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全球化语境下,"华语电影"的内涵与外延正在国际电影市场中演变.从两岸三地的交流到全球范围内的跨地发展,华语电影研究中所选样本与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的相关性,以及作为例证的典型意义,均涉及到资本(商业资本、技术资本、人才资本)的流动、传播空间(跨界传播、跨地传播、跨媒介传播)的延伸以及华语电影研究的总体性与一致性,亦即华语电影研究的基础和边界.  相似文献   

2.
陈静 《报刊之友》2014,(9):93-94
在日渐繁盛的华语电影的今天,儿童电影却是电影当中的短腿将军,本文将从早期华语儿童电影的特征谈起,以《草房子》为例,探索新时期儿童电影的特征,在分析视听语言已有进步的基础上,指出华语儿童电影更应该回归儿童最本真的童心,让大人成为孩子的配角,并且呼吁国家广电总局给予儿童电影更多的支持,制作团队应该具有精品意识以及编剧导演应该从本土特色出发等方面去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华语儿童电影,以期对其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陈静 《声屏世界》2014,(12):37-39
<正>从1905年《定军山》开始,华语电影已经走过百年历史。在这段时间里,电影虽然是一门新兴艺术,但在各门艺术已成熟的前提下,华语电影发展极为繁荣,使得中国电影人开始探索中国电影的发展之路。在华语电影走过萌芽、发展、高潮之时,我们更应该反思当下华语电影出现的各种现象,梳理当下华语电影的特征,为其发展总结经验教训。形式>内容(《小时代》《云水谣》)  相似文献   

4.
在日渐繁盛的华语电影的今天,儿童电影却是电影当中的短腿将军,本文将从早期华语儿童电影的特征谈起,以《草房子》为例,探索新时期儿童电影的特征,在分析视听语言已有进步的基础上,指出华语儿童电影更应该回归儿童最本真的童心,让大人成为孩子的配角,并且呼吁国家广电总局给予儿童电影更多的支持,制作团队应该具有精品意识以及编剧导演应该从本土特色出发等方面去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华语儿童电影,以期对其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5,(20):69-72
<正>围绕"网络关系社会与新媒介生态"这一主题,由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中山大学全媒体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届华南青年传播学者论坛于2015年10月11日在广州召开,来自中山大学、暨南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深圳大学、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等知名高校及主流媒体的学界和业界人士齐聚一堂,展开了三场共计15篇论文的研讨。本次论坛主要围绕互联网的社会影响与新闻媒介生态的变化等热点展开讨论,具体议题涉及"媒介政治、风险治理与公共传播""网络社会与新媒介  相似文献   

6.
2011年5月18日,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主办,“2011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发展论坛”在北大博雅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昌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等近二十所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艺术学科的负责人和相关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7.
2008中国传播学论坛于2008年12月13~14日在暨南大学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中华文化与传播学的开拓创新",由中国传播学会(CAC)、中华传播学会(CCS)、国际中华传播学会(CCA)、暨南大学共同主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传播与社会学刊>、<亚洲传播学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协办.来自美国、英国、瑞士、新加坡和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180多位嘉宾、学者出席了论坛.论坛共收到论文260多篇,经专家匿名评审,最终有140篇论文在论坛发表.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华语电影上海电影题材中的"外来进入者"叙述视角为研究切入点,按照1920-1966年大陆电影中的"外来进入者"与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表述;香港电影对上海的都市传奇与乱世想象;寻根之旅、跨国叙述、怀旧情调与作为"外来进入者"的当下叙述策略等几个部分对华语电影创作中的上海多样化表述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对上海本土电影创作提出了期望。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影视艺术学院和文科科研处联合承办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科体系建设学术论坛"于2009年10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上海大学、辽宁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等兄弟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兼职博导、资深教授和学科带头人等60多位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  相似文献   

10.
吕弘彦 《东南传播》2021,(12):63-66
早期"火车效应"与"吸引力电影"的部分成因可以被理解为是观众关于某项媒介经验的缺失.近二三十年,电影叙事正发生着"媒介经验"转向:一方面,有较多数量的商业电影作品、电影放映现象以经典电影文本内容作为指涉对象;另一方面,电影作为旧媒介却反过来从电视、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介中获得相关经验以作为叙事与表意元素.在近十年的华语电影中,媒介经验具有参与元叙事与作为使用习惯两种身份与功能.媒介经验转向也引发了使电影沉浸感受到了挑战,对观众作出了技术性区分的文化迷思.  相似文献   

11.
2011年9月24日,由中央电视台、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与中国传媒大学联合主办的"影像的力量——让纪录片走进大学校园"主题论坛在北京京都信苑饭店隆重举行.原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刘习良与教育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高等教育协会等相关部门的领导,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高福安、副校级领导吕学武,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97家高校新闻传播、广播影视艺术学院的院长、系主任与教授代表共计200余人出席论坛.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时代,华语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它的跨文化传播趋势越来越显著.在具体操作中,如何实现中国电影的文化传播价值和资本价值的最大化,如何实现文化产品的自我属性和多元性,如何塑造中国形象和中华文化品格,都成为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中必须面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电影全球化正在改变现有的电影传播秩序,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通过全球化将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传遍全球.面对好莱坞的气势汹汹,华语电影与好莱坞电影开展对话,不能采取完全对立的模式,而应以“和而不同”为准则,发掘自身的文化品格,在与好莱坞的对话与交流互动中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14.
2011年5月13日,“三网融合与传媒投资:机会·战略·回报”论坛在暨南大学举行,论坛由广东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南方都市报、群邑中国、宽带资本、泛媒研究院以及暨南大学联合主办.暨南大学校长胡军,副校长林如鹏,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泛媒研究院院长李海容出席论坛并致辞.来自报业、广电、电信、互联网等产业的知名企业、运营商、技术提供商、投资公司、广告客户以及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代表近200人汇聚羊城,就三网融合给传媒业带来的投资机会和相关产业的战略转型等问题,展开了一场学界与业界的深入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15.
2011年8月7日-11日,第38届SIGGRAPH(美国电子计算机图形图像学会年会)①在加拿大温哥华隆重举行.由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发起,与加拿大数字媒体中心、SIGGRAPH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11 SIGGRAPHBirds of Feather:新媒体技术、艺术与商业传播教育论坛"于8月10日开幕.加拿大数字媒体中心首席执行长官RichardSmith和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白雪竹副教授为论坛致开幕辞.  相似文献   

16.
在华语电影发展史中曾诞生了众多讲述乾隆游江南故事的影片。文章将华语电影史中的"乾隆游江南"题材作品创作,置于华人及华语电影的野史、传奇传统背景中,探讨了野史、传奇传统对华语电影创作取向的影响。文章也对无声片时期天一公司创作的《乾隆游江南》系列影片,有声电影时期香港和大陆乾隆游江南题材影片创作中的野史取材、剧情的传奇化处理、民间趣味的商业化包装与呈现等若干策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孙明晖 《声屏世界》2012,(12):204-207
2012年11月1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专业2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2012创意传播管理与数字营销发展论坛"在北京大学博雅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美国西北大学终身荣誉教授唐·E·舒尔茨等来自世界各地的15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论坛,与会专家围绕"创意传播管理"(CCM)理论以及未来数字营销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论坛开幕式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广告系主任陈刚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中国广告协会会长李东生、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徐泓、北京大学社科部副部长肖群、国家工商总局广告监管司司长黄新民、百度副总裁王湛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刘伟副校长代表北京大学向前来参会的各位嘉宾  相似文献   

18.
黄文杰便是这样的一位观影者,与其讲他擅写影评,不如说他对电影始终把握在热情与冷静之间的特殊态度更打动人。他的新书《陷落的电影江湖》将电影比作江湖,关注的是当下文艺青年渐渐失去兴趣的华语片领域。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两岸三地跨境合拍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生产的一种重要制作方式,为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三地电影越来越紧密的融合更新了中国电影发展的格局和观念,呈现出"华语片"的未来大趋势。在这种格局下,台湾部分电影自《海角七号》后仍然与内地电影保持一定的疏离,一方面叙事模式有别于以往的台湾电影"曲高和寡"的艺术性,另一方面坚持台湾在地文化,保持创作的自由度、文化主体性,呈现出一种个性化的新局面,成为亚洲电影的一股新势力。文章将这部分电影放置整个华语电影大格局下,探讨其特殊的品格,从而展现出它是如何成功地征服台湾观众,占有台湾市场的。  相似文献   

20.
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2011全球华语广播网年度会议暨第二届全球华语广播奖颁奖盛典9月7日在湖北武汉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近30家华语广播机构的代表聚会长江之畔,共话华语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