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思想·理论·教育》杂志2003年第11期刊载一篇题为《走出赏识教育的“误区”》的署名文章。我国现今在“××教育”公式中套出越来越多不通的词语,所谓“赏识教育”,属其中之一。稍有汉语构词常识的人或许以为它是针对“瞧不起教育的现象”而发,其实它无意赏识“教育”,而意在赏识“学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12期)上写了一篇题为《甘当“教书匠”》的文章,华东师范大学的阎亚军先生对此种说法颇有意见,针对性地写了一篇《不应甘当“教书匠”》(《上海教育科研》2005年第4期)。考虑到是非越辩越清,真理越辩越明,还是想与阎先生再进行一点商榷。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们的教育存在“一阵风”的现象,时而推行赏识教育,时而推行成功教育,时而又推行挫折教育……着实让人迷惑。到底应该如何教育学生呢?我认为关键是要掌握教育的度。  相似文献   

4.
假如有人诚恳地说我书教得好,工作能力也强,这时候,我的心肯定会是一汪蜜池;假如这个人是我的顶头上司,我一定会更加拼命地工作,“士为知己者死”嘛!以此类推,将这种对你的赏识加到你的学生身上,他们又会是如何地愉悦、欣慰呀!是的,这就是赞扬的艺术,是最近几年常被推荐的赏识教育。其实,赏识教育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经说过:“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更早的,是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学记》中所说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者失也”。《左传·襄公十四年》中也说:“善则赏之,过则匡之。”“赏…  相似文献   

5.
赏识你的学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日读了《赏识你的孩子》一文(载于《中国青年报》),心中波澜起伏,不能自已,因为我们确实很少用赏识的目光凝视我们的学生。当前在我们的身边,赏识教育少之又少,几乎已经难见其身影了。教师对每个学生特别是对待差生,总喜欢用挑剔的目光去审视。对他们的“孩子气”行为轻则批评,重则罚,罚抄、罚站、罚跪……《中国青年报》的另一篇文章《报复与报答》所报道的事也足以让我们认识到体罚学生的严重后果———逃学、对抗!毫无疑问,教育失当所导致的灾难,将伴随学生的一生。而赏识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赏识、善待学生,就是要发…  相似文献   

6.
所谓赏识,就是欣赏、认同。赏识效应就是把对教师的劳动成果加以欣赏认同,使教师感到满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校的管理。我校从1998年开始开展赏识成功教育的研究,充分发挥赏识效应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紧紧围绕“三个一”,使学校的常规管理上了一个台阶。一、读好一本书走进沙洲小学,每个教师的身边除了自己所任教学科的教科书外,还有一本《赏识教育读本》,这是学校在开展省级课题“让每个孩子追求成功”的研究时发给每一个老师的教科书。在这本书里,你能看到老师们从各种报刊杂志摘录的有关赏识教育的名人名言、名篇,像…  相似文献   

7.
近日读了汪中求先生所著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感到受益匪浅。书中“从小事,从细节做起”“细中见精”“小中见大”等观点,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精神,印证了“伟大寓于平凡”的真理,读后使人耳目一新。此书让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当今教育,决不缺少各种花样翻新的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标准》第四章明确提出:“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和赞赏。”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实施赏识教育,让学生在赏识中健康成长,是新时期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那么如何实施赏识教育,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用赏识教育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读罢周弘的《赏识你的孩子》一书,我被深深的震撼了。从周弘把一个聋哑孩子培养成一个大学生的经历,我认识到:孩子无论是健全的还是有残疾的,只要有自信,就能成功。正如周弘所说的:“没有长不好庄稼的土地,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由此,我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赏识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找感觉,尝甜头。赏识教育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一种“找感觉,尝甜头”的教育。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需要别人的肯定与赏识来战胜自己的恐惧与自卑,让心灵有一种安全的感觉,这便是一个找到“我能行”的感觉的过程。王蒙是我所教毕业班的一名特别…  相似文献   

10.
近日,拜读了《中国青年报》(2002年10月)刊发的冯王月、汪文的一篇文章《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访谈》,文中指出,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孙云晓认为,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从普遍意义上讲,教育是一个在多视角的理论指导下,采取多种教育方法与方式而实现育人目标的系统工程。在这一工程中,要完成“育人大厦”的构建,需要有多种科学的施工手段,其中“赏识”和“惩罚”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赏识教育与惩…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学生是“夸”出来。的确,相对于我们过去的“挑错”教育来说,赏识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创新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不过,现实的赏识教育也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影响着赏识教育积极作用的发挥。只有走出这些“误区”,才能更好地利用赏识、  相似文献   

12.
"赏识教育"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赏识教育”是近年提出和在中小学教育中倡导的一种新型教育方法和理念。在中小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对这一新理念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以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南京)赏识教育研究所所长周弘为代表的观点:“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而在教  相似文献   

13.
舒翠兰 《教学随笔》2016,(8):157-157
本文通过读《赏识你的学生》有感,论述了“赏识”的感悟和运用“赏识教育”所带来的幸福与快乐。  相似文献   

14.
韦志成 《湖北教育》2003,(17):14-16
《湖北教育》从今年第1期开始,以“语文究竟应该干什么?”为题展开讨论,参与者踊跃,发表了很好的意见,真理越辩越明。对此,我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语文究竟应该干什么?”这本来应该是十分明确的问题,可没想到在学习和践行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些人的认识却模糊起来,却认为“很难说清楚”。主要有三个问题,我试想说清楚:  相似文献   

15.
赏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视角,一种模式,它与情境教育、和谐教育、愉快教育追求的规律是相同的,只是探索的视角不同。但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人人都说孩子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孩子小的是他的身体,不小的是他的心灵。他还说:“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嘲讽下有达尔文……”他提醒我们用赏识进行教育。周弘的赏识教育成功地将双耳失聪的女儿培养成才,他用事实告知我们:每个人的潜力都是巨大的,而开发巨大潜能的金钥匙就是自信心,一个老三界的高中生,教育的理念这么先进,让人惊喜,让人震撼。  相似文献   

16.
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中谈得最多的是如何培养孩子对真的追求、对善的向往和对美的憧憬。因此让教育回归赏识,让真善美成为教育的主旋律,才是学校办学的最终宗旨。为此,学校应围绕特色课程、校本课程、国家课程的“课程文化”建设,以达到培养“真正的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河北教育》2009,(5):11-11
近日,万全县在全县推广“赏识教育”,县教育局为全县学校发放了《赏识你的孩子》的讲座光盘,统二购买了千余本《赏识你的孩子》图书,全部免费发放到全县教师手中。通过组织集体观看和学习,引导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教学手段。赏识教育突破了以分数为主的学生评价方式,注重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提倡鼓励,让学生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在快乐中成长。  相似文献   

18.
赏识教育     
你可能对赏识教育有点陌生,其实,通俗一点说吧,赏识教育就是某生哪天有进步,你就小题大做、无限夸大地表扬一番,后来某生的思想行动就有了惊人的飞跃。马未鸣最近研究了一会儿赏识教育,认为很有必要对本班的有关女生开展开展赏识教育运动,让她们该怎么进步就怎么进步,不能太落后于队伍了。就找来杨夏卡,具体研究研究赏识教育的实施计划。杨夏卡问:“全部赏识吗?咱们班的女生,一个都不能少?”杨夏卡最近看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说话都受到严重影响。马未鸣说:“有那么多精力吗?咱们还是先管管特困户吧!”按照问题出现的先…  相似文献   

19.
冯中允 《班主任》2007,(3):47-48
读了《班主任》2006年第10期《“盐”与“汤”的启迪》一文,很有感触,联想起对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如果将惩罚教育与爱心教育、赏识教育截然分开,转化工作将很难奏效。一味惩罚,后进生要么“硬碰硬”,要么面服心不服;一味赏识,他们认识不到自身的不足,休提改进。如果把惩罚的“盐”融入爱与赏识的“汤”里,效果将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20.
《云南教育》2009,(11):33-33
应云南省教育厅的邀请,大山于5月29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三生教育”论坛,并在博客上发了《从“赏识心态”谈“三生教育”》,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