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编辑劳动的创造性问题,仍是当前编辑学理论研究和理论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讨论的不断展开,编辑劳动具有创造性意义的观点,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是,在具体的认识上,大多数仍停留在这样一个层次上,即认为编辑劳动的创造意义主要表现为创造的参与性和创造的二度性,是一种间接创造,或曰再创造,而对编辑创造的主体性、直接性,尚持有不同程度的保留态度。我以为,对编辑劳动创造性的探讨,不应局限在狭隘的编辑工艺流程的圈子里,而应在人类文化建构的宏观背景上来考察编辑活动的本质意义和它的社会价值、社会作用。唯此,认识才可能深入。人类文化建构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编辑创造和作者创造同是这一系统工程中不可缺少而又密切相联的两个环节。任何文化  相似文献   

2.
编辑劳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它直接参与了整个社会精神文化产品的设计、生产、传播、贮存过程。合理有效地使用和管理编辑劳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编辑劳动效用和价值创造。当前,我国图书质量为什么严重滑坡?有关人士撰文认为,编辑含量严重不足,编辑责任心不强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提出:“增加编辑含量”,增强编辑责任心是  相似文献   

3.
《出版发行研究》1997,(1):43-43
编辑学理论争鸣综述关于编辑的概念:一种意见认为,编辑是在利用传播工具的活动中,以满足社会精神文化需要为目的,致力于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建立传播关系,把印刷和发行作为自己后续工作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另一种意见认为,编辑是对外载知识的智力加工.…包括审选、修...  相似文献   

4.
论编辑规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9年,我在一篇文章中曾对编辑规范的内容发表过几点初步的看法。原话是这样的: 编辑活动的社会规范大致可以归纳为:(1)公正原则:选择一切有益的科学文化知识,不问作者的声望、地位以及与编辑个人的关系;(2)读者尺度:代表读者进行选择,不因编辑个人的观点、爱好影响选择的标准;(3)社会标准:根据社会科学文化已达到的水平判断知识的价值,不以作者的主观评价为依据;(4)献身精神:编辑人员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帮助作者创造知识产品…… 当时我刚刚开始思考编辑规范问题,认识有待深化,加上谈编辑规范的内容,只是一篇纲要式文章中的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不可能展开论述。现在我想在原来意见的基础上谈一些补充修改的意见,并作简要的分析和说明。 编辑规范有丰富的内容,大体上包括三个方面或三个层次,即道德规范、工作规范和技术规范。讨论编辑规范问题,要从这三个方面、三个层次作全面、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1995年10月下旬在贵阳举行的中国编辑学会第二届年会上,“策划编辑”问题成为热门话题。 一种意见认为;“策划编辑”是对于传统的编辑体制的一种重大改革。以策划编辑为核心的现代出版运行系统和以电脑为手段的现代编辑加工制作系统的结合,将使出版社的效率提高,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传统的编辑生产机制是编辑在前,然后是封面设计,图书征订、图书宣传评介等。策划制改变了这种程序,是市场意识超前,装帧设计超前、宣传推动超前,销售活动超前,从而使图书不是被动地面向市场,而是积极地引导市场、带动市场。 一种意见认为:“策划编辑”的出现和发展,将导致出版社内部机构的重组、促进管理思想和管理体制的改变,策划编辑受权掌握书稿的控制权,可以直接物色合适的作者,制订写作方案,甚至调集作者力量组织撰写,并且可以把编辑意图贯彻到编印发各个环节中去。大大提高了编辑的地位和作用,也使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体现得更加鲜明和突出。 一种意见认为:策划编辑近年来热过一阵,各地都有一些单位试行,但它的性质,任  相似文献   

6.
图书的主要功能在于积累与传播文化,宣传与教育人民。它直接作用的对象为读者。编辑人员在进行创造性劳动——编辑图书的过程中,无形中也就开始在准备对读者进行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对书稿的选择、审定,就无不宣示着编辑的观点与态度;对原文的修改、加工,就无不融进了编辑的学识与思考;而对书籍的装帧、编排,又无不表露出编辑的美学情趣与追求……这些,都蕴含着一  相似文献   

7.
论编辑美的主要特征和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间的美都是具体的客观存在,具有各式各样的形态,如精心设计的服装所创造的是一种服装美,文明的行为举止、姿态风度所创造的是一种行为美。编辑工作也会创造出编辑美。以下先谈谈编辑美的特征。 (一)编辑美是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从宏观上看,编辑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劳动,它的客体对象就是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财富。编辑通过审美活动,对这些文化财富进行着种种发现、筛选、组合和改造,从而提出了新的选题,发现了新人新作,编发各种书籍、丛书和套书。在这些创造性劳动中,凝结着编辑自身的知、  相似文献   

8.
由河南大学、河南省社联、河南版协编辑分会共同举办的编辑学理论建设讨论会,1987年12月上旬在郑州市举行。15个省市的部分图书、期刊、报纸的编辑工作者、高等院校的编辑学教学研究人员和科学研究工作者出席了这次讨论会。新闻出版署特约顾问边春光同志到会并作了长篇发言。这次会议,主要讨论了编辑学理论建设、编辑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等问题。关于编辑学理论建设问题,会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信息控制编辑观,认为编辑学是关于社会信息的采集、控制、处理和流通规律的科学;二是文化缔构编辑观,认为编辑活动的实质在于把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材料,建构缔结  相似文献   

9.
正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价值,价值凝结着劳动者的劳动。作品的价值是作者劳动创造的,作品价值的实现同时凝结着出版者包括编辑的劳动。作者劳动和编辑劳动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作者劳动依托编辑劳动得以增值,编辑劳动依托作者劳动得以实现社会价值,两者共同创造着文化。创造性是作者劳动和编辑劳动的不竭源泉。创造性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没有创造性劳动的作品不成其为作品,没有创造性劳动的编辑工作不是合格的编辑工作,不仅不能实现社会价值,创造文化,而且会使劳动失  相似文献   

10.
湖北今年创刊的《出版科学》第1期刊登了胡光清同志的一篇文章——《我国编辑学研究的现状和趋向》。其中谈到“关于编辑学的基本内容,他概述了三种比较系统的意见。他说的第三种意见是:编辑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编辑主体、编辑过程客体、编辑主体能动地作用于编辑过程客体产生的编辑创造性劳动的实践形式。研究编辑主体主要探讨编辑的知识构成、思维方式和心理意识三要素,即  相似文献   

11.
图书是传播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和向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精神生活的媒体。然而,图书作为精神活动的产品,是在编辑内在素质的直接和间接的作用下被创造出来的,图书质量与编辑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编辑活动中的选择与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活动是一种以优化为目标的选择活动。各种文化创造经过选择优化而得到传播和发展。文化就是经过选择得来的价值。在编辑活动中,选择优化更有特殊的意义,它是编辑活动的重要特征和基本社会功能,也是编辑活动的普遍规律。一编辑活动起源于文化资料、文献典籍的选择整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编著逐渐分离,选择优化便成为编辑人员基本的专业活动,并贯彻于编辑过程的始终。选择与优化各自取得相对独立的内容和地位。优化不仅是选择的目标,也成为编辑活动的一项任务,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过程。在编辑总体构思阶段,编辑活动的基本内容就是广泛了解出版文化信息,汇集、选  相似文献   

13.
编辑的管理与管理编辑的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从事的是文化选择、文化传播和文化积累的创造性精神生产活动,编辑实践活动的特质使得编辑的劳动具有隐含性、复杂性和难于度量性等特点,这也为编辑管理带来了许多困惑。倘若管理得太死,可能压制编辑的主观能动性,窒息编辑的创造活力;如果管理过于松懈,可能导致人浮于事,吃大锅饭的现象。建立什么样的编辑管理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编辑潜能,调动编辑的积极性,激发编辑的创造性呢?在我看来,惟有以人为本,建立以激励为核心的编辑管理制度。一、激励制度与编辑潜能的内在关系建立管理制度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在于调动编辑…  相似文献   

14.
试论编辑创造性劳动的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贾岩 《出版科学》2004,(1):21-23
依据客观事实和有关理论,对编辑的劳动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与全面考察,认为编辑劳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编辑的劳动和其他精神生产活动相比,有其特点和规律;编辑的创造性劳动需要编辑具备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相似文献   

15.
编辑主体创新三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编辑主体劳动是一种创新性劳动 马克思主义通常把人的本质规定为劳动和实践,同时也就把人提升为实践主体.编辑之所以能在编辑出版过程中作为主体而存在并在其中发挥一种主体性作用,主要就在于编辑作为一种实践主体的存在.人是一种有意识的存在物,人的意识不仅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这就是编辑主体性的存在基础即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6.
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创造性的限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佩弘 《编辑学报》1992,4(2):112-114
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工作。从创造主体而言,科技期刊编辑与一般科学研究者一样,具有较完整的和专业化的知识积累,具有参与(介入)科学研究的能力;从创造对象而言,编辑选择作品并将它推荐给读者;从创造过程而言,编辑工作是在作者劳动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从创造产物而言,科技编辑工作的直接产物就是科技期刊。但是,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创造受诸多因素的约束。首先,在信息流通过程中,编辑主要参与信息的传输过程,而不是信息的制造。其次,编辑的创造劳动并不是发现事实与规律,而是做出具体的产物——期刊,而这种  相似文献   

17.
论编辑主体性创造的本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 编辑的主体性创造问题,是编辑学理论研究和理论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关于编辑劳动的创造性问题已有较多论述,编辑劳动具有创造性意义的观点,也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由于大多论述仍局限于就事论事的经验总结,况且因不同类别编辑工作的差异较大,即便是在同类编辑工作中,总结对象的异彩纷呈,也使其创造意义呈现较多个性化的色彩;虽有一部分具有理论意义的对编辑劳动创造性的抽象总结,也因仅在编辑劳动的具体过程或曰编辑流程中总结编辑劳动的创造意义,而难以达到理论的一般.  相似文献   

18.
编辑劳动的文化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发明了文字这一文化事物,由此产生了应用文字进行文献记录(著述)的文化活动,进而造就了专门从事这一活动的人们。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则进一步造就了专门对各种文献进行加工出版的劳动形式——编辑劳动。一、编辑劳动与文化生产任何文化事物都不是自然形成的,都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产物。人类创造文化事物的活动,就是文化生产活动。对各种用文字书写的  相似文献   

19.
吕冰 《青年记者》2003,(4):29-29
就工作分工而言,编辑通常不直接从事新闻的采访,但编辑也是创造性劳动的参与者。编辑对稿件的选择与判断过程,对稿件的重新设计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价值决策过程,也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求新、求异、求知、求真、求美是编辑创造性劳动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0.
一、创新意识是编辑人员必备的意识 编辑人员的工作源于知识的创新,他们的工作对象——书稿是作者进行知识创新的成果;编辑人员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即对书稿进行加工改造,又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作者知识创新的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讲,编辑工作从根本上就带有创新的性质,编辑活动始终是一种创新活动,每一位编辑人员都具有创新意识。 如果说编辑人员的创新可以分为“被动创新”——被书稿牵着走的创新和“主动创新”——牵着书稿走的创新两种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