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阅读+出版"的授课式推广方式将授课内容进行出版,能够实现受众对内容的深度接受,弥补传统授课式推广的短板.哈尔滨市方志馆在"阅读+出版"的授课式推广方面策划了一系列授课内容,基于此出版了系列丛书,取得了双效收益合一."阅读+出版"的授课式推广可以固化授课内容、延伸阅读推广活动的时间,发行参与、拓展阅读推广活动的空间,多方介入、优化阅读推广活动的内容.从方法策略上来说,需完善"阅读+出版"的工作机制,结合出版要求策划授课选题,发挥阅读和出版的媒介优势编写内容,利用图书馆的渠道优势进行宣传.  相似文献   

2.
近二十年来,中国互联网飞速发展。对身处网络时代的读者来说,传统纸质书报刊已不再是阅读的唯一选择,数字化阅读颠覆性冲击着传统阅读观念和市场份额。一时之间,报纸“消亡论”、“夕阳论”蔓延开来,似乎传统纸质阅读将退出历史舞台。然而,无论是传统纸质阅读还是数字化阅读,都只是让读者多了一种选择。读者可以根据个人习惯去书店、图书馆阅读或者在网络中搜索到感兴趣的阅读内容。如何引导他们更好地运用各种阅读媒介,按自己的需求完成阅读,找到阅读乐趣呢?本文旨在分析传统纸质阅读的优势与弊端,以及数字化阅读现状,引导读者审时度势、有的放矢地选择自己的阅读媒介。  相似文献   

3.
田秀峰 《传媒》2021,(4):61-63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移动阅读的优势逐渐显现.相对纸质出版物,数字化阅读媒介具有灵活多样、资源丰富且时效性强的特点.多个有关数字化阅读的研究调查显示,虽然移动阅读对读者学习有辅助作用,但也存在明显的娱乐性、碎片化的浅阅读趋向.本文以"扇贝阅读"APP为例分析了移动终端数字化阅读产品的特点、运营方式和引导阅读机制,并对如何利用移动阅读平台提升阅读效果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网络阅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结合调查数据说明了大学生多种媒介交互的阅读习惯,以及对网络阅读的认识与态度.探讨了传统阅读与网络阅读的差异,重点指出了网络阅读的优势与弊端,提出了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阅读指导的一些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5.
数字化时代下,传统阅读已明显满足不了高校"数字原住民"需求,日益减少的阅读群体已影响到高校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针对普遍存在的"阅读危机",图书馆亟待服务管理变革和整体创新建设。本文通过对高校图书馆现状的梳理,对未来阅读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数字化时代下解决"阅读危机"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6.
面对读者阅读方式的改变,学术期刊也应有所作为.传统阅读模式与数字化阅读模式具有互相融合、优势互补的特点,学术期刊应据不同终端和媒介的特点,对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抓住浅阅读,让“小众学术”走进“大众视野”:利用浅阅读元素,加工产品;通过全面网络化,打造浅阅读和深阅读的信息推送平台;通过内容组织“多形态化”,发掘学术成果的多维价值.拓展传播渠道,寻求浅阅读和深阅读的结合点,推进深阅读.  相似文献   

7.
周捷  王炎龙 《出版广角》2013,(Z1):48-51
网络环境下,阅读行为不断向数字化靠拢,经历着"媒介技术裂变—传播载体裂变—阅读方式裂变—阅读文化裂变"的路径演化。在传播技术革命进程中,媒介样态涌现与融合,新旧媒介交替或取代,作为信息接受者的公众经常无所适从,人们创造新技术,同时又不断被技术所驾驭。重读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俯身审视这个信息社会,会发现这位预测家提出的"比特时代""人性化界面""数字化生活"已经成为现实,而且还在往前推进。无怪乎他说:"当我们日益向数字化迈进时,会有一群人的  相似文献   

8.
论社会阅读发展新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阅读是人类认识世界及文明延续与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人从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阅读随着语言载体及阅读对象,也就是媒介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这种变化在20世纪和21世纪交替更迭之际由于新媒体的涌现而尤其显著.对我国近年来研究"现代社会阅读"这一主题的文献进行了归纳,综合了若干主流观点,全面地总结了现代社会阅读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与传统阅读方式相比,数字化阅读具有便利、快捷、海量等特点,它对传统的阅读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同时也拓展了阅读的定义。数字化阅读掀起了出版业的革命,推动着现代阅读的发展,数字化是未来阅读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10.
数字化阅读让阅读更精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与传统阅读方式相比,数字化阅读具有便利、快捷、海量等特点,它对传统的阅读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同时也拓展了阅读的定义。数字化阅读掀起了出版业的革命,推动着现代阅读的发展,数字化是未来阅读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11.
新一代数字技术颠覆了城市阅读空间的传统价值创造逻辑,文章基于价值创造的分析,指出城市阅读空间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要素包括边界扩展、社群化和价值网络,并提出数字化转型下城市阅读空间创新发展的实现路径:数字基础设施和平台及生态系统建设,完善城市阅读空间体验,打造"空间+社群+多元化业务"的运作模式,以及构建城市阅读文化生态圈.  相似文献   

12.
魏佳 《传媒》2018,(3):69-71
"屏"媒的演变从传统意义上的电影、电视,到现在互联网世界中的电脑、手机等,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屏"媒的性质产生变化,信息的无限量使得大众的"屏"阅读方式呈现出交互式阅读、移动式阅读、超链接式阅读、感官式阅读等新特征,这些特征也会对未来的阅读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浅阅读』时代:编辑文字意识淡漠的表现及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丽 《编辑之友》2010,(5):86-88
"浅阅读"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提出的概念,指的是有悖于传统细致深入的阅读方式,读书一味地浅尝辄止,不在精神和思想领域作更多的探究.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国情有关.在浮躁的心态下,读书变得更多地与功利性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人们用来相互区分所谓的层次,或者说是用于标榜自我的工具,成为一种休闲、娱乐的附属消费品.进入新世纪,伴随着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涌现,人们阅读的媒介和内容,不断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快餐式、碎片式、浏览式的阅读方式更加风靡.大部分研究者认为,此时的浅阅读是指不需要思考的、图文的、跳跃式的阅读.[1]  相似文献   

14.
樊咏梅 《出版广角》2015,(12):108-109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知书"式的图书馆阅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广大读者的需求,而在后现代主义阅读方式下所形成的"知人"型图书馆阅读模式备受追捧.本文从后现代主义阅读方式出发,分析了后现代主义阅读方式对图书馆阅读模式与服务模式的影响和变革.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阅读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与传统阅读方式相比,数字化阅读具有便利、快捷、海量等特点,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同时也拓展了阅读的定义。数字化阅读掀起了出版业的革命,推动着现代阅读的发展,数字化是未来阅读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16.
数字化环境下,读者的阅读方式、呈阅读途径以及阅读特征等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与传统阅读形式最大的不同就是各种阅读介质、传播渠道之间呈现出复杂的竞争关系,即读者可通过各种渠道接收到同样的信息。因此,图书馆要把握时代变化,对现有载体、媒介进行选择、整合,提高读者阅读的有效性,构建新型的阅读推广模式。  相似文献   

17.
对现代阅读的多维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学习型社会、网络社会的到来, "阅读"的概念不断丰富与发展.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阅读应该走向全面与终身;作为一种休闲方式,阅读应该走向健康与文明;作为一种媒介方式,阅读应该走向服务与创新;作为一种精神成长方式,阅读应该走向经典与崇高;作为一种交往方式,阅读应该走向共享与和谐.  相似文献   

18.
张丽娟 《东南传播》2021,(10):137-140
新媒体是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利用数字技术、通过数字化媒体形式,为受众提供信息与服务的媒介形态.当代青少年成长于数字阅读和纸媒阅读并存的媒体融合环境,使得青少年的阅读方式和习惯呈现出社交化、娱乐化、碎片化的特点.通过问卷调查初步了解新媒体背景下青少年阅读现状,并基于"涵化理论"视角和调查数据,分析新媒体对青少年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潜移默化的、长期的、深远的影响,并针对现状,提出切实可以的对策及教育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9.
刘淑华 《传媒》2019,(11):78-80
"无纸化"成为当代社会传播实践的一大特征,人们用数字阅读取代传统阅读。数字技术悄然改变原有阅读生态版图,它丰富了媒介阅读文本,拓展了阅读空间,增强了阅读体验,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新型阅读正成为趋势。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及其生成的网络平台是非人性化的技术,它传递和影响着由其所生成的数字阅读,其背后的技术逻辑正在改变读者对于传统阅读概念的认知和理解,"无纸化"的阅读方式对人类思维产生的影响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20.
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指出,电脑技术和数字通信正在呈指数式地发展,在此背景下,世界正处于传播发生剧变的临界点上.当代新媒体社会的阅读文化也不例外.作为一种新的阅读形态,数字阅读对传统阅读不仅是空前的冲击,而且是本质性的改变,前者所体现出的多重特征从很大程度上重新定义了“阅读”的内涵与外延,从而颠覆了之前的阅读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