新闻报道方式,例如:写作、摄影,摄像、制作音频、视频等等.  相似文献   

5.
随着资源整合时代的不断发展,媒体利用多元素共同发展成为未来媒体的发展防线。实现全媒体原作并不是简单地把各种资源进行拼凑或者合并之后的传达,而是需要真正实现新闻集约化生产,这一工程是非常复杂和系统的。主要探讨了在全媒体战略下广播新闻报道模式如何实现转型,获得全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速度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媒体行业的转变,新媒体的涌入以及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共同打造了融媒体时代。融媒体时代下,新闻采编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推进全媒体记者的培养,积极参与媒体矩阵建设等,是融媒体时代提升新闻采编行业竞争力的有效措施。本文结合当下融媒体时代发展特点,探究新闻采编行业竞争力提升的措施,推动我国媒体行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进入融媒体时代后,新闻传播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对新闻采编人员的综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与职业素养.本文探讨了融媒体时代对新闻采编人员的挑战,分析融媒体时代新闻采编人员能力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采用"Vlog+时政新闻"的模式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体现。当前,"Vlog+时政新闻"模式已经进行了实际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存在发布时间不适时、缺乏有价值的信息以及品牌塑造不持续等问题。要实现媒体融合背景下"Vlog+时政新闻"的持续性发展,可采取以下几项措施:在系列新闻报道中有效应用"Vlog+时政新闻"模式,内容制作需更加精细化,挖掘培养高水平的全媒体创作型记者。  相似文献   

9.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工匠精神"之后,全行业都在呼吁工匠精神的回归。在全媒体时代下,记者不应只具备基本的采、写、编、评等基本技能,还要对新的信息与媒体技术能够熟练掌握,更要具备互联网思维。这就要求记者能够给自己重新定位,要做全媒体时代下的工匠型记者,在追求新闻产品精益求精的路上不断进步。本文首先对全媒体时代下记者具备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进行了简要分析,然后再从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两个方面,具体论证如何向工匠型记者转型。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中,创新是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在新闻传播领域中,想要让新闻报道更加有影响力,新闻编辑就必须要在媒体融合趋势下,对新闻报道形式和报道内容进行创新,以此获得更多的新闻市场。本文通过分析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编辑需要具备的新闻编写素质,提出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报道的创新措施,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传统、单一的传播形态已不能满足受众对新闻报道的需求。既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又要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呈现方式,是传统主流媒体面临的重大挑战。全媒体时代,记者在转变思维方式和文风的同时,还要不断学习改进采编技能,掌握多种信息传播手段,在采访、码字之外,真正转变成为顺势而为的全能记者。  相似文献   

12.
融媒体时代,"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成了传统媒体改变新闻采编流程的主要方向,但广播和电视作为不同介质的媒体在采访报道时有其各自的独特性.本文通过对一些城市台和县级台合并广播采访与电视采访队伍,有的干脆取消广播记者,由电视记者统一供稿等做法进行剖析,认为采访是新闻产品生产流程中的首要环节,不同介质媒体对新闻采集的侧重点不同,而社会化分工又越来越细,在采编实践中,广播采访与电视采访应讲究差异性,以避免新闻报道的同质化.  相似文献   

13.
郭培平 《青年记者》2010,(10):77-78
网络时代,需要建设全媒体新闻传播业态,需要培养全媒体记者。现在,人们一提起全媒体记者,往往片面强调“全能”或“多能”,而这种“全能”或“多能”也仅仅限于能够熟练地运用多种新闻报道方式,例如:写作,摄影、摄像、制作音频、视频等等。基于业内外存在的以上两个片面认识,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认识、解读全媒体记者的“专”与“杂”及其相关关系。笔者在此提出拙见,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期取得正确合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新兴媒体异军突起,平面媒体向全媒体时代转型,信息的生产模式从过去“一次生产,一次利用,单一发布”的传统模式,向“一次采集、多次发布、多层次生成,多媒体传播”的全媒体生产模式转型。与传统的纸媒相比,全媒体战略下的不同媒介平台对于新闻产品有不同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采编模式很难适应这一发展需求。新的生产方式需要媒体在思想观念、管理方式、技术平台、采编人员的业务能力等方面随之转变。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如何适应这一需求,将所获得的新闻信息进行多层次、多样式、多手段的整合和处理,在更短的时间里,以更灵活的手段,推送到不同的媒介上,让同一信息以不民方式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这是平面媒体在转型过程中必须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近年,咸宁日报传媒集团通过建设"中央厨房",重构采编发体系,优化采编发流程,实现全媒体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样生成、多元传播,不断提升融媒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达到了"新闻梯次发布、报道循环传播、多维宣传咸宁"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使人们逐渐步入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在积极革新和转型,这也对新闻出镜记者提出更高要求。新闻出镜记者必须加强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文章将对全媒体概念进行简单陈述,并分析全媒体视域下新闻出镜记者应具备的素养,并为新闻出镜记者综合素养提升提出一系列参考意见,期望可以有效促进新闻出镜记者发展,从而为中国新闻行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17.
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新媒体产业也快速发展,在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影响下,如何创新新闻报道机制,打造新的新闻传播模式成为了当前新闻工作者最关心的问题。以网络信息平台为核心的信息媒介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新闻传播模式,更是创新了新闻信息的采编方式和报道形式,能够让新闻信息进行多元化的传播和传递,满足大众的新闻共享需求。鉴于此,本文就媒介融合状态下的新闻报道形式创新展开详细的探讨,并提出相应的研究思路,以供广大新闻工作者借鉴。  相似文献   

18.
张萍 《今传媒》2012,(5):130-131
媒介融合语境下传统新闻教育已无法适应不同媒介之间相互渗透的传播实践,全媒体记者成为新闻人才培养新方向。《新闻写作》课程也面临同样挑战,跨媒体新闻写作能力的培养日益凸显出其重要性。跨媒体新闻写作能力并非不同类型媒介新闻写作技巧的简单相加,而追求跨媒体之间新闻报道内容与形式的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9.
宋梓祯 《新闻传播》2015,(3):109+111
信息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广播新闻采编带来了更为快捷的传播辅助,广播新闻连线也因此出现了新的变革机会。从传统型媒体有限的拓展到当前播客、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广播新闻连线采编过程中的传播渠道可以突破时空的约束,在完成新闻事件和新闻报道同步传输的基础上,辅助新闻现场中的广播记者完成即时新闻报道目标。本文围绕广播新闻连线报道中,记者、编辑、主持人三方在连线报道中各自角色、相互的影响、作用及其应用展开论述,以期找到广播新闻采编作品质量提升的方式及方法。  相似文献   

20.
西方新闻界有句名言:"一名合格的编辑记者,首先应当是一位合格的资料员."可见,积累和使用好新闻资料对编辑记者的采编工作是大有裨益的. 新闻实践证明:积累并使用好新闻资料,是写出好的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编辑记者采编工作的一项基本功.有关方针政策的新闻资料,可以使编辑记者及时掌握中央精神,提高报道的政策思想水平;有关知识性新闻资料,可以丰富采编人员的知识和群众用语,改进新闻写作;一些优秀新闻作品方面的资料,便于编辑记者研究新闻业务,提高新闻报道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