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突出——生活上缺人照料、学习上缺人辅导、行为上缺乏约束,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亟须正视的社会问题。作为与留守儿童直接接触的农村地区班主任,对这些学生的管理也就成了班级管理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留守在家的小学孩子缺少父母的爱,在对他们的管教上很容易出现“三多”和“三缺”问题:隔代监护多溺爱、寄养监护多偏爱、无人监护多失爱;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  相似文献   

3.
目前,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突出——"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他们身上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学习较差,生活散漫,性格  相似文献   

4.
学生厌学是教师常见的问题,也是社会、学校、家庭都担忧和关心的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加,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带来的"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的"三缺"状态,使一些农村中学生产生了厌学.为此我分析了其厌学产生的原因,并相应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如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等.排除学生厌学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作,需要学校、社会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5.
寄宿制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影响的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调查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思想状况和性格特征,得出结论;我国现阶段农村寄宿制学校可以减少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产生的不利影响。建议在父母外出务工较多地区尽可能地实行学校“寄宿制”,学校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行动上切实做到关注“留守儿童”,同时要家校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导致一个新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的产生。作为低社会经济地位儿童的典型代表,父母外出打工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的各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本次调查表明,在教师看来,农村留守儿童在一般表现、学习、品行和情绪感受上比父母都在家的儿童的问题更严重;学生问卷的结果则表明,留守儿童在孤独感、社交焦虑方面与其他儿童存在显著差异。促进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多方面措施的共同配合。  相似文献   

7.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指示,在城乡统筹背景下,通过对重庆南川、黔江、沙坪坝三辖区的个案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阶段面临着许多现实困境。根据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服务体系,政府要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管理制度,强化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模式,树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舆论风尚;强化城市政府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管理的“公共性”意识;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促成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从“出口”方面减少农村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8.
周先利 《教师》2008,(14):13-14
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不断转移的过程中,大量留守儿童产生。“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呈现出一系列的问题.这是一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社区协同合作才能解决的时代难题。本文就农村“留守儿童”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的对策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陈国立 《中学文科》2006,(11):98-98
随着农村青壮年男女的外出淘金,在农村山区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爸爸妈妈外出打工挣钱,他们只能留在家乡的土地上,孤独地守望着家园。“留守儿童”从小就缺少父爱母爱,很容易造成心理失衡。“留守儿童”在心理上主要存在以下弊端。  相似文献   

10.
《学周刊C版》2017,(14):214-215
近几年来,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产生是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但是随着“农村留守”的数量与日俱增,儿童教育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解决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1.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初中阶段留守儿童不仅认知和思维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长期生活在封闭落后的农村,回乡民工可以说是他们了解城市的“窗口”。回乡民工对初中阶段留守儿童的影响分为正向和负向两类,而其中负向的影响又分成“衣锦还乡”与报喜不报忧型、愧疚型、泄愤型三种,它们对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具有不利影响。应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减少回乡民工对初中阶段留守儿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下山入川”政策的推进,农村许多过剩劳动力离开农村到城市打工,许多孩子成了“留守儿童”。研究其教育问题凸显出重要意义。如何能更好地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热议的话题。本文以甘肃省古浪县大靖镇辖区留守儿童为例,做了走访调查,分析了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具体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大批农民进入城市打工。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的儿女留在农村,产生了一些列的“留守儿童”问题。本文针对临清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对该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行调查以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临清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及对策。希望本文的研究对解决临清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基本状况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界定及其规模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长期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对儿童的年龄界定有不同的选择方案:学者段成荣等所指儿童,是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依2000年普查的人口数据推算,全国留守儿童数量有2290,45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高达86.5%,即有1980万。  相似文献   

15.
留守儿童是物质生活的宠儿、精神生活的乞丐。亲情缺失让他们孤独、寂寞,人留农村,心在城市。怎样才能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唤回他们的母爱与父爱,让留守儿童不“留守”呢?  相似文献   

16.
任运昌  林健 《今日教育》2007,(1S):10-12
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了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群体。2004年5月。教育部召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讨座谈会”。2005年5月.全国妇联等单位召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2006年9月,全国妇联召开“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电视电话会”。[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我国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进程。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牵涉到多方面的因素,其中“自我认同”心理是一个比较突出的方面。本研究采用“自我认同”理论剖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认为他们遭遇的困难是过早地面临了成长过程中的挑战,应该把“留守”看作人生的一种磨砺,用正面激励的...  相似文献   

18.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教育部、全国妇联召开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明确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任务,不断提高工作水平。第一,教育部门要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契机,统筹协调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要尽力满足农村留守儿童上寄宿制学校的需求,保障不能寄宿的农村留守儿童就近上学,加强农村教师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力量,特别关注留守儿童中的“特殊群体”。  相似文献   

19.
学生的鼓励     
“留守儿童”是每个农村学校都面临的问题,这些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引导和教育,很多孩子成了生活上的困难生,学习上的后进生,思想、行为上的问题生,对此,我们学校在开学初要求班主任详细登记,建立“留守儿童”家校联系卡,对特殊的留守学生还建档立案,即进行个案分析,跟踪管理,在做好这些常规工作外,学校突出强化了“留守儿童”的“三自”教育。  相似文献   

20.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随着越来越多农村父母进城务工,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由于和父母长期分居,缺乏监督和指导,所以有一部分“留守儿童”在情感、性格等心理方面表现出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