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财政短缺与财政分配不均两方面问题。高等教育扩招过程中,各省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水平整体下降,省际生均支出基尼系数虽有波动,但仍比较平均。教育规模扩张是导致生均经费水平拉大差异的动因之一,而各省经济水平的差异和产业结构需求是导致这一差异的更重要因素。高等教育生均经费标准的制订必须承认省际差异的现实,重在维护生均支出的底线。  相似文献   

2.
通过比较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经费投入,说明高职高专院校财政性教育经费不足的现状。基于各省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占GDP的比例与高等教育生均公共经费指数,分析各省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状况,探究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财政投入的省际间差异,对各省高等职业院校财政投入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教育财政的主要问题是投入上的不平衡.本文选取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地方财政与地方GDP的比例、预算内事业费拨款与基建经费占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比例、生均预算内教育支出占生均支出的比例等财政投入与支出指标,从经费总量、结构、生均支出三方面分析我国31个省(市)地方高等教育财政的区域差异,以期为各省级区域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调整与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1999—2011年数据的研究表明,我国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省际差异以2005年为拐点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在校生规模、区域政府财力、政府教育投入意愿、高等教育倾斜度、区域创新能力和城镇化水平是影响省城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因素。shapley值分解显示,政府财力对高校生均教育经费省际差异相对贡献率呈下降趋势,高等教育倾斜度和区域城镇化水平的相对贡献率上升。政府教育投入意愿成为缩小省际差异的推动力量。为此,可从加强中央财政对高等教育滞后转移支付力度、发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政策红利、健全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以及防控高等教育资源空间虹吸现象等方面推动高等教育财力资源的均衡化配置。  相似文献   

5.
于伟  张鹏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3(2):97-107,190,191
本文基于1999-2011年数据的研究表明,我国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省际差异以2005年为拐点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在校生规模、区域政府财力、政府教育投入意愿、高等教育倾斜度、区域创新能力和城镇化水平是影响省城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因素.Shapley值分解显示,政府财力对高校生均教育经费省际差异相对贡献率呈下降趋势,高等教育倾斜度和区域城镇化水平的相对贡献率上升.政府教育投入意愿成为缩小省际差异的推动力量.为此,可从加强中央财政对高等教育滞后转移支付力度、发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政策红利、健全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以及防控高等教育资源空间虹吸现象等方面推动高等教育财力资源的均衡化配置.  相似文献   

6.
基于1998-2011年教育经费统计数据和经济数据,对我国普通高校生均经费的地区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第一,我国普通高校生均经费的地区差异很显著,“生均预算支出”地区差异的基尼系数在2005年达到最大值.第二,各省份的高校扩招速度不同是“生均预算支出”地区差异扩大的重要原因.第三,毕业生的流动状况显著地影响地方政府的投资意愿,流入流出比值越大的省份其“生均预算支出”越多.第四,财政供给能力是生均经费地区差异的显著影响因素,人均财政收入越多则“生均预算支出”也越多.  相似文献   

7.
"4%目标"实现后如何建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公共支出机制?根据OECD提供的数据验证,其一,各国高等教育公共支出与GDP、公共总支出之比存在差异;其二,各国高等教育生均公共支出数量、结构与比例存在差异。除了"经济论"之外,根本原因在于高等教育制度安排。在此提出建议:理论上,认清高等教育服务的准公共产品性质,既要保障公共支出又要扩大私人支出;制度上,加强生均公共支出和生均总支出等制度建设,确保教育服务质量水平;实践上,提高经费分配与组织行为的规范性,在私人支出比例扩大的同时,释放大学活力。  相似文献   

8.
省域高等教育财政差异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基尼系数计算出我国31个省份的生均经费差异呈现扩大趋势,而来自于公共财政的预算内生均事业费差异更为显著。在落实财政教育投入4%目标的大背景下,建议增加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高等教育财政供给的总量,颁布国家高等教育公共财政投入基本标准,提高生均经费拨款基数,设立专项资金化解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等,尽快扭转省域高等教育财政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态势。  相似文献   

9.
我国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存在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少、教育经费来源结构不合理、省域之间地方高校经费投入差异大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是:以省级政府为财政主体.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中西部地区地方高校投入;设立地方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提高教育经费支出效率。  相似文献   

10.
2004年全国民办教育经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我国各级各类民办教育经费都比上一年有所增长,尤其是高等教育阶段的增长幅度最大.2004年,从民办教育经费来源结构看,学费仍是民办学校的主要收入来源(占70%左右);在普通基础教育阶段,举办者投入所占的比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中等职业和高等教育阶段,举办者投入所占比例则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从民办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及其与公办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比较看,生均基建支出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同级公办教育,尤其是在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学生均总经费、生均事业费、生均公用经费都高于公办普通学校,但两者的差距比上一年有所缩小;普通高中阶段,除生均人员经费支出外,其他各项生均经费支出民办都高于公办;中等职业教育阶段,除生均基建支出外,其他各项生均支出民办职业中学都明显低于公办学校;高等教育阶段,民办普通高校的生均事业费明显低于公办普通高校,且生均人员经费支出所占比例很小,仅占总生均支出的16.75%.  相似文献   

11.
促进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是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客观要求。因此,探究教育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对于制定教育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5—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本文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教育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程度与作用机制,发现教育不仅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型升级,还推动各次产业内部升级。从投入角度看,各级教育生均经费对产业结构升级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于产业转型升级,高等教育生均经费的影响效应更为明显;对于产业内部升级,中、高等教育生均经费显著驱动了第二产业内部升级,高等教育生均经费还显著推动了第三产业内部升级。从教育产出看,增加人均受教育年限能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第三产业内部升级。从作用机制看,教育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升级需求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因此应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着力提升教育水平和质量,形成高质量人力资本,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畅通国民经济双循环。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1999年扩招以来中央预算内财政支出和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为研究对象,采用1998年和2003年中央部属院校和地方所属普通高等学校预算内生均经费作为主要指标进行实证研究,以此来分析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投入的变化特点,并得出结论:中央投入在扩招过程中相对集中,从而强化了高层次地区的优势,而地方投入的基础性作用增强,有效地对中低水平地区予以支持,最终使地区间高等教育经费差距有所缩减。  相似文献   

13.
目前关于教育经费不平等程度的研究文献并不多,本研究根据收入不平等的概念重新界定了教育经费不平等的概念,将其分为三类。依据此概念推导出生均教育经费不平等程度的基尼系数公式,并以近几年我国普通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统计、各省国内生产总值等数据计算出我国小学生均教育经费的不平等程度。从全国层面、省际层面及其与经济不平等关系三个角度进行论述,分析了我国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与地方经济水平、经济发展不平等程度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与普通高等教育系统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自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大幅扩大招生规模以来,中央与地方高等教育系统在发展轨迹和模式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实证数据分析表明:中央普通高校研究生在全部研究生中所占的比例有所提高,综合性大学所占的比例有一定的提高,生均占有较多的办学资源,表现出精英高等教育的特点;地方普通高校在校生在全部普通高校在校生中所占的比例有所提高,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有了较快的发展,生均占有较少的办学资源,地方普通高校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这将奠定中国多层次和多样化高等教育格局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生均经费支出的公平性影响着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文章基于1995—2018年基础教育生均经费支出数据和在校生数据,通过计算Gini系数和Theil指数测算了中国基础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公平性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1995—2018年中国基础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公平性总体上处于"比较公平"和"相对合理"水平,且整体上更加公平了;基础教育生均经费支出的省际差异大于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基础教育生均经费支出省际差异较大,公平程度较低;全国高中生均经费支出的公平性有降低的趋势。基于以上研究发现,文章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aim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fiscal assistance programs for higher education by investigating those variables that influence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rat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2010–2011 higher education statistics shows that two variables – educational expenditure per student and the number of students per full-time faculty member – consistently and significantly affect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rates, even after location and type of school are controlled. Although scholarship rates also affect employment rates positively, the number of students per industry–academe liaison officer does not have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effect. Moreover, as educational expenditure per student or the student/faculty ratio increases beyond a certain level, graduate employment improves at an increasing rate. The two variables also affect the employment rate interactively. At a relatively higher level of per-student expenditure, employment rates increase even as the student/faculty ratio rises. However, at a relatively lower level of per-student expenditure, employment rates decline as the student/faculty ratio rises.The policy implication is that fiscal assistance programs for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should accord a much greater weight to these key variables when selecting and assessing institutional recipients.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使用地级市人均财政性教育支出构建省级教育基尼系数衡量教育横向公平,基于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教育公平对省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分别以夜间灯光亮度和性别间教育差异作为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公平的代理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教育公平程度和省域经济发展水平呈倒U型关系,以地区生产总值为因变量的回归结果显示,当教育基尼系数为0.236时,教育公平程度对省域经济发展最为有利;以夜间灯光亮度为因变量的模型,教育基尼系数的最优值为0.288。研究还显示,教育公平对省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基于此,各省政府应统筹安排地区间教育财政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对于地市间教育投入差异较大的省份,应通过转移支付、政策支持等方式缩小地区间的教育财政投入差异。  相似文献   

18.
From the early 1980s, China underwent perhaps the world’s largest and most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of decentralization in education. There has been a shift from decentralization to some degree of recentralization, however, since the mid-1990s, particularly since the early 2000s. The purpose of this shift was to establish a stable and regularized financing mechanism for rural education. Using provincial-level data from between 1997 and 2005, this paper analyzes whether the shift worked as expected. It finds that by the end of 2005, there had been a substantial decrease in the rural–urban gap, the regional disparity, and the overall inequality in per student budgetary expenditure and total spending. Much of the decline occurred in the 2000s. Moreover, the rural–urban gap declined more rapidly than the regional disparity, and inequalities in spending on primary education declined much more rapidly than ju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282个地级市2007—2016年“市辖区-县域内”两部门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估计方法检验了中央政府对于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相关规定的政策表述对地方政府教育支出努力度的总体影响及其空间分布效应。研究发现:在“4%”表述明确出现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的年度里,地方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和GDP的比例、教育经费增长率、生均教育经费等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增长;教育支出在公共财政经费中的占比以及教育经费的环比增长方面,县域内的增长显著低于市辖区;在GDP占比和生均支出等指标上,县域内的增长显著高于市辖区。本研究对“后4%”时代教育财政投入长效机制建立、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等问题具有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