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焦点距离又称超焦距 ,是景深理论中较为特殊的现象。研究超焦点距离 ,是为了解决从有限远一直到无限远这样一个很大的距离上景物清晰问题。也就是说 ,在保证无限远景物清晰的条件下 ,怎样才能使离镜头尽可能近的景物同时结成清晰的像。根据景深原理 ,要获得最大的景深 ,调焦距离不能对在无限远 ,而必须对在“超焦点距离”上。一、什么是超焦点距离当我们把镜头的焦点对向无限远 (∞ )时 ,位于无限远的景物会清晰地成像在底片平面上 ,而在有限距离某一点上的景物在底片上也同时聚成了可以允许的清晰像点 ,再近的景物就模糊不清了 ,那么由最…  相似文献   

2.
初二物理课本照相机一节 ,有这样一段话 .为了使远近不同的景物在胶片上产生清晰的像 ,需要旋转镜头上的调焦环 ,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 ,拍摄近的景物时 ,镜头往前伸 ,离胶片远一些 ,拍摄远的景物时 ,镜头往后缩 ,离胶片近一些 .这段话的意思是拍近处的景物时 ,暗箱要拉长 ,拍远处的物体时 ,暗箱要缩短 .这也是经常出现的填空试题 .要学生记住也不太困难 ,但要学生懂得却不容易 .因此学生容易记也容易忘 .若是叫学生回家取照相机看看试试 ,也不容易 ,因为现在农村中学生家里有照相机的不多 ,有照相机的家庭又多是傻瓜照相机 ,所以要将这一段…  相似文献   

3.
一、距被摄体越近,精确聚焦就变得越为重要。当被摄体距离5米远时,或许焦点偏离几米仍可以得到相当清晰的影像。但是,如果被摄体仅1米远,稍有  相似文献   

4.
透镜是一种常见的光学元件。透镜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凸透镜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另一类是凹透镜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透镜的应用极为广泛 ,各种光学仪器都少不了它 ,照像机、幻灯机、投影仪、放大镜、显微镜和近视眼镜都是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照像机是根据凸透镜到物体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 ,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照像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胶片相当于光屏 ,为了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胶片上成清晰的像 ,需要旋转镜头上的调焦环 ,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拍摄近的景物时 ,镜头往前伸 ,离胶片远一些 ;拍摄远的景物时 ,镜头往后缩 ,离胶片…  相似文献   

5.
透视技法本是绘画上用于在平面上表现空间深度的方法,其基本原理常被作家们运用于景物描写之中,达到并不亚于绘画的空间深度的美学效果。被借用到景物描写中的透视技法主要有如下诸种: 一、焦点透视法所谓“焦点透视”,是指视点集中在眼与物体之间的画面上所见到的现象,便形成了远小近大的透视现象。为此,在景物描写中,为了表现所见景物的遥远,可用夸张的办法,对远景作缩小的描写。如李  相似文献   

6.
距离     
印度诗人泰戈尔写过:“尽管天空把大地新娘抱在怀里,天空总是无限遥远。”我国诗人顾城在《远和近》这首诗中写道:“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星际之间有距离,人际之间也有距离。距离可以无限远,也可以无限近。距离太远,让人产生思慕与渴望;距离太近,又会产生种种碰撞与矛盾。距离产生美,距离也产生阻隔。请以“距离”为话题作文,文体不限,字数800字左右。下面选发的是湖北省来凤县一中三位同学的习作。距离@赵育亮  相似文献   

7.
徐东  张晓雯 《教育技术导刊》2013,12(10):163-165
为提高含噪声SAR(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目标识别能力,提出基于机器学习的图像噪声抑制技术的研究思路。该思路通过问题估计,为含噪声图像获得清晰的输出景物,从而生成一个与含噪声图像相符合的增强的合成景物世界。该技术以马尔可夫网络为体系,根据图像与景物、景物与景物之间的联系来确定网络上的信息传递规则,从大量的训练事例中学习并获得网络参数,利用贝叶斯方法为原图像找到理想的后验概率,生成一个清晰的超分辨率结果图。  相似文献   

8.
小语六册选入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五年制第33课,六年制第16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把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无限赞颂之情集于笔端,以欢快清新的笔调对我国东北小兴安岭四季不同的景物进行了描绘,再现了小兴安岭的富饶而美丽的丰姿。文章结构简单,采用了典型的“总分总”的方式,层次鲜明清晰,语句浅显通俗,特别是作者善于捕捉描写对象的特征,即抓住了不同季节所特有的景物,  相似文献   

9.
嵊泗的海     
<正>1.抓住景物的特征,全面细致地观察。观察和感受景物还需要发动各种感觉器官。从不同感觉、有动有静地写景,让读者身临其境。2.把握写景顺序,写出层次。描写景物时,可以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由物到人,由动到静等。把握住写景的顺序,描写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清晰自然。3.展开合理的想象。在对景物进行仔细观察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作家在体验和反映社会人生的过程中,在接受宗教文化思想影响的过程中,既深深植根于现实社会的土壤,抓住实际人生的焦点和热点,同时又把眼光投向人生奥秘的阔远之处,积极探求终极人生的无限蕴含,对现实人生的热情探寻始终伴随着对人生根本价值的深沉思考,现实与超现实,急切的时代责任感与悠深的历史使命感,这双重的关注与双重的情怀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一种特有的情致和意蕴。  相似文献   

11.
将Lie超代数上的Leibniz二上循环推广到Hom-Lie超代数上,并确定了一类无限维Hom-Lie超代数q-形变Witt超代数上的Hom-Leibniz二上循环。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的   1.看图学文,理解词句,了解初冬早晨的景物特点;   2.练习用比喻句说话。   教学过程   运用多媒体课件,感知课文内容   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初冬早晨的雾中景物图,让学生由远而近地观察画面,并口头描述画面内容,然后,通过课件显示雾散以后的初冬晨景图,让学生由远而近地说说景物的变化。在学生两次口述的基础上,教师范读课文。   说明:课文中虽有一幅彩色的插图,但这幅图并不能显示各种初冬景物的特点,多媒体课体中清晰的画面效果正好弥补了这个不足。这种逼真的生活情境不仅给学生带来了愉快…  相似文献   

13.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古今中外皆解为“远村近邻景物之描写”。本文从诗人的立脚点与视点,诗人所居之景物描写的完整性与统一性,诗人所处时代诗歌语言骈偶化渐趋稳定的情况以及诗人“远人村”与“在人境”前后心境的比较等方面逐一考析,得出结论:“暧暧远人村”二句为诗人南亩旧宅之近景描写,它与住宅全景之描写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14.
《家教世界》2014,(10):50-50
一个男孩站在一面大镜子前面约3米远的地方,他想把镜子里面的自己用照相机照下来。为得到清晰的照片,他应该把焦距定位在多远呢?男孩所看到的影像并不是一幅贴在镜子上的画像,而是镜子为他制作的幻影。这个影像在镜中的距离,和男孩在镜外的距离是同样远的。所以,光线行走的距离是男孩与镜子之间距离的双倍,照相机的光圈就应该定在距离镜子双倍的距离上,即6米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我确定我在骨子深处对高中三年充满着无限眷念,在我的记忆中,那个时间里的一切都像水墨画般干净明朗,不管在多远的时间多远的距离,那段岁月总是被无形地剪切,然后贴在离现在最近的距离内。  相似文献   

16.
人物的活动及事情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环境景物,景物的描写与人物的活动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写记叙文时,应该十分注意景物的描写。 1.景物描写要衬托形象。画家描写可以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等作用,例如《小英雄雨来》的开头就是一段环境描写,交代出小英雄雨来生活的环境景物,表现出雨来对家乡无限热爱这一真挚感情,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一个男孩站在一面大镜子前面约3米远的地方,他想把镜子里面的自己用照相机照下来。为得到清晰的照片,他应该把焦距定位在多远呢?男孩所看到的影像并不是一幅贴在镜子上的画像,而是镜子为他制作的幻影。这个影像在镜中的距离,和男孩在镜外的距离是同样远的。所以,光线行走的距离是男孩与镜子之间距  相似文献   

18.
照片本身是一个平面,它只具有长度和高度两个因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二维平面。摄影正是要在这样一个二维平面上来表现自然景物。本文论述如何在二维平面的照片中来表现自然景物的三维空间。  相似文献   

19.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均是写别情的千古名句。二句皆不言离思。而别意之深长已悠然不尽,其妙处就在于诗句只不过是就眼前的景物略施点染,却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感觉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20.
杨绛先生《窗帘》中有段话较为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读者在阅读时的欣赏探究心理:“窗帘并没有堵没窗户,只在彼此间增加距离——欺哄人招引人的距离。窗帘并不盖没窗户,只隐约遮掩——多么引诱挑逗的遮掩!所以,赤裸裸的窗口不引人注意,而一角掀动的窗帘,惹人窥探猜测,生出无限兴趣。”因此,你笔下的人物、景物要写得“惹人窥探猜测”,要写得让人们“生出无限兴趣”,就要抓住读者阅读探究的心理,让笔下的人物或景物蒙上一层面纱,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最欣赏荷马笔下海伦的塑造方法。他描写海伦的美丽时这样写道:“海伦走了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