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1 毫秒
1.
正如《敦煌变文传播研究》一书的作者开篇所说:“文学活动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整个生存活动而发展.人类对文学活动的认识与研究也在不断地展开、深入和丰富。”然而以往的文学传播研究,一方面偏重于对文学活动系统中各个环节的静态观照.而疏于对文学传播这一动态环节的研究:另一方面受文士主义批评意识的影响.研究者对于文人传播体系各个环节的研究较为深入,而对民间文学传播体系的研究则不够系统。正是基于对此前学术缺失的警醒,《敦煌变文传播研究》一书无论是在问题的选取还是视角切人上都显示出了一定的独创性和拓展性。  相似文献   

2.
雷蒙·威廉斯作为英国文化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在传播领域同样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威廉斯传播思想的主要特色,即对经验主义传播模式的借鉴和超越、文化研究和社会研究的基础作用以及文学批评的根基和文本分析的方法。文章指出,威廉斯早期的文学研究、文化研究和社会研究对传播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从而使他的传播理论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媒体人类学到底给中国传播研究带来了什么”这一问题入手,首先对“媒体人类学”与“媒介人类学”在表述上的差异进行了说明,然后从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理论视野三个方面对媒体人类学给中国传播研究带来的启示进行了回答。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文作者之一的研究经验(主要是相关的理论表达),对“民族志传播研究”所做的理论进行简要说明,该说明也可以理解为“民族志传播研究”对媒体人类学乃至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学可能的“回馈”。这样的讨论对于更好地理解学科之间的交融与区隔,彰显中国传播研究的自主性,或许均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往对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诸种分歧的讨论多停留在表象的差异。本文提出,要理解这些差异,需要从根源上把握哲学观的差异。而实现两者整合的可能途径,则可以从中间温和立场的交叉地带寻求共识。柯伦和莫利、莫斯可以及巴伯等人的一系列新作都是这种整合合作的重要成果。对这两个学派关系的再度反思,亦对中国语境下的传播研究提供了方法和理论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敦煌变文的诸多语汇源于佛教典籍,从中可见汉译佛典对中土俗文学形成和流播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传播学能否与STS相关联的议题陆续出现在学者们的研究之中.STS对于技术的考察有助于传播研究重新思考媒介技术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联.有鉴于此,本文尝试选取STS传统中的"技术的社会建构"(SCOT)路径来阐释STS对技术的独特理解.SCOT对于技术与社会相互嵌入关系的把握,可以为传播研究提供包括"从技术转向使用者...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虚拟现实的技术发展与实际应用领域的拓展,沉浸式传播在国内新闻传播研究领域内的热度呈现上升趋势。从理论到实践,学者们涉足的领域不断扩展和深化。本文梳理了沉浸式传播相关研究的发展历程,分媒介转型与传播图景、游戏与新闻游戏中的沉浸式传播、文化传播中的沉浸式传播三个主要板块对沉浸式传播的应用研究成果进行了分类综述,并为其意义、未来发展方向、可能具有的问题和应用前景等做出了前瞻性思考。  相似文献   

8.
从事唐代文学及文化传播学方面的教学已经多年,一直盼望有一本内容相互关联而又可供使用的参考著作,屡屡不能实现.2009年,柯卓英教授出版了大著<唐代的文学传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最近如愿得赠一册,手持大著循循读来,受益匪浅之后引发些许感受,现借助阅读并学习柯著的机会将笔者关于唐代文学的传播方面的学习体会行之成文,与同行专家探讨.  相似文献   

9.
文化挪用作为文化交流与冲突中的常见现象,一直是跨文化研究的重点。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挪用是一个颇具消极意义的概念,通常被用来指代自身文化环境中的主流文化在没有真正得到理解前被其他文化挪用的过程与现象。长期以来,文化挪用作为批判性术语带有解构主义色彩,其积极意义长期被忽视,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该概念在制造文化冲突中同时也在化解文化冲突,并成为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新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全面深刻地理解文化挪用能为本民族文化革新与跨文化传播研究提供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跨文化传播研究中的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在当下信息化时代遭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西方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和取代并没有学者设想的那样强烈,相反它们开始披上中国形式的外衣。比如《功夫熊猫》这样的电影,就可以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跨文化传播中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呈现出融合的趋势。本文引用霍米巴巴的文化杂种理论及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视角,探讨跨文化传播中如何理解外来文化更加隐蔽的渗透。  相似文献   

11.
西方传播研究的点滴勾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晋  周宪 《新闻大学》2006,2(2):40-46
本文作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新世纪传播研究”译丛(复旦大学2003年世纪之星的计划项目之一)的总序,精练地比较了以自由高于平等的美国实证学派和以平等高于自由的欧洲批判学派的殊异,勾勒了西方传播研究最有建树的两个学派——“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的卓越观点与研究路径。同时,文章简介了回应新近国际传播研究思潮的“新世纪传播研究”译丛的五本论著,强调了西方学者将新闻传播体系视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基本过程中的一部分,把媒介置于由上述成分产生的生产与再生产的架构之中,坚持传播与社会相互建构的重要论点。  相似文献   

12.
主持人语:康德通过从科学运行到科学基本假定的思考,认为将一个科学发现运用到新的组织情景之中,首先需要进行综合,而不是分析。因为缺乏这种综合,就无法思考或知道任何事情。站在组织传播研究的角度,通过这种综合,可以在价值规范的意义上,对组织传播研究的现实走向进行一种规范,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文学传播路径的特点,本文从新媒体时代文学作品传播的具体路径入手,对文学传播的方式展开研究,并对新媒体时代文学传播的具体价值实施了深层次的分析。文学作品的创作团队和欣赏团队可以根据文学作品的具体传播渠道进行简单的信息交流,使文学作品的传播可以在丰富的碎片化信息资源影响之下实现选择性的提高。因此,对新媒体时代的文学传播实施分析,可以提升文学传播范围和文学传播质量,促进文学创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4.
薄立伟 《新闻传播》2010,(3):102-102
接受美学,又称为接受理论。主要创始人有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姚斯和伊瑟尔等人。接受美学从读者与作品的关系来研究文学,是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由于接受美学带来的是一种视角的转变,给很多学科带来了新鲜的研究视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杨珍  崔赟 《新闻界》2013,(13):12-15
本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体育文化与传播研究的主要议题进行归纳,从宏观社会学语境中体育文化与媒介传播的关系研究、民族主义语境中体育文化传播的意识形态研究、政治经济学语境中体育文化传播所蕴含的社会权力关系研究、全球化语境中体育文化传播的跨文化研究等四个方面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6.
当前,新媒体以其互动性、及时性、便捷性、海量信息等特点,迅速展现了其在信息传播方面的独特优势。本文以国内外档案部门利用新媒体开展档案文化传播的经验和做法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档案文化传播与新媒体方面的可融性及可鉴性,学习和领悟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方式手段和发展方向,了解新媒体受众群捕获、消化信息的习惯,培养档案工作者在传播优秀文化实践上的主动意识。一、新媒体概述"新媒体"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40多年前。  相似文献   

17.
图书馆科学文化传播引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图书馆开展科学文化传播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是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的延伸与拓展。本文从国内外科学文化传播形势、图书馆科学文化传播工作面临重要的发展时期和国内图书馆科学文化传播工作专题调研等方面,综合论述了图书馆科学文化传播的国内外发展环境,思考归纳了目前国内图书馆科学文化传播的三种传播模式,并通过案例分析,着重于传播体系、机制建设、能力建设和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国家科学图书馆科学文化传播体系发展的基本框架与构想。  相似文献   

18.
人物传记电视剧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类型,作为传记与电视剧的结合体,其在具备传记文学作品所有传播功能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新的传播元素和更多的传播技巧.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选择了从1982年至2010年间的154部人物传记电视剧进行统计分析.围绕人物传记电视剧的制作与传播中的一系列值得探讨的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使之更加清楚地认识传记电视剧的生产特点,引发我们对于文化产品生产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9.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文化研究中心黄传武教授撰文认为,应当提倡以下几点互联网传播精神。1.独立思考。网民每天面对丰富的互联网海量信息,不可能全部接收并消化。所以,一定要具备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通过客观思辨,独立思考,运用各种知识和能力对信息加以辨识、利用和传播。  相似文献   

20.
李雪萍  赵登明 《图书与情报》2011,(1):129-130,139
中国古典诗歌是语言最凝练、内涵最丰富的一种文学形式,是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积淀。21世纪是中国文化融入世界文化的世纪,所以把中国文化典籍译成外文是中国翻译界的重要任务。顾正阳教授的《古诗词曲英译文化视角》是一本专门从文化角度切入研究古诗词曲英译的力作,对于古诗英译实践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