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文化城"成为大后方的出版中心和国统区抗战舆论的前哨阵地.在颠沛流离的非常态社会环境下,文化的市场生存与社会责任的坚守显得更艰难可贵.《大公报》(桂林版)的诞生是抗战时局推动下的产物,承担着抗战文化信息传播的重要责任.对于抗战时期出版史的研究,因史料的散佚,而让诸多学者面临"无米之炊".抗战时期的出版广告则为我们打开一个研究战时出版活动的新视窗.本文试图从《大公报》(桂林版)出版广告这一视角切入,多维度考察抗战时期桂林的文化生产情况,探寻非常态环境下书业生存的策略以及复杂时局影响下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2.
覃静 《图书馆界》2011,(5):74-77
在对桂林在抗战时期的文献出版情况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重庆图书馆馆藏中抗战时期出版物的存藏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的基础上,阐述了桂林抗战时期出版物的特点,分析了其空前繁盛的基本原因,并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对桂林抗战时期出版物的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众多的戏剧界知名人士在桂林积极组建戏剧社宣传抗日,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桂林的爱国戏剧运动的蓬勃发展,与戏剧界成功运用报刊广告的宣传密切相关.此时期的桂林爱国戏剧广告将抗日作为主题,精心设计编排感染力强的广告方案与排版方式,在宣传抗日剧目的同时,为发动群众支持抗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爱国戏剧社还利用广告这种形式为抗战募捐、筹资、慰劳军人、服务同胞,并与重庆、延安的抗战戏剧文化运动形成了呼应,为大后方的全面抗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洪卫林 《青年记者》2016,(24):51-53
中国教育报刊的出版单位一般有国家和省市级教育主管部门所属的教育报刊社、期刊社以及出版社、传媒集团、高校、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相关机构.本文所指的中国教育报刊,主要是指教育主管部门所属的教育报刊社、期刊社所出版的教育类报纸和期刊. 在中国,教育报刊主要面向青少年读者、家长读者和教师读者,拥有极其庞大的受众群.从中国现有行业性报刊来看,中国教育报刊是目前行业报刊中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一类.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报刊图书出版与中小学书法教育活动的发展有着天然而紧密的关系.报刊图书出版不仅为广大民众了解民国中小学书法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提供了渠道,也有力推动了当时中小学书法教育活动的开展.同时,中小学书法教育活动的开展,也为报刊图书出版带来了契机.二者的相生发展关系能为新时代背景下开展书法教育活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研究桂林文化城的报刊与报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报刊与报人研究”形成的一个历史语境在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在抗战期间迅速发展成为西南大后方的一个进步文化中心,成为国统区抗战舆论的前哨阵地,这里文人会萃,救亡文化活动蓬勃展开,盛况空前,被誉为“文化城”而蜚声全国。桂林文化城这一段历史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国内尤其是广西学界从20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对桂林抗战文化进行研究,但比较大规模地开展研究工作是在1978年以后。先后有《抗战时期桂林文化运动资料丛书》《、桂林文化城大全》《、桂林文化城…  相似文献   

7.
近代出版出近代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新出版与新教育,可以说是从变法维新启动的,维新派把创立新式学堂,兴办学会,开办报刊,翻译出版图书,作为维新的重要内容和变法的重要实施环节.自此以后,新教育与新出版便构成中国近代化运动中互为经纬的主要内容之一.可以说,具有同质性的新出版与新教育,其发展历程是共生共荣,互为促进,相得益彰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新出版与新教育,可以说是从变法维新启动的,维新派把创立新式学堂,兴办学会,开办报刊,翻译出版图书,作为维新的重要内容和变法的重要实施环节.自此以后,新教育与新出版便构成中国近代化运动中互为经纬的主要内容之一.可以说,具有同质性的新出版与新教育,其发展历程是共生共荣,互为促进,相得益彰的.  相似文献   

9.
抗战全面爆发后,桂林一度成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享有"桂林文化城"的美誉。据统计,当时集结在桂林的作家、画家、音乐家、戏剧家和新闻工作者等,多达1000余人,其中闻名全国的近200人。①大批新闻工作者到达桂林后,或继续出版原已出版的报纸,或创办新的报纸。这一时期,先后有《大公报》(桂林版)、《广西日报》、《扫荡报》(桂林版)、《救亡日报》等多达16家大小报纸发行。②同时,中央通讯社桂林分社,国际新闻社(以下简称"国新社")、工商通讯社、救亡  相似文献   

10.
教育报刊的市场特点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教育报刊是琳琅满目的报刊市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与其他报刊相比,它不仅有独特的内容和读者定位,而且具有不同一般的市场特征.分析和把握教育报刊独特的市场特征,不仅对于丰富报刊市场理论,而且对于指导教育报刊市场开拓的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7月23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在京联合举办了“中国教育报刊高级论坛”。参加会议的有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各地教育报刊社、教育杂志社的经营者和出版界专家近百人。作为首次为研究教育报刊发展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上海"孤岛"的党内外文化工作者出版发行图书报刊,在现代书刊出版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桂林化城的报刊与报人研究”形成的一个历史语境在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在抗战期间迅速发展成为西南大后方的一个进步化中心,成为国统区抗战舆论的前哨阵地,这里人会萃,救亡化活动蓬勃展开,盛况空前,被誉为“化城”而蜚声全国。  相似文献   

14.
论教育期刊如何求得生存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特别是步入信息社会以来,期刊市场发展迅猛.据《中国出版年鉴》对2000年全国报刊出版的统计,中国内地各类期刊多达8725种.[1]另据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统计,2005年仅教育类报刊就有570种.作为一家教育期刊,如何在竞争激烈的期刊市场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自然是教育期刊的同人所关注的问题.在拙文中,笔者拟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大量高校、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出版单位及专家学者、文化出版人士迁至云南,给云南带来了文化发展的契机。文章从出版等组织机构助推学术事业发展、报刊等助推学术事业发展两方面,阐述了抗战时期云南出版业与学术事业兴盛的关系及对当今文化发展的启迪。  相似文献   

16.
张舸 《新闻爱好者》2023,(1):99-101
当前,探寻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成为各家教辅报刊出版机构面临的重要现实课题。河南教育报刊社推进“三个升级”(认识升级、质量升级、服务升级)的实践与探索,是对新时代教辅报刊出版机构创新发展有效途径的有益探讨,希冀对同行能够有所借鉴,共同为促进教辅报刊的健康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王舒 《传媒》2007,(7):60-61
教育报刊作为教育部门的主流媒体,它熟悉教育,了解教育,贴近教育,是党在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宣传舆论阵地,其作用也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替代的.但是,由于受行业报刊定位的限制,教育报刊具有涉及领域专一、受众群狭窄的特点,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无疑处于弱势地位.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认真研究教育报刊的传播特点和规律,扬长避短,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其中引进"深度报道"概念,在报道方式上寻求突破,可谓教育报刊在新一轮媒体竞争中的重要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8.
教育报刊转制模式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出版业疾风暴雨式的改革已经过去,国家政府部门对出版的管理走向了理性和规范.就报刊而言,重要标志是<报纸出版管理规定>和<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的出台,改革的原则是既积极又稳妥,改革的重点由治理整顿变为"转变职能、依法行政、加强管理".各省、各地出版单位根据国家新政策的出台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重新定位,对于热极一时的集团化战略进行了适度调整,教育报刊作为报刊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在进行着悄无声息的内部改革.但具体的路子如何走,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经验,是一个待于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桂林新闻事业得以发展,从生态学角度而言,抗战时期桂林和广西的政治生态有利于桂林新闻事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正确的领导和推动是战时桂林新闻传媒得以较快发展的根本原因,桂林文化城的形成集聚桂林新闻事业发展的人才、丰富抗日救亡传播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一批批文化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文化运动,使得桂林一度成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享有"桂林文化城"的美誉。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桂林新闻事业发展,与其新闻媒体内部重视创新,机制灵活多变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桂林各报高度重视广告发行工作抗战时期,桂林各报之间竞争激烈,为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