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罡 《视听界》2001,(5):58-58
从高校退休的邻居张教授是个特别认真仔细的人。一次他突然问我:“你们记者的‘身后’是什么?”我一时被问得糊里糊涂。他见我搞不明白又笑着说道:“你们在搞新闻报道,常常有个记者对着镜头作一段开场白。”“那叫现场报道,”我插嘴解释。他说:“对!就在这个现场报道中,十有八九的记者都说,‘我的身后’怎么怎么着。”张老怕我不信,边说边拿出他的记录给我看:某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淡》播出的《悉尼——另一个赛场》,报道北京在悉尼申奥情况。记者张洁面对镜头介绍说:“观众朋友,我‘身后’就是  相似文献   

2.
一、新闻就是"他说" "新闻就是‘他说’,"为了强调引语的重要性,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学院院长、新华社原高级记者李佩曾这样说.这是为什么呢?记者是社会忠实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如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发表个人观点,就等于夺走了别人说话的权利.记者的权利是一种公权.公权不能变成私权,记者不应利用自己手中的笔,表达记者个人观点.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如果没有引语,就不能称之为记者.  相似文献   

3.
刊林漫步     
郭梅尼谈人物通讯的采写怎样使人物通讯更有可读性呢? 郭梅尼说:“人物通讯写作要讲究细节、意境、语言、人物性格刻画等等,都对,但这仅仅是可读性的一方面,也就是仅仅解决了‘怎么写’的问题。可读性应包括‘写什么’和‘怎么写’,并且首先是‘写什么’,仅仅看成‘怎么写’是不够全面的。如果你写的内容读者不关心,文采再好也没人看。如果你抓住了时代的‘兴奋点’,时代就会对你的报道产生强烈的反响,就有了可读性。我采写人物,首先考虑这个人是否反映了时代精神。我感到,无论作为一个记者,还是通讯员,都要有一双时代的慧眼,心中要有一杆时代的秤。要把你所  相似文献   

4.
“我们记者,不是达官贵人,下去采访,最好给住‘鸽子笼’。”“谁不让你住啦?”“‘鸽子笼’在哪里?没有人给盖。”……  相似文献   

5.
归纳起来说,新闻中的细节,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动作细节。在报道中出现人物时,准确抓取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一两个有意义的动作,可展示一个人物刹那间的心理状态和意志。新华社记者采写的《邓小平会见意大利记者》一稿中便有这样一段: “一位记者问道:‘当中国反击越南时,你是否注意到意共对你们持攻击的立场?’邓小平把手一摆,说:‘那没关系’。”  相似文献   

6.
我写了一篇人物通讯,编辑说:“题材有特点,主题也还算新,可是读过之后,总还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不过,他高抬贵手开了“绿灯”,只要求我为通讯的主人公配一  相似文献   

7.
秦殿杰 《新闻三昧》2008,(10):54-54
工人日报记者庞慧敏、实习生黎春香撰写的人物通讯《马路就是我的战场》(见工人日报8月26日第五版),充实、情景感人。全文2500字,通讯分为4个小标题:“开窍与不开窍”、“朴实的‘头尾’哲学”、“称职与不称职”、“马路就是我的战场”。  相似文献   

8.
美国名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曾经写过《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解放军出版社的中译本有6位数的发行量,他对我们不算是一个陌生人物。他有一句颇堪欣赏的名言:“一个新闻记者倘若不是‘好事之徒’,那不如干脆改行去搞  相似文献   

9.
邻居家上小学的丽丽捧着老师改后下发的试卷委屈地向爸爸嘟囔着小嘴:“这‘随心所浴’到底错在哪里?”爸爸随口指正:“这‘浴’字应该改为‘欲’呀!”“那电视和报纸上不都是这样写的吗?”爸爸哑然……众所周知,丽丽写的这个“随心所浴”,是一个时期以来某些新闻传媒为“玉环热水器”作广告时所用的一  相似文献   

10.
和一位厂长交谈,他很不高兴地说:“我不喜欢新闻单位宣传我们厂。”为什么?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位记者曾采访过他,稿子见报不久,记者提出在厂里买辆三轮车,厂里以出厂价售给他一辆,当时没付钱。过了些时候,记者说:我手头紧,钱凑不够,交一半怎么样?我说那一半我给你交吧。后来,又过了几天,记者来电话说:“三轮车我不要了,请你推回去吧!”  相似文献   

11.
一、从苏步青教授接待记者采访说起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一篇漫谈记者素质的文章中说:“一次,有位年轻记者上门采访,要我谈谈我是怎样成为科学家的。我说,这是一个大题目,你有没有事先看过有关我的报道。他说没有。那我就感到奇怪了,报社怎么会把这样一个题目交给这样一个记者呢?他又怎样去完成这么繁重的任务呢?那次采访,没谈多久,就谈不下去了。因为我在数学上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微分几何学的,而他却干瞪眼,问我‘微分’两个字怎么写。”苏老还说:“希望见到高素质的记者,他们政治思想性强,知识面广,业务精通,而且人品也是一流的。我…  相似文献   

12.
口述实录体新闻,就是新闻作者通过对人物的采访,将人物口述的新闻事实、新的观点和主张等作实录报道的一种新闻样式。它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和亲近感。从口述实录性新闻的写作特点和内容来说,需要作者注意以下几点: 1、从口述实录中反映新闻事实。口述实录体新闻不是人物一般语言的记录,更不是人物的讲话稿,而是要言之有物。这个“物”就是新闻事实。也就是要在人物的口述中,把新闻事实反映出来。否则,就不成其为新闻。例如《“吹灯兵”的情怀》(1987年全国好新闻作品),实录了一连阵地长张玉江的话:“说我是‘吹灯兵’?那倒不假,不瞒您说,吹了8次啦。战友们爱跟我开玩笑,说我和‘8’字有缘分。您看,我1980年入伍,当了8年兵,8次立动受奖,8次代理排长,可也被80年代的姑娘‘吹’了8次‘灯’。”接着,记者实录了张玉江谈的找对象被姑娘8次‘吹灯’的原因和经过,以及他的态度和想法。他的谈话本身就是新闻事实。  相似文献   

13.
2003年9月,武汉市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引起我的注意。因写的是我的亲戚,通讯中描述的事我知道来龙去脉。当看到一些情节无中生有,我非常生气,打电话质问亲戚:“你怎么能向记者说瞎话?”亲戚委屈地说:“记者没有采访过我,我没看到报纸,也不知道哪个记者写了稿子。”不久,又见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写的是我的朋友,事情经过我很清楚,发现有几处明显失实。我问朋友是怎么回事,他说:“署名的记者、实习生没有一个人采访过我,也没采访过我的家人。”我不禁想,这两家报纸登出的其它人物通讯,还有多少属于类似情况?记者写我的亲戚、朋友的…  相似文献   

14.
在南京新街口一个报摊,一位知识阶层模样的中年人,手指着一份报纸,向卖报人发泄不满和愤慨:“看看,又都是些‘某’字,新闻里都是‘某’字,还要记者干什么?让记者都下岗去吧!”人民网的评论问道:人物、时间、地点,这些新闻要素都以“某”字代替,这样的玩意儿还配称新闻吗?  相似文献   

15.
我们《陕柴报》创刊迄今,曾发表了许多人物通讯。特别是近年来,我们编釆人员和通讯员把笔触伸向身边的先进人物,把焦点对准时代精神这个闪光点,写出了大量质量较高的人物通讯。我自己就曾在编辑之余,釆写了50多篇人物通讯,人物专访和人物特写。我有这样一个体会,那就是一篇人物通讯要抓住读者,从写作上得把握好标题,开头、正文、结尾几个环节。人物通讯,标题是点睛之笔。我们《陕柴报》发表的人物通讯,标题比较有特色,象《且看‘哥儿们’重抖擞》、《划线行当无名草》、《‘大胡子’轶事》、《劳模行列新面孔》、《放飞小天鹅的  相似文献   

16.
杨驰原 《传媒》2015,(1):24-25
“我是个记者,但不是好记者,也讲不出好故事,但我愿以《传媒》为阵地,对‘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做好宣传报道,为‘好记者讲好故事’点赞”.这是笔者和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组织者的表态,现在笔者的表态落到了实处,“好记者讲好故事”专题如期制作出来了,审稿过程中,再次被这些好记者的好故事感动,感动之余,连点三赞.  相似文献   

17.
我1978年进县广播站当编辑,一位好友开导说:“那是个‘出生入死’的地方,不可呆长。”我听了有点摸不着头脑:“啥叫‘出生入死’?”他说:“广播这一行待遇差,‘进步’慢,入了行就甭想有什么发达,只能当一辈子末流编辑”。我就此请教一位老编辑,他反问我:“你爱不爱广播这一行?”我说:“爱呀,不爱咋进  相似文献   

18.
5月25日某报《出国学习要有的放矢》一文说:“‘良园’虽好,那毕竟是人家的。” “良园”在哪里?我疑心作者是用了一个典故。我国汉代有一处名园,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南,是接待宾客的所在。当时的名士司马相如、枚乘等均为座上客。因为是梁孝王所建造,故  相似文献   

19.
中国记者群     
有位记者在《新闻出版报》上发表文章诉说身为记者的感受,标题叫《记者的尴尬》。“尴尬”一词,用得再贴切不过了。被人们称为“无冕之王”的记者,在中国正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当口,被推动着或自愿地走到了一种“欲说还休”的尴尬境地。那么,中国记者究竟是怎样的一群? 记者的热衷与自豪一位当记者的老同学打电话来约我写写当代的记者。我打趣道:“不怕我揭你们的老底?”她在电话那头咯咯地笑:“别以为记者都那么‘黑’,这  相似文献   

20.
张芹 《新闻实践》2001,(10):33-35
有人断言:“未来的人们,或许将不再渴望‘独家新闻’”因为“我有‘我的报纸’,‘我的电视’,完全个性化的内容设置,切合个人的需要,对我本人来说,这难道不是真正的‘独家新闻’吗?”“网络时代的受众人人都拥有‘独家新闻’”显然,这里的所谓“独家新闻”是“个人化新闻” 那么,到底什么是独家新闻?独家新闻对新闻媒体、对记者编辑、对新闻接收者,意味着什么? 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解释说:独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