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职业教育在社会流动中具有两类互斥的功能:“安全网”与“分流器”。研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库,综合代际和代内两个视角,选取经济收入、社会经济地位指数、职业流动率等指标,分析接受职业教育对社会地位及社会流动的影响。结果显示,职业教育群体能够获得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经济收入和社会经济地位,并且显著优于其父代。与初中教育群体相比,职业教育群体具有社会地位的比较优势,表明职业教育能为个体提供坚实的“安全网”保障,促进一定程度的向上社会流动。但与高等教育比较,无论是经济收入还是社会经济地位,职业教育都处于相对劣势,“分流器”效应显著。此外,职业教育对于西部地区和农村家庭的社会流动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总体而言,职业教育是一种促进社会流动的有效机制,未来需进一步发挥其“安全网“功能,抑制“分流器”效应。  相似文献   

2.
职业教育是提升劳动者职业能力、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的有效途径。明确职业教育对于促进劳动供求匹配的作用,理性分析劳动力供给者的需求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研究视角。在整体把握农民工这一流动就业群体近年出现的流动就业特点和变化趋势的基础上,从劳动力供给的视角,结合劳动力供给和流动就业理论进行学理性解读,从确立紧贴劳动者就业需求的办学理念、发展城乡统筹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构建多元参与灵活多样的办学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优化农民工职业能力提升的路向思考。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分流与社会分层流动研究回溯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分化的加剧,高等教育分流与社会分层流动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我国高等教育分流与社会分层流动的研究聚焦于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近代新式高等教育和新中国高等教育与社会分层流动的关系,注重高等教育机会考察、重视高等教育分流探讨、突出社会影响因素挖掘、强调二者相互关系分析,但在研究内容上,二者有机统一少;在研究对象上,内在机理研究少;在研究方法上,定性定量结合少;在研究视角上,多种学科观照少。展望我国高等教育分流与社会分层流动研究,我们要加强基础理论建设,做好质量结合探究,强化多维视角剖析,致力互动机制构建。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职业教育对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合理流动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农民工市民化转换过程中,职业教育提高了农民工在职业分层中的地位。本文以社会流动为视角,阐述了职业教育在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转化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同时兼及在社会流动视角下职业教育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5.
职教扶贫是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促进社会流动的有效探索。不能只将职业教育作为精准扶贫的手段,还要发挥职业教育社会分层的基本功能,从政策、制度、机制方面加强职教领域的改革:优化职教政策的阶层视角,明确职教扶贫的定位;加强职教制度改革,为精准扶贫提供制度支撑;探索职教扶贫工作机制,完善阶层合作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6.
社会流动主要指社会成员或群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中的地位变化和角色转换的情况.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流动普遍加快,教育对社会流动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文章通过实证研究,对天津地区企业员工职业获得和职业变动情况进行调查,探讨职业教育对社会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职业教育对社会流动的影响是积极的,但某些因素在促进社会流动中表现不明显.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职业教育更好地促进社会流动.  相似文献   

7.
学界以往关于社交退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群体,而大学生群体作为未来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因此,部分学者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大学生群体。文章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个体—情境交互理论为基础构建多维度研究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能力社会比较与社交回避的回归系数为-0.10,且在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观点社会比较与社交回避的回归系数为-0.21,且在10%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研究结论:社会比较对社交退缩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社会比较对自我概念清晰性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自我概念清晰性可能在社会比较和社交退缩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关系型自我构念在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作用路径中发挥着调节作用。由此可见,学生阶段为产生社交退缩行为的高发期,重视并关注大学生产生退缩行为的作用机制,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中的建设业及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旺盛,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群体脱离农业流入城市,这一特殊的"城市边缘"群体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相较于城市的其他群体而言,农民工群体收入水平普遍偏低,职业发展障碍明显.本文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分析农民工社会资本对职业信息搜集的影响,研究社会资本对农民工职业流动的作用机制,最终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9.
根据社会认同理论,立足群体行为和群体关系角度,分析职业教育构建群际认同的过程,为高职生获得感提升提供对策。目前高职生普遍存在获得感不足的现象,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融通机制不完善、比较维度与对象单一、积极自尊需要未得到满足则是主要原因。基于此,提出了完善普职融通体系、降低社会流动难度;调整比较维度、选择多样化比较对象;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增强内群体偏好等策略来提升高职生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10.
职业教育是教育分流的重要路径,在社会分层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该角色在当代中国具有明显的矛盾色彩。从教育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分析,中国职业教育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使受教育者摆脱非技术性就业困境,促进阶层流动的作用,却在更大程度上受到教育体制、教育管理制度、传统文化等外因及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育身份文化等内因的限制而阻碍着阶层流动,总结上述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理论模型,对国内职业教育的研究及改革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从“层次教育”转向“类型教育”,我国职业教育需逐步探索形成高社会认同的可行路径。社会认同理论指明,职业教育社会认同需经历分类界定“我是谁”,科学比较把握“我有何不同”,积极区分指向“我如何成为更好的我”三段发展历程,内蕴着从职业教育内群体深化认知、到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内外群比较中厚植情感、再到职业教育独有特征外显为社会共知后群体心理归属形成的发展脉络,形成了“内群特色凝聚为核的认知认同形成,内外群交互互促为轴的情感认同深化,外部文化符号形成为引的行为认同呈现”的内生发展逻辑,具有“主动‘知己’—开放‘知彼’—优化‘整合’”的行动隐喻。遵循内生逻辑,建构职业教育社会认同支持机制,在层次机制上要重点关注微观层次的职业教育特色形塑,从内部寻找发展动力;在形式机制上要重点选用综合式的监督—服务式,加强与社会互动的机制建设;在功能机制上要重点运用激励机制,推进职业教育社会文化符号形成。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国内外关于校园欺凌研究的文献回顾,发现校园欺凌研究有四种视角:个体视角运用心理学理论分析人格特质、社会认知等对欺凌发生的影响;群体视角运用群体社会化理论、社会认同理论、社会支配理论和地位关系理论等阐释校园欺凌的群体互动机理;家校系统视角重点分析了学校和家庭这两大微观环境对校园欺凌发生的影响;社会情境视角则重点关注污名与歧视、社会性别规范和教育文化等宏观环境对校园欺凌的形塑作用。不同视角下的校园欺凌研究自成体系、各有侧重。未来研究需要重视研究视角之间的深度融合、不同层面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和中国社会情境下校园欺凌的发生机理。相关部门应针对青少年个体、同伴群体、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层面,分别开展防治校园欺凌实践。  相似文献   

13.
合理的社会流动可以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每个人都有渴望美好生活与向上流动的意愿与热望,少数民族群体也不例外。当下,教育作为后致性原则在促进个体社会流动上,作用日益显著。但是,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语言、文化、制度环境中处于劣势地位,并导致了学业失败。如何重新恢复他们生活的希望与信心,衔接现代与传统、教育与经济、知识与生活、个体与社会之间的断裂,实现一定程度的社会流动,文章认为,民族职业教育可以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4.
人本主义取向的职业教育研究是近年美国职业教育界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满足新时期的社会需求,相关研究者主要从人本哲学范式的召唤、学术与职业课程的整合、个体化的教学设计和特殊群体的关照四个视角探讨职业教育的人本主义关照,这对转型时期中国职业教育的人本主义意蕴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但在促进社会流动中发挥的效用是不同的。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基于教育社会学的经典理论视角,考察普职双轨路径选择下职业教育对代际职业流动的影响发现: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能促进个体代际职业向上流动并有效防止代际职业向下流动,对弱势群体的作用尤其明显;囿于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内源性教育劣势和外源性结构劣势,与接受普通本科教育相比,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既不能促进个体代际职业向上流动,也不能防止其代际职业向下流动;普职融通教育与普高普本教育对代际职业向上流动的促进作用优于中高职贯通教育。  相似文献   

16.
双证书制度已经满足不了新形势下实用型、职业化人才培养的需求,1+X证书制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新阶段从点到面继续促进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将1+X证书制度的内容与要求作为职业院校试点课程开发的框架,创新课程教学体系,完善课程育人育才机制,是社会发展对未来职业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7.
职业教育在促进阶层流动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揭示其中的内在运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运用广义结构方程模型(GSEM)检验职业教育、社会排斥与阶层流动之间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职业教育能显著降低阶层向上流动,社会排斥在职业教育与阶层流动作用中存在三条中介路径:一是经济排斥的单独中介作用;二是经济排斥与社会福利排斥的链式中介作用;三是政治排斥与社会福利排斥的链式中介作用。此外,结果表明上述影响路径还存在城乡异质性。基于此,为促使职业教育有效提升阶层流动,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在保持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下,大力发展职业本科教育;二是破除“唯学历”的社会人才评价标准,加强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综合能力的考察与筛选;三是吸纳多元社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尤其要重视农村背景职教生的社会权利与政治教育,提升学生获取与维护权益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素质教育背景下,传统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要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对职业教育管理进行创新,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教学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以此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9.
代际收入流动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议题,而教育与代际收入流动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经济学与社会学家基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教育与代际收入关系展开了丰富的理论探讨,但目前学界缺乏对教育影响代际收入关系内在机制的梳理.文章将代际收入流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探讨教育影响作用的理论机制.在家庭教育投资决策阶段,家庭效用函数理论关注现实经济和信贷约束的作用,而自我实现理论更关注不平等的阶层非经济特征;在学校教育过程阶段,人力资本理论强调学校教育的精英主义和绩效原则,而社会化理论则认为学校教育是代际不平等再生产和合理化的工具;在教育的劳动力市场回报阶段,地位获得理论等仅强调劳动力供给特征的收入效应,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等则仅关注劳动力需求特征的收入效应,而工业化理论等调和了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双方特征对于个人收入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经济学视角的研究普遍认为教育对改善代际收入不平等具有积极作用,而社会学视角的研究则多认为教育无法改变现有的社会阶层分化并呼吁直接的社会改革.基于理论视角的系统梳理对于教育与代际收入流动关系的实证研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对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主观幸福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河南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总体幸福感略高于全国常模,但教师之间幸福感差别比较大,部分教师幸福感缺失。为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幸福感,要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关注不同群体教师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