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幸福是多个学科共同关注的话题,伦理学、经济学、心理学对幸福的研究都为教育学关涉幸福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素材。从教育学的视角看,幸福可以说是人需要培养和有待发展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需要通过好的教育特别道德教育来磨砺。道德教育要改变长久以来幸福目的失缺的状况,倡导道德智慧教育,让道德教育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人生幸福为价值追求,提升学生的道德智慧水平及幸福生活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感受、体验和创造幸福。  相似文献   

2.
品读     
<正>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拥有知识的多与少并不能真正衡量一个人的灵魂的高尚与否。道德教育,归根结底就是使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的教育。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这句话在当下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知识大爆炸的背景下,道德教育正在被“轻视”,很多教育者选择把知识的灌输工作放在首位,而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一个学生如果空有知识,而道德不全,是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道德教育的关注点、前提假设、伦理学观和教育目标四个角度分析和比较了当今道德教育领域潜在的两种道德教育类型——智慧道德教育、知识道德教育的差异,提出了道德教育应培养学生道德智慧而非教会学生道德知识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站在人本的角度,道德、生活、幸福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道德是幸福的源泉,幸福是道德的结果。生活论视域中的道德教育,当以引导人的幸福生活建构为根本,建构一种基于物质生活又超越物质生活的精神生活、意义生活和道德生活。为此,道德教育必须使学生认识幸福、体验幸福和创造幸福,培养他们追求幸福、体验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道德教育建构人的幸福生活,既是道德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幸福为人人所向往,人总是在追求幸福的,人对于幸福的追求和道德教育的出场是同一过程。道德自从产生之日起,就肩负着阐释人生意义、呵护人类精神家园之责。现实道德教育与幸福的偏离迫使我们去重新思考道德教育的本真:道德教育应以幸福为自己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6.
道德智慧教育: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智慧是一种最高境界的道德,是道德和智慧的融合,即它融合了道德理性和道德非理性,是一种和谐、适度、圆融的精神境界,它建立在广泛的人类知识大厦的基础上,人只有通过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才能获得。我国传统道德智慧的精神实质是“中德”智慧。本文分析了道德智慧的内涵、功能、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道德智慧教育,力图找到中小学知识传授与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最佳结合点。  相似文献   

7.
向生命体验回归,关注人的道德智慧的发展,是当代道德教育的实践主题,也是学校德育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方法。在道德教育中应以生命体验培植学生的道德智慧;以道德智慧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以道德智慧提升学生的生命体验;使生命体验与道德智慧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8.
道德,是人们心中的第二颗太阳。道德教育首先要有道德,即要让儿童尊严地生活,其关键词是人、尊重和自由。不尊重儿童是不道德的,放任儿童也是不道德的;压抑儿童的自由天性是不道德的,放弃必要的纪律和规范也是不道德的。道德与智慧相伴而行,道德引领智慧的方向,智慧是道德的应有之义。追寻道德教育的智慧,说到底就是培养儿童健康的生活方式。道德教育要让儿童快乐起来,让儿童学会创造,凝聚幸福的表情,过有意义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杨珉 《江苏高教》2002,(2):96-99
本文从道德与幸福相互联系的视角出发,对幸福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及意义进行探索。道德教育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追求幸福是人生的主题,也是人的终极目的。因此,幸福、人生与道德生活的联系也就成为伦理学和德育理论的重要内容。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在道德和幸福的关系方面,伦理学家们为我们提供了众多的论述,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感性主义伦理学家为代表,认为幸福就是道德;另一类以理性主义伦理学家为代表,认为道德就是幸福。无论哪一类观念,都揭示了道德和幸福相互需要、密不可分的联系。对我们的道德教育而言,这意味着:道德教育不能脱离人对幸福的需要和追求,应以幸福作为教育的主题和目的。  相似文献   

10.
论道德智慧的四重形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安春 《教育科学》2005,21(2):22-25
道德智慧是一种恰当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关系的意识和能力。道德智慧分为宇宙道德智慧、生活道德智慧、生命道德智慧、人生道德智慧等四种不同的形态,其间的价值运作原理是道一德一得相通。道德智慧是道德教育的根基。本文对此进行了扼要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生活德育所猛烈批判的知性德育是且只能是实然的知性德育,而非本然的知性德育。道德有两种形态,相应地,道德教育也包括品德教育(或道德规范教育)和知性德育两种,后者有独立的价值和意义,是德育家的理想追求。当代西方的知性德育偏重于形式与能力,忽视了科学的道德知识、道德真理等实质内容。只有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才最有可能获得科学的道德知识、道德真理。知性德育的直接目的不是培养"有道德的人",而是培养真正"懂道德的人"。当前,我国学生在道德方面的"知行分离"现象在于其"知"非"真知"。真正"懂道德的人"必然会经常作出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2.
幸福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主要是以培养创造幸福、拥有幸福的人为目标.本文主要论述道德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以及道德教育与幸福教育的关系,认为道德可以成就个体幸福,道德与幸福密不可分,道德教育与幸福教育紧密相连,道德教育与幸福教育之间是相互促进的、互相依存的,共同促进个体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所谓道德自律,就是把外在的规范内化为自己人格的核心,成为个人行为的真正力量。将道德教育的着眼点放在促进学生道德自律水平的提高上,不仅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道德教育增强自身效力的出路之一。之所以这样提出问题有以下两点理由:  相似文献   

14.
试述道德教育与幸福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主要是以培养创造幸福、拥有幸福的人为目标。本文主要论述道德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以及道德教育与幸福教育的关系,认为道德可以成就个体幸福,道德与幸福密不可分,道德教育与幸福教育紧密相连,道德教育与幸福教育之间是相互促进的、互相依存的。共同促进个体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在教师专业化的潮流中,德育教师专业化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议题,但建基在"道德知识"上的德育教师专业化却无法让德育教师获得道德知识,实现其教授之职。这一悖论的存在源于道德知识的特殊性,道德知识并非科学、技艺般的知识,而是人的理性品质,即实践智慧。因此,需在道德和道德教育的规定性上慎思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可能性,并认识到学生的道德发展不能简单地托付于专职德育教师来解决。否则,现代分工化、专业化的潮流势必让人们遗忘道德教育乃共同体事业之观念。  相似文献   

16.
江畅 《中国德育》2017,(1):11-14
长期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因为在理解上有偏狭,因而一直存在相当大的局限。道德本质上是人类的智慧,是作为最佳人类生存方式的实践智慧,是一种价值体系。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人成为“君子”,高级任务则是使人成为“圣贤”。道德教育的逻辑进程是一个人成为道德之人必须完成的总体结构图,而其实际进程则是走完这一路程的具体路线图。  相似文献   

17.
耳提面命式的谆谆教诲、"灌输式"的道德教育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导致学生的存在感缺失。习惯养成教育应积极构建道德学习的"有我之境",引导学生在道德观察的回望中,对自己的习惯、经验产生深刻的认识,使学生的道德判断在情境辨析中有更加深入的思考;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活动,不断进行道德的再认知、再反思、再修正;引导学生通过层层递进的自我道德内化,收获自我的道德智慧,促进学生自我道德智慧在实践中外化,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18.
人以实践的生存方式与动物根本区别开来,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成为人。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对“人是什么”有不同理解,作为道德教育目的的具体化的道德教育目标的设定也各有主张,但在总体上道德教育目标的设定都是围绕两个基本层次展开:一是对道德主体进行社会道德规范的灌输,二是促进道德主体德性的养成。道德主体以一定的道德知识为基础,通过内化把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素质,道德素质经由道德实践外显为主体的道德能力,道德能力的提高既是形成道德素质的核心,又是检验道德素质高低的根本标准。社会道德规范的灌输与个体德性的养成相统一构成完整的道德教育,借此才能达到道德教育使人成为人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9.
谈道德教育与幸福人生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幸福感来自精神的愉悦与提升。脱离人本身的发展需要、与生活相割裂的道德教育是背离幸福人生的。良好的道德教育应该不断促进人的品格完善,帮助学生以自身生活为基础,直面道德问题,从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和自我超越的乐趣,成为有能力过幸福生活的人。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道德教育对人的压抑和遮蔽使道德迷失了正确的方向。道德教育中人的失落,封闭了道德通向灵魂的大门,使真正有效的道德教育沦为虚妄和幻想。一个以人为本时代的来临,呼唤道德教育回归人的本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