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雅乐之名 雅乐之名,当源于歌辞"典雅纯正"之意.在<毛诗序>中云"雅者,正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大雅焉".<毛诗说>云:"雅者,正也.雅本鸟名.雅之飞也,必满张斜亚,其翼之大翎,如牙之列而使其身使正.犹歌诗者必咏言摇曳其音使之合律,而后其声始正也.  相似文献   

2.
周恩来的一生充分体现了一位中华民族伟人的人生哲理.他崇高的思想品格与出色的政治能力使其成为一位流芳千古,永受人民景仰的"共和国之子".他独具风格的人格魅力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艺术史上,有三位艺术家被戴上"圣"的桂冠:一位是晋代书圣王羲之;一位是唐代诗圣杜甫;还有一位是被誉为画圣的吴道子.吴道子是古代画家中最亨盛名的一个."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则是对其作品最好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融媒体时代,网络推动了网络词的产生、传播和流变,赋予其时代特性.以"潘嘎之交"为例,它源于潘长江和谢孟伟之间的直播事件,利用"管鲍之交"语言模因而成,该词借助网络传播,发生语义流变,主要有虚假之情及前辈对后辈发展的有意阻挠两个义项,亦做专有名词.然而随着网络热度的下滑,该词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相似文献   

5.
具有中国本土文化底蕴的“阅读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疗法"(bibliotherapy)一词源于希腊语,由"图书(biblion)"和"治疗(oepatteid)"合成而来.顾名思义,就是指凭借图书的内容信息对阅读者发生影响,以治疗其病态的一种方法.书籍,早就被理性的智者当作一种有益于人体精神健康和人生进取的宝贵资源.古埃及底比斯有个图书馆的入口就镌刻着"疗治灵魂之地"的警句;而在中国汉代,著名的目录学家刘向也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  相似文献   

6.
网风小议     
千河 《今传媒》2009,(7):53-54
"网风"这个词,是我的杜撰.之所以想到这个词,源于两点: 一是网络成为现代人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新"三件宝"(网络、手机、小轿车)之一.而网络犹如人之耳目.  相似文献   

7.
我是怀着惊讶,感慨、沉思一系列情感看完韩国申宜真所作的<不必牺牲自己也可以教出幸福的孩子>,读到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通常都会怀抱书香,寝食难安.之后,我连续阅读了这个系列的另外三本,并把它推荐给了周围的十三位女性朋友,第十四位是我的母亲.这十三位中有十二位朋友在一周内都发来消息告诉我:"书里说的就是我,这简直就是解救我的魔咒啊!"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将至,本刊特约请两位已过古稀之年的老出版人撰写回忆文章,讲述建国之初出版业从何起步,遥想当年的出版人热血沸腾,怀着光荣与梦想,为新中国的发展贡献出版人的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9.
隋璐 《兰台世界》2016,(6):132-134
作为宋元时期典型的随葬明器,皈依瓶以堆塑繁缛而著称,其堆塑不仅源于墓葬中的神煞俑,还受到吴晋时期谷仓罐的影响,它的产生与盛行体现了宋代丧葬文化中的"复古"之风。  相似文献   

10.
京剧之所以流传几百年,正是源于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近年国家提出"振兴京剧"作为文化建设的国策可谓正得其时.  相似文献   

11.
我与《图书馆杂志》相识在1990年7月。那时,作为一名工程硕士,毕业后分到图书馆工作,对其有机运行的内部系统和图情理论知之甚微。于是,怀着探索另一门学问的好奇心理,我接触了第一份图情领域的刊物《图书  相似文献   

12.
孔繁森同志离我们而去已7个月了。在饱含热泪、怀着十分崇敬、惋惜之情报道孔繁森事迹的时候,我们新闻工作者的感情、思绪像潮水般地涌动,心灵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 作为改革开放时代一位新的杰出人物,孔繁森既是各级领导干部学习的楷模,也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相似文献   

13.
清初画家石涛不仅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画家,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理论家.<石涛画语录>(以下简称<画语录>)不仅是中国绘画史的重要著作,同时也是中国美学史上的名篇.<画语录>以"一画"作为提纲挈领而总贯全文."一画"是石涛绘画理论和绘画创作的根本法则.在石涛看来,"一画"不只是指具体的方法或一根基本造型的线,而是作为万物的基始,自然的法则,绘画先有之根本.这也是石涛对自然、人生与艺术之间的一种独到的理解,同时也是绘画艺术规律的奥秘所在.  相似文献   

14.
薛福成是近代洋务改革派、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著名外交家。作为倡导学习西方的先进人物,他一生秉持"西学中源"说,有鲜明的思想特色。这一思想源于他对中国文化的充分自信,他认为西方强盛之由在中国有据可查,中国要做的是"考旧知新"。  相似文献   

15.
学着宽容     
说到宽容,我想先从一位智者谈起.那就是众所皆知的孔老夫子.有-天,孔子的学生子贡问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意思是说:"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呢?"子日:"其恕乎!"意思是:"那大概就是恕吧."所谓的"恕",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宽容.  相似文献   

16.
广西日报编著的<我们错了>一书出版后,在业界引起反响.我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打开阅读的,可见这本书对"自己人"的震撼.我主动对号入座,很庆幸没有找到自己的例子,但我仍然看得汗流浃背.不仅为同行的错感到痛心,更为自己以前的作为感到羞愧.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位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家,王廷相是早已被学术界公认的,但是作为一位古代教育思想家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王廷相结合自身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提出了"人道之知"的教育思想,丰富和完善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8.
金兰谱考略     
金兰谱又称"金兰簿"、"兰谱"、"金兰小谱",和源于《周易》的"金兰"一词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文化上主要反映了国人对知己"同心"的渴慕之情。  相似文献   

19.
叶芝中后期的诗歌中广泛使用了石头意象,在具体诗篇中它们分别象征了艺术之源、智慧和真理、永恒、灵魂.世界上众多民族都有关于石头的神话,它们的象征意义很丰富,然而各种象征意义都源于石头对"自性"的象征.而"自性"正是叶芝的毕生追求,叶芝诗中的石头意象也正是通过对艺术之源等的象征最终实现了对"自性"的把握的.  相似文献   

20.
作为当代社会的信息失衡表现,"媒介排斥"现象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背景下异常突出的传播学问题,其概念命名源于社会学上的"社会排斥",指的是具备信息需求的受众对象(个人、群体或组织),受到大众媒介这一施动者的作用力,从而全部或部分地被排斥出社会的信息化生态圈.造成信息化社会系统参与不足的状态.本文旨在提出"媒介排斥"的概念,分析其特征并对其表现类型加以划分,同时从"知沟效应"的角度阐明"媒介排斥"现象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