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一、生命的内涵 生命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人的生命是肉体和精神的统一,肉体是人生命的根本,是生命存在的物质载体和本能的存在方式,强健的体魄是生命的源泉,健康的心灵必须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精神是人之生命的升华,它赋予人以灵性,使人有了灵魂,健全的人格是精神生命的意义所在。因此,人之成为人,不仅仅是单纯的生命存在,还要使生命有意义,要不断提升、不断超越和提升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2.
高中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通过进行生命教育,表达对生命状态的关怀,对生命情调的追求,使人更好地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促进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的和谐发展、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环境的和谐存在。  相似文献   

3.
意义与生命     
张业清 《考试》2011,(4):1-1
一定是,生命的存在与存在的生命不在同一层面,这导出"意义对生命是一种考试"这个命题。 人都有生命的存在,但并非全具备存在的生命。前者侧重肉体,后者强调精神。生命只要存在都合理,这是生命的本来,没有善恶之分。生命在人类社会中展开遇到道德法律,步入人的关系以及利益界面.就同步现出价值命题。  相似文献   

4.
任美珍 《天津教育》2014,(15):40-42
生命是人的载体,生命是人的根本,没有人,也就谈不上社会的组织、人类的进步、文明的昌盛、科学的发达。教育关注的是人的成长与发展,实质上是人的生命的成长和发展。关注生命,不仅意味着关注人的肉体的生命(即人的物质存在),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人的精神生命(即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存在)。  相似文献   

5.
渠源 《教书育人》2012,(28):12-13
生命构成了世界存在的基础,世界因生命而精彩。关注生命,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生命的"琴弦";关注生命,教育方能绿意盎然,生机无限。而作为德育课程,以其自身的特性对人的生命发展发挥着其它课程无可比拟的作用。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唤醒生命意识,探求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关爱情怀。生命教育既是一种价值追求,又是一种教育实践。生命教育的价值追求就是通过进行生命教育,美化生命,让教育表达对生命状态的关怀,对生命情调的追求,使人更好地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促进肉体生命的强健和精神生命的形成,在激扬生命之力度同时焕发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6.
当前的生存哲学和类哲学研究都提出了人具有精神生命的问题,但对于人为何具有精神生命却没有从逻辑上给予说明。本文通过对实践与精神之间关系的分析,特别是对精神辩证本性的解读,探索了人为何具有精神生命的学理问题,指出人除了具有肉体生命还具有动物所不具有的精神生命,即人的生命是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社会,休闲对于人而言尤显珍贵。休闲不仅为个体生命意义的获得提供了前提条件——健康的生命存在,还为个体生命意义的获得提供了基础——精神的自由,和场景——生活世界及其途径——休闲体验。而休闲教育必须担负起引导个体树立正确的休闲观,掌握休闲技能、技巧等,从而使个体追寻生命的意义,并且在享受休闲中使生命的意义提升。  相似文献   

8.
以宗教为文化背景的西方生命教育不适合中国人的精神心理,中西方文化差异要求发展中国人自己的生命教育,且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的理解更适合于生命教育。中国式生命教育的主要特点:重视培养人的道德人格生命而不仅仅是物质肉体生命,重视培养对生命的敬畏之心,重视培养责任意识和强调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9.
我们不仅应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之维和社会之维,也应凸显其个体生命之维。这一方面源于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关爱生命的呼唤,一方面源于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存在的内在逻辑关联。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之维要保持人的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协调、保持生命的超越性和有限性之间的张力以及个体性生命存在与他人生命共在之间的弹性。  相似文献   

10.
生命教育的三重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教育是提升人生命的质量与意义,实现人生命全面和谐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教育。根据人的三重生命即自然领域的自然生命、社会领域的社会生命和文化领域的精神生命.生命教育分为关爱生命存在的教育、培育生命丰富社会属性的教育和生命精神教育。通过培养三重生命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协调人与世界的关系,使人和世间万物和谐共处;改造人类文化,使人类重新认识自我,找回现代人失去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1.
东西方"道德"概念的词源及其演变过程表明,道德根植于人们的生活,并且为了人们美好的生活而存在。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其真正内涵是人性中的卓越性和品格,它是人不断超越现实与自然生命的基本依凭和价值向度,是人的生命之必需。道德教育作为引导个体使其成为有道德之人、使生命趋向真善美的教育,表达的是个体生命存在的一种价值诉求,因而生命价值成为道德教育本质特征的重要体现,生命教育成为道德教育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欣赏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简单地说,它包含三方面的内容:1.保存生命的教育,即生存教育;2.发展生命的教育,即生命价值教育;3.失去生命的教育,即死亡教育。生命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这三个层面的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3.
"主体性"是人在与客体的交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自由、自主和超越的综合特性,是人的精神生命之所在.将"主体性"理念融于道德教育是人寻求自身价值、完善生命意义之使然.主体道德教育着力在起点上,把学生看作实现生命意义的主体性存在;在教育过程中,以主体性的方式对学习者的生命型人格进行引导和建构;对教育终极目标的追求上.则意在提升学习者的生命型人格与德性品质,推动学习者向善.其全程凸显了大写的"人",是对生命的追寻和显现.  相似文献   

14.
农村留守儿童是伴随着城市化发展而带来的负面现象,这一特殊群体的产生有着城乡人口流动限制被打破,城市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多、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等社会背景和原因,导致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肉体生命的不健康,人生观扭曲,生命情感扭曲,生命意义的迷失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对其进行生命教育,可以通过全社会的支持与帮助,改善其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学校与家庭教育双管齐下,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启迪其生命的意义;用母爱温暖一颗颗冷漠的心,恢复其正常的生命情感。  相似文献   

15.
从阴湿的夜晚我出生后,时时刻刻都在接触生命,大到蓝鲸小到原生动物,不是所有的都能看见,但它们确实悄悄存在于某个角落心无杂念使我快乐,快乐使我幸福。如果我连一颗无杂质的心灵都没有了,我还有精神告诉我该干什么。在无尽的黑夜里,精神就是一线光明给我引路。如果我的肉体和心灵都死了,我的精神还在告诉其他生命我曾经活过,精神使我安慰,安慰使我幸福。人拥有很多东西时,最缺的就是感受生命。即使是贪心的人,一旦认识到自己的存在,他就不会再妄想更多,因为他们懂得了自己活着多么不容易,他们学会了珍惜生命,也学会了感受…  相似文献   

16.
生命教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通过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促使个体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和珍惜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个体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的教育活动。实施生命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获得生命存在、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个体有丰富的生命涵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相似文献   

17.
论生命教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韦柳琴 《高教探索》2007,(2):126-128
首先分析了生命的意义。凡能助使人去发挥人类本质中具有的正面的建设能力的训练,并藉此提升人的素质,使他变成有文化修养的文明人的教育便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协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学会尊重自己,尊重生命,加强人际关系,进而珍惜自己的生命,欣赏自己并关怀别人。生命教育的内涵丰富,要培养学生天、人、物、我的和谐生命观,对他们进行身、心、灵的培育,进行知情意行的整合教育。展望生命教育的发展,它将出现哲学与心理学、生理健康、职业生涯教育、生活教育和生死教育五个发展取向,它是一种终身教育。  相似文献   

18.
走向日常生活的生命教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来,生命教育一度成为教育改革和实践中颇受关注的话语。何谓生命教育,如果真要从理论上把它说清楚,看来还真不容易。难就难在这其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前提预设,即首先要问答:生命是什么?显然,对于生命究竟是什么这样一个形而上的基本问题,人们永远不会有答案。即使是那些睿智的先哲们,从古至今,他们关于生命的理解恐怕也难以给我们提供些许帮助。柏拉图把它定位于人的生命,而人的生命的本质并不是肉体,那不过是一个束缚人的精神的躯壳,而唯有精神或灵魂才是真正的生命真谛所在。由他而始,到中世纪哲学,乃至到近代的笛卡尔、康德和黑格尔,生命…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生命教育开始逐渐受到学校的关注,这是现代教育进一步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趋向。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的教育活动。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健康成长,而健康的价值在于提升人的生命意义与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关怀生命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尤其是在当前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意义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人的发展是生命意义不断丰富的过程,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激扬人的生命活力,促进生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反思不断发生的生命极端现象,意义的失落、教育的"纯工具化"理性成为生命失落的根本诱因,因而引导学生"为何而生",帮助学生发现和创造生命的意义也就成为了生命教育的本质规定。由此,教育要唤醒生命之爱,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积极展现中赋予生命以意义;提升自我意识,引导学生在省察自我中发现生命的意义;涵化生命情感,引导学生在良好的文化熏陶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培养坚强意志,引导学生在挑战痛苦中实现生命的意义;激发责任感,引导学生在创造性劳动实践中开创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