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人类的传播形式及消息的传递方式都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当前,在自媒体平台迅速普及的背景下,人类的信息传递空前便捷,消息的种类丰富多样,与受众的互动性极强。并且,在这自媒体大环境中,新旧两种媒体正不断发生着碰撞和融合,都在寻求着自我改变,传统的新闻传播也发生了变化,自媒体的出现给传统新闻传播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从自媒体的概念出发,分析了自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的异同,并探析了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所带来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的8.9级强烈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及东南亚和南亚数个国家,受灾面积之大、伤亡人数之多令人触目惊心。由于印度洋海啸预警机制的缺乏,导致信息传递、分享都无法赶在灾难前实现。面对这种情况,美国地质调查局信息中心的专家帕森表示:“我们只能通过媒体知道发生了什么。”  相似文献   

3.
卢曦 《新闻实践》2008,(3):20-21
地震、海啸、雪灾等自然灾害不时冲击着地球的各个角落,全世界的媒体都在关注和记录着这些灾难以及与灾难抗争的人类。国外媒体在报道自然灾害时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经验。总的来说,国外媒体应对灾难报道有五大对策。对策一:树立危机意识,建立危机报道机制一般来说,灾难事件虽然无法提前预测,但是在媒体内部会有一套完整的应对机制,一旦发  相似文献   

4.
自从互联网出现在人们生活中以后,人类世界的信息传播形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从前只能通过人际传播,或是通过报纸、电视等单向传播的方式变为了即时的双向性网络传播,无限大的信息空间为人类沟通带来了便利,也增加了人类接受信息的负担,为此我们呼吁媒体与大众携手共建一片洁净的信息天空.  相似文献   

5.
论媒体的交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媒体发展历史,信息只要产生作用,就必然经历一个交互的过程。时代不同、传播信息的媒体不同,对信息交互性的追求却是不变的。由于电子出版物这一数字化媒介的兴起,媒体交互性能实现的速度和质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对媒体交互性开始重新认知。一、交互是媒体产生作用的最好方式所谓“交互”,是指信息在传播与接受过程中传播者和传播对象的相互作用。即媒体在提供信息的同时,能够了解受众的接受情况,得到信息的反馈,或接受受众的请求,并按照要求提供相应的信息。可以说,媒体的这种“交互性”是检验传播效果的最佳途径。对于…  相似文献   

6.
图书的信息传播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以文字、符号、图形、图像为基本要素,记录和描述了人类的知识及信息,并以纸张等物质为媒体将这些信息进行大批量复制,在广泛范围发行和传播,起到了保存和传播知识和信息的作用。因此,从传播学的观点来看,图书也是一种传播媒体,它和报纸、杂志一起构成现代传播的重要媒体——印刷媒体。然而,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媒体,图书从其信息的产生、信息的内容特征、载体特征、传播主体、受众到传播接受过程都有其特殊性。研究图书这一出版物的信息传播特征有助于人们对它的信息传播特点、功能的认识。一、图书的传播类型归属从人类传播体系来看,传…  相似文献   

7.
甘丹 《新闻记者》2005,(2):33-34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的8.7级地震海啸。无疑是震撼全球的重大新闻。世界媒体争相报道,其中美国CNN网站(以下简称CNN)的表现相当出色,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8.
当照相机、摄像机和手机结合,当数码相机和家用数码摄像机进入平常百姓家中,一直被动接受新闻信息的大众终于拥有了纪录和发布新闻事件信息的工具。这使得新闻现场的任何人都有可能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向全世界发出画面、声音和文字消息。新闻纪录、传播一直依靠媒体记者的时代宣告结束。至此,一个社会大众参与传播和为社会大众传播的大众时代终于到来。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关爱弱势群体无疑是各大媒体在新闻报道内容和形式上的一个亮点。尤其是快速成长的都市类报纸都把它作为增强新闻报道人情味,提高报纸亲和力的一个拳头产品。在新闻信息同质化传播、新闻娱乐化倾向日趋流行和媒体生存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时代背景下,这股热潮的掀起无疑起到了一个捍卫阵地、吸引眼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闻传播工具的普及,特别是网络的快速发展,目前,新闻传播手段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信息传播呈现的多样性和多渠道性正在深入人心,然而信息传播的多源性也对媒体素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伊位克前总统萨达姆死刑的相关信息传播中,偷拍视频信息扰乱了新闻传播秩序,造成了伊拉克种族冲突与国际暴力事件的发生。本从萨达姆死刑过程网上传播的社会影响加以分析,探讨信息多源传播时代媒体的社会责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陈红梅 《新闻记者》2007,(12):75-78
在网络传播环境中,信息传播方式和人们的信息接触行为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了解这些变化状况及其规律,对于更好地利用网络技术,促进传播效果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本文试图从网络链接、网络信息定制、网络新闻传播等几个环节,介绍国外网络传播发展状况,以及学者们的研究发现,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信息的传播随新媒体技术迭代升级呈现出巨大变革,打破了健康传播倚重传统媒体的格局,健康信息传播由以精英主导的单向度线性传播模式转向双向交互模式。传统媒体中健康传播日渐式微,社交媒体获知健康信息趋向常态化。社交媒体语境下,健康信息传播中数字代际鸿沟、健康信息谣言频发、严肃议题软化等现存问题不容忽视。规范社交媒体对健康信息的传播,无疑是亟须回应的重要现实议题。本文旨在对此次新型冠状病毒事件的梳理,找寻社交媒体在健康信息传播中的现实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以期更好利用社交媒体传递健康知识。  相似文献   

13.
传播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对社会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从口头传播到文字传播再到电子传播,人类的生活已被媒体层层包裹,媒介的触角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思维领域。麦克卢汉就此提出了“媒介即是讯息”的理念,这对于把媒介理解为传递讯息的载体的观点来说,无疑是一次翻天覆地的革命。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网络传播的技术手段日益更新,整个世界都被小小的电脑芯片和细细的网线连接在一起,  相似文献   

14.
杨霞红 《视听纵横》2005,(2):108-108
人类传播是信息的传播,而媒体则借助符号传播信息。作为当今能同时延伸人的视听官感的电视,是集多种符号于一身进行传播的媒体。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视字幕作为电视传播的符号之一,不仅具有字传播的功能,而且在整个电视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当前,城市重大公共事件的发生都有赖于畅达的信息传播系统,本文在公共传播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公共信息传播的概念,分析了当前城市公共信息传播的价值和意义,对不同类型的城市媒体在公共信息传播中的作用进行了批判思考,主张建立大众传播媒体、城市生活圈媒体、手机媒体、网络互动媒体共同作用的立体化的城市公共信息传播系统。  相似文献   

16.
裴兰 《传媒》2021,(22):53-55
随着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已进入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在内容、渠道、介质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变,电视媒体面临着艰巨的挑战,具体表现为受众的大量流失、广告收入的锐减及媒介权威话语权的让渡和收缩等.电视媒体需在传播内容、传播模式及经营模式等多方面实行变革,才能赢得全媒体时代受众的青睐.对此,电视媒体应抓住全媒体时代庞大的客户和信息资源及潜在的技术、多年积累的经验等优势,促进内容、播出方式和经营模式的转型和融合.  相似文献   

17.
网络时代的新闻信息传播速度快得惊人,此瞬间发生的突发新闻,只要被捕捉到,一会儿的功夫,全世界即可知道,世界由此变小了。摄影记者在捕捉到新闻图片后,快速上传照片就成了非常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如果数家媒体共同关注一个新闻事件,抢新闻就更重要了,其关键在于抢发稿时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传统媒体时代,纸媒和广电媒体拥有着绝对的话语主导权,彼时的信息是一种稀缺资源,被集中掌握在大众媒介手中,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居于中心地位,信息传播自上而下,受众接收信息十分被动.这种通过有限制作向众多消费者传播的方式是中心化的传播方式.然而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打破了少数人对传媒资源绝对垄断的局势.网友均有机会成为信息源,网友之间互相传播并能够及时收到受众的信息反馈,形成关系双向对等的体系,因控制中心的缺位,此类系统的管理和中枢都是去中心化的存在.2015年,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自媒体的发展迎来了春天,并在国家相关规定的规范下,逐渐走向成熟.而自媒体的繁荣发展无疑对于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陈硕 《传媒》2014,(14)
正从人类文明历史演进的脉络来看,技术变革一直在推动社会进步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当前,无论是计算机信息技术还是通讯技术,都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使得人类社会所依赖的传播媒体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以电视台、广播、报刊、杂志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逐渐下降,而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功能越来越突出。在全媒体视域之下,微营销成为各大商家营销的重点手段。  相似文献   

20.
这次日本地震、海啸和核辐射所引起的恐慌,使得如何有效地传播科学知识,并让公众充分了解,再次成为关注焦点。3月11日日本地震、海啸灾难发生后,传统媒体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之后发生的核辐射危机,媒体也及时进行追踪,让远离灾难现场的中国受众对灾难的危害身临其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