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呈现出研究主体的复杂性。因研究者各自的价值归缩,精神取向,思想资源和学术意趣不同,造成了学界研究群体中观点的彼此对立或价值判断的多元并存状态,形成中国当代后学研究的多样化走向。在这种多元化中,对后现代主义的推进者的声音值得注意,比较有代表性的声音是:张扬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强调从中心走向文化边缘,坚持后学理论思想探源性研究,关注而上学的命运与后现代实在论问题等。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化总体上是现代性化,后现代化在中国当代的出现是历史的误置。中国的后现代化缺少批判精神,与大众化合流,不具备反思性和审美性。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作为对立的思维模式在中国化中将长期共存。  相似文献   

3.
西安诗人胡宽的后期诗作融合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多种创作方法,形成了一种崭新的诗歌风格,是对中国当代诗歌后现代性的一种超越。其代表作《雪花飘舞……》突出地表现了这种超越性。  相似文献   

4.
虽然后现代主义对己有的教育传统拆多于建,但它对封闭和僵化的教育传统的解构和批判,为我们改革当代教育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通过分析后现代主义对当前所沿袭的教育传统所提出的批判,以及引发的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变革,指出了后现代主义对当代教育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虽然后现代主义对己有的教育传统拆多于建,但它对封闭和僵化的教育传统的解构和批判,为我们改革当代教育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通过分析后现代主义对当前所沿袭的教育传统所提出的批判,以及引发的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变革,指出了后现代主义对当代教育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化转型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包含着三层含义,即艺术领域中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取代、日常生活领域的审美呈现以及社会结构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空前提高。对这种文化转型的研究需要摆脱后现代文化自身所带来的"反深度模式"倾向的影响。文章简要列举并评述了当代西方学界六种对后现代文化转型进行深度解释的代表性模式,为后现代文化转型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认知地图。  相似文献   

7.
本纪要中,主持人及与会者从不同侧面对我国当代后现代理论批评者的观点做了阐释,对后现代主义在我国的影响予以评判,对现代性、工具性、启蒙等与后现代理论密切相关的命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当代文论的影响作了深刻反省,指出了近年来新潮文论面临的“文化失语”的危机。本文认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应走出后现代主义的迷雾,做到以我为本位,既向内吸收,又向外借取,广融博纳,合理发挥,在深层对话的基础上打通中西,迎接未来文学发展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以康德为代表的普遍主义规范伦理是启蒙以来现代性伦理学的主流。随着元伦理学概念的提出,规范伦理学受到了当代西方哲学三方面的攻击,特别是后现代伦理将矛头直指康德。哈贝马斯认为后现代主义在批判传统伦理学的先验主义、独断主义、单主体主义的倾向中显示出自己力量的同时亦暴露了其偏见与缺陷。哈氏在与后现代主义的论辩中反思批判地吸收了其理论的启示,既捍卫了规范伦理传统的价值又发展了现代性伦理学。  相似文献   

10.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文化、艺术、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崭新的变化.本文首先解读了后现代的基本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深刻剖析了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广告创作的影响,进而时中国后现代广告的未来发展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视野中的高等教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后现代已经走向式微 ,但后现代的精神气质却发生着久远的影响。“后现代”是在对“现代化”的批判和否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景观包括 :否定和怀疑的理论本性、非中心化的解构策略、多元化的思维风格、富有建设性的创造精神、寄予关爱的全球视野。后现代观照下的高等教育有如下特点 :打破叙事范式 ,奉行实用的知识观 ;反对理性教育 ,追求多元的目的观 ;活化静态课程 ,倡导对话的教学观 ;立足本土文化 ,面向全球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2.
继古典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成为美学话语转型有力工具。对后现代主义,不能机械地理解,要参透解构的精神气质,并且在学科反思中依据中国国情,实事求时地作出结论,不能人支亦云,步西方后现代主义后尘。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自它产生之日起,其影响遍及了各个领域,教学论也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而发生重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论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教学论,目前也存在一些弊端。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使传统教学论发生了向实践教学论的转向。分析后现代主义的精神主旨,以及与现代主义不同的特点,有利于教学论新局面的开展。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主义”是5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主要是美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出现的化思潮的总称。它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超越。其概念最早在建筑设计领域出现,而后扩展到学艺术的其他领域。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主义和传统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和理解当今社会文化趋向的方式 ,越来越多的被引入教育领域 ,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为传统教育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本文从后现代主义在教育中强调“差异性” ,在教与学中 ,提倡批判的、反正统的思维和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方面做了介绍并加以评论。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四个基本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就像学史上关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乃至现代主义的争论一样,关于后现代主义的争论不仅存在于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内部,而且存在于各种以“客观身份”从事后现代主义研究的理论家中间。争论的内容从后现代主义发生的时间到其内涵,再到其价值批评,可说是无所不包。当然最有争议的还是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内涵,它不仅仅是一个考据学上的问题,更是一个对后现代主义思潮进行定位、分析和评价的问题。本企图从众多理论家的分析中总结出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基本论述,从而为我们理解后现代主义思潮提供一个大致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詹姆逊(Fredric Jameson)是当代重要的后现代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他对后现代理论建构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提出了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并总结出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这不仅在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建构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建设也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是与现代性问题相伴生的文化观念、哲学思想,甚至还是一个“普遍敏感性的历史时期”。但其纠结与离散,从来就不是一个时间概念上的问题,而是一个与人类生活实践伴生始终的问题,只不过是随着资本逻辑的强化而从关于世界本源和道德伦理的幕后窜到了资本运动的前台,并伴随全球资本主义的进程而打斗愈烈。本文意欲揭示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意义含混和审美颠覆,通过再现其展开方式揭示后现代主义的影响途径和它内在的无法避免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后现代主义在当代的相遇,凸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后现代意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的理论话题在一定程度上有重合之处,尤其是在问题意识上有相通性,然而这并不代表马克思就是一个后现代主义者,只能说明马克思具有一种独特的后现代视野。无论是在解构和批判"现代性"的根本方式和根本态度上,还是在一些具体问题的解答上,二者都存在着根本的不同。研究这一问题对于促进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