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鲁迅许多小说的文化特性是以质疑与颠覆中国封建文化常规性的内涵作为起点的,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品格。作为一种内在的文化精神底蕴的选择与反省,鲁迅首先是对“吃人文化”的生动概括与尖锐批判,形成了他小说对于现实存在的不幸人生境况及其客观环境和民族生存危机以及已然封闭、停滞的文化现实进行描写和评价的核心内蕴。其次是鲁迅以“不撄人心”“不相干”来概括与指责中国传统文化既不能救获现世民众又不能自我拯救的巨大困境和悲剧性。鲁迅以此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爱与拯救的力量,他要创造出一个具有真正的人的灵魂的与自我实际生存密切相关更切实、更直观的文化世界。  相似文献   

2.
鲁迅文化方向是在本世纪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反复被证明过的命题。其在新时代的内涵为:破“恶声”论,创新求变,是中国现代文化革新的精神路向;强调“立人”思想,为中国现代文化生成变革的基本立足点;人格魅力和文化品格,是新时代民族文化的前进方向与行动指针。  相似文献   

3.
《奔流》作为“左翼学”中的名刊物,多年来因为政治因素而受到重视,其实,在政治表象之下有其独特的化意义:它是鲁迅独立思考“左翼学”的一个标志,鲁迅的化品格于此凸显。并因此而成为“左翼学”低声部叙述的代表。  相似文献   

4.
《出关》的人物和情节设置可以视作鲁迅对道家文化态度的隐喻。鲁迅把道家文化置于中国儒道互补文化的大背景中 ,认为它的精神品格是“无特操”。鲁迅对道家文化的批判 ,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中有其先锋意义。  相似文献   

5.
重读鲁迅重铸国魂贾永生平生挺敬重鲁迅的文品与人品。我觉得称鲁迅为“民族魂”,“中华魂”(即国魂),当之无愧。而今重读鲁迅,重读那深刻的文本,重铸那不朽的魂魄,对于推动两个文明建设至关重要,也是对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所衍生的消极的价值取向与文化品格的一种...  相似文献   

6.
李仲凡 《安康学院学报》2000,12(3):41-44,96
《出关》的人物和情节设置可以视作鲁迅对道家文化态度的隐喻。鲁迅把道家文化置于中国儒道互补文化的大背景中,认为它的精神品格是“无特操”。鲁迅对道家文化的批判,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中有其先锋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于鲁迅笔下人物的悲剧命运 ,长期以来 ,理论界似乎把一切责任都归咎于封建统治阶级及其腐朽的思想文化。这大大违背了鲁迅的创作初衷。如此研究鲁迅思想 ,其结局只能是思想离鲁迅越来越远。的确 ,凸现封建文化因素对人们心灵的扭曲和戕害是《呐喊》、《彷徨》的基本着眼点 ,但着力于对国民盲从封建文化心理的透视 ,“揭出病苦 ,引起疗救的注意” ,才是我们解读其作品中人物命运的要义和根本。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一书中云 :婚姻是金漆的鸟笼 ,笼外的鸟想住进去 ,笼里的鸟想飞出来 ;婚姻是被围困的城堡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城内的人想逃出…  相似文献   

8.
从分析鲁迅小说的两大叙事模式入手,提出鲁迅小说的叙事品格为主客合一。一方面,在两大叙述模式中鲁迅投入了自己最深沉独特的生命体验与感受,因而其小说叙事体现出强烈的主观性;另一方面,通过非戏剧化叙述者和戏剧化叙述者的“客观化”,鲁迅小说叙事又呈现了强烈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心灵深处激荡着一种饱满的自由意志。鲁迅的自由意志是尼采用的“酒神”和首家的 “狂士”性格的集合。杂文是鲁忱自由意志最充分的载体。鲁迅的自由意志决定了鲁迅洞察黑暗、与黑暗进行殊死搏斗的品格。自由意志使鲁迅专断、霸道而缺乏宽容。  相似文献   

10.
正鲁迅的一系列作品体现了他关注中国国民的特质,以期发掘其精神亮点,发扬光大的情怀;同时也体现了他希望揭示出民族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将病态连根除去的抱负。对中国"国民性"种种弱点的批判是他思想启蒙工作的一个重点,也是他对封建文化总体批判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他在关注国民性问题上呈现出其独特的风格:一、渐进性鲁迅先生关注国民性的改造,不是一开始就很成熟的,而是经过迂回曲折之路。他早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理  相似文献   

11.
鲁迅对"公理"的反思在其留日时期(特别是在章太炎抵日后)即已产生。而1925年他与"《现代评论》派"知识分子们的论战则给了他在现实中检验其反公理思想的契机。"公理"逐渐为鲁迅捕获并树立为批判的对象,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鲁迅对"布施尊敬"的反感、对"公允之言"的厌恶和对空洞"公理"的拒斥。"公理"既是空洞又是自相矛盾的,这一特点紧紧与鲁迅论敌的"局外人"态度联系在一起,因此"公理"是悬浮于主体之上的,而鲁迅主张抛却公理的外衣,赤裸地在"风沙"中斗争。但是,受到章太炎"齐物"思想影响的反公理思想在主体中却不能贯彻到底,"峻急"和"随便"在鲁迅思想中展开了辩证。  相似文献   

12.
鲁迅,可谓"一代之杂家",杂家乃其本色,杂学乃其当行,其杂学的知识背景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杂文创作。其杂文的观念、杂文文体的多样化、及其杂文区别于他人杂文质素的"个人性",都与其丰赡的杂学学养紧密相关。杂学的志趣决定了鲁迅的文化气质,使得鲁迅成为有史以来杂文领域内创造这种文体的大宗师。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翻译选材独辟蹊径,风格迥异自成一家。从“别求新声于异邦”到“为起义的奴隶搬运军火”,鲁迅的翻译思想走过了从以文学启蒙国民思想到以文学为革命服务的艰难历程,经历了翻译文学化、翻译文化化和翻译政治化三个阶段。他的翻译从根本上说归属功能翻译,其目的不仅仅在于文字之间的转化,而在于要完成社会与历史所赋予他的伟大使命。  相似文献   

14.
以"精明"为核心性格特征的所谓"上海人",既是近代以来上海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上海文化的产物和人格化表现。无论从籍贯意义上还是从文化意义上,鲁迅都不是真正的"上海人"。上海及上海文化始终未能"消化"鲁迅、"溶解"鲁迅,鲁迅也始终对上海文化主要采取批判态度。"上海人"性格中的主要内容基本上都处在鲁迅人格精神的对立面。在鲁迅那里,与"上海人"的"精明"针锋相对的,是其彻底的反虚伪、反庸俗、反市侩、反财富和权力崇拜的做"呆子"的意识。他在其生命后期不懈地进行对"聪明人"的批判和对"呆子"精神的颂扬,自觉抵抗上海文化、"上海人"性格中的信奉个人利益至上、实利主义的"精明"倾向,呼唤气魄宏大、精神强健、正直、质朴、无私、真诚的"上海人"。鲁迅对"精明"之外的真正能够支撑民族文化革新的强健人格的探寻,折射出强健的生存和战斗的意志。  相似文献   

15.
作为“精神界之战士”的鲁迅,以“立人”为中心,倾其毕生精力对人的精神世界进行了深邃而独到的探讨,其锋芒直逼人的灵魂。他在对“人”的探索和创作实践中,吸纳前人的美学思想精髓,形成自己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然后又把这二者结合起来指导创作活动,使其作品特别是《阿Q正传》等,体现出复杂的美学蕴涵,凝聚着深邃广博的人学信息,让后人无法穷尽。  相似文献   

16.
胡风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活动家,“七月派”的领头人。他与鲁迅的关系极为密切,并肩战斗,心心相印,是鲁迅的忠实学生和亲密战友。数十年来,他继承“五四”精神和鲁迅精神,为民主自由而奋斗不息,为祖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不息;在文学上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道路,对鲁迅的文艺思想多有继承和推进。虽然历尽苦难,但却坚定不移,百折不挠,勇于牺牲,不愧为鲁迅思想,品格和文学艺术的一代传人。  相似文献   

17.
鲁迅在中国近现代启蒙史上的意义既表现为始终坚持了人格独立、自由、健全的文化立场,又体现为对启蒙及启蒙者自身价值功能的深刻反思。鲁迅与中国启蒙思潮的独特联结,决定了他特有的言说路向与生存方式,并形成了他在怀疑中寻求道德担当,在绝境中探索出路的"与绝望抗战"的精神品性。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杂文"不是政治判决,而是别一样的"文学",作为文学家的鲁迅的一生就是"杂文的一生",其杂文的历史"过程"性折射了鲁迅本人的思想成型与丰富。行走于"杂文人生"中的鲁迅,同时又通过对"杂文"的写作实践不断体悟"文学"的意义,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观念。作为"杂文人生"的历史过程,鲁迅的文字从一般文明现象的批评发展而为整体制度的对抗,而在文字演变的背后,则是在现实社会各种阶层和群体中,不断寻求自我认同与差异甄别的思想过程。  相似文献   

19.
关于鲁迅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关系的认识,对于评价鲁迅、对于评价五四新文学运动,都是关键性问题.但是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历来有分歧.本文认为,鲁迅在那场运动中,并不是主将,而是作为文艺战士的身份出现的.他的呐喊,并非有人认为的是违心和其他功利目的驱使的结果,而是自觉和真实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鲁迅与当时的同人以鲜明的、合作的现代姿态出现,但鲁迅同时保持自我独立的姿态,抒写了一段属于五四新文学运动又属于自己的独特历史.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人群申与尼采的形象很相似:一个惟一者,启蒙教师,圣人与民众对立。尼采37岁悟到,欧洲文明的演化规律就是永恒轮回;鲁迅37岁时悟到,中国历史就是一治一乱的大循环。鲁迅的拿来主义精神是为了综合提升文化,尼采对文化的态度也是提倡综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