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基于SAO分析的技术路线图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路线图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发展路径识别和预测的工具,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产业和企业认可接受。然而,当前技术路线图的研究和制定主要以定性方法为主,过分依赖专家经验;同时,技术路线图主要以技术实体(关键词)为核心显示要素,不能有效反映技术发展的脉络。论文从领域关键问题出发,运用文本挖掘技术和SAO结构分析方法,构建基于关键问题的核心技术方案群,并引入定量指标,以技术演化路线图的形式展示技术发展脉络,为新兴技术领域特定关键问题的未来技术方案研发及技术发展方向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最后,文章以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技术为例开展实证研究,证实了该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技术创新知识复杂性的不断增加和产品生命周期的不断缩短,企业需要拓宽知识基础来应对环境的快速变化,需要从外部寻求合作机会来改善企业内部创新过程或提升现有研发能力,因此,如何识别和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便成为企业的重点关注。本文提出了基于SAO分析的RD合作伙伴识别方法,该方法通过提取文献标题及摘要中的SAO结构,绘制涵盖材料、技术与组件,以及目标等三个维度的SAO结构图,通过挖掘具有相似研发目标的机构,分析其互相合作的可能性及可能的合作方向,并以染敏太阳能电池技术(DSSCs)为案例开展研究,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形态分析法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系统分析方法,已被广泛运用于技术机会识别和技术预测等领域。但现有形态分析方法中,形态结构构建过程对领域专家有较强的依赖。虽有学者尝试引入定量分析方法,但单纯以词频为依据选择特征词,忽略了词间的影响,存在无法展示技术/部件的目的、构成和语义关系等缺陷,限制了技术预测的效果。因此,本文引入主语-谓语-宾语(SAO)语义挖掘方法,提出一种新型的技术形态识别方法,并以德温特专利数据为基础,描述了专利技术形态识别的过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该方法弥补了基于关键词方法的不足,增强了定量方法对技术形态识别中的应用,减少了技术形态定义对专家知识的依赖,提高了技术形态识别的效率,有助于为未来技术预测研究与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方法保障。  相似文献   

4.
分析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基于主体-行为-客体(SAO)三元结构的专利分析工具研究现状,包括SAO结构研究主要内容和基于SAO结构的专利分析流程及其应用。研究发现:(1)SAO结构研究主要包括S、A、O元素的独立研究、两两组合研究及其相互关系研究;(2)基于SAO结构的专利分析流程主要分为数据预处理、SAO结构提取、SAO结构后处理和图表解释4个阶段;(3)基于SAO结构的专利分析方法主要分别从扩大研究词覆盖范围、构建和分析SAO结构网络、优化SAO结构提取方法和分类研究SAO结构来提高专利分析的全面性、深入性和准确性,研究难点是对SAO结构中非分类关系的提取;(4)基于SAO结构的专利分析方法在专利情报分析领域跟踪科学研究发展并预测其发展前沿,在创新设计领域分析产品需求、结构和功能及推送设计概念,在专利知识管理系统开展专利分类、技术信息挖掘和展示以及发明知识推送,在企业管理领域帮助企业管理知识产权和组织实施战略,在各技术领域的应用扩展将是其未来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5.
技术路线图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晓琳  张庆普 《预测》2007,26(2):41-47
技术路线图是一种灵活的管理工具,广泛适用于战略规划、产品设计、沟通管理等多个领域。针对企业知识管理面临的挑战,本文提出技术路线图是一种有效的知识管理工具,能够加速知识管理的进程,提高知识管理的战略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知识管理路线图包括五个层次,分别是:知识战略层、产品层、关键业务层、知识管理层和知识资产层,其构建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开发阶段、实施及更新阶段。  相似文献   

6.
陈大鹏  王国红  马慧 《科学学研究》2011,29(11):1665-1670
 在技术引进基础上,风电设备企业面临新一代风电设备自主研发的技术选择问题。模型借助TRM(技术路线图)分析框架,从技术资源层、产品层、市场层三个层面阐述了研究假设。通过在政府研发补贴条件下建立的三阶段的博弈模型,模型对每种技术模式下企业未来利润水平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对不同技术模式下企业利润水平的比较,得出了未来风电设备企业技术选择的临界值。技术选择临界值的静态分析结论表明:未来风电设备技术选择属于市场主导型,技术选择临界值的本质是在技术产品比较基础上产品使用周期内单位满意度支付意愿;技术选择临界值的动态分析结论表明:各个参数的时间演化结果会影响未来技术选择的可能性或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提出了一种融合专利引文网络和SAO语义分析的技术演化路径识别及拓展方法,对企业精准高效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意义重大。[方法/过程]首先,对专利数据进行时间窗口划分,利用Gephi软件构建专利引文网络;其次,运用Girvan-Newman算法对引文网络进行社群划分,对综合排序前三的社群通过SPC算法提取主路径;再次,对主路径所涉及专利进行SAO结构提取,经规范化处理后构建基于SAO结构的技术演化路径;最后,将最新科技文献及专利通过语义相似性计算链接至技术演化路径末端,进而克服引文的时滞性缺陷。[结果/结论]将该方法应用于全固态锂电池技术领域,揭示了全固态锂电池相关技术的演进热点、发展脉络及未来趋势,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与实用性,为相关企业明晰创新路径提供了科学的决策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技术树是用来表示某一特定领域中产品组成、技术功能之间上下位关系的树状图,广泛用于技术规划、技术决策等过程中。在大数据时代,基于海量科技信息资源进行技术树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文章提出一种大规模深度技术树构建方法。该方法以人机协同、多轮迭代的思路为牵引,实现基于主体—动作—客体结构(SAO Structure)的特定领域产品组件上下位关系挖掘与技术树构建。[结果/结论]在“图形处理器”技术领域上开展的大规模深度技术树构建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运用技术路线图的思想方法,分析区域科技发展规划的目标和需求,用科技发展路线图、领域发展路线图、产业技术路线图和技术研发路线图全面部署区域科技发展规划,并用规划后评估路线图评价规划的制定、执行和修正过程,提高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指导性。  相似文献   

10.
数字创业企业利用数字技术实现跨行业和领域边界经营,产品多元化战略是驱动数字创业企业迅速成长形成商业生态的重要举措。已有产品多元化影响因素研究从内部资源视角或外部需求视角考虑单一要素的驱动作用,尚未深入探讨各前因要素之间的互动和因果复杂性机制。因此,本文采用fsQCA方法,探究资源侧和需求侧的5个前因条件对数字创业企业产品多元化战略的协同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创业企业的产品多元化驱动机制可分为3种模式:团队—用户质量驱动型、团队—用户数量驱动型、财务—用户驱动型。研究发现,单一的需求因素或单一的资源因素并不能直接驱动数字创业企业进行产品多元化,内部资源与外部需求的结合是数字创业企业进行产品多元化的真正驱动力。本文基于组态视角,探究了数字创业企业的产品多元化发展路径,对于把握数字经济背景下创业活动的全新内涵,推动我国数字经济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技术路线图——一种新型技术管理工具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现在的商业环境有下列特征:市场和技术变化激烈,竞争加剧,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技术商业化的时间在缩短。所有这些都需要公司更加注意和理解其所处行业和市场,要把技术整合到战略计划中。而技术路线图是能达到这种效果的一种新兴的技术管理方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行业和国家所采用。而且被证实是有效的技术管理工具。本文将详细介绍技术路线图的根源、其发展状况、界定其定义及其重要作用,简单介绍实践方法,最后指出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李随成  王巧 《科研管理》2008,29(6):178-187
摘要: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Supplier involvement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SINPD)强调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垂直合作关系,建立一种共赢的新产品合作开发模式。在对SINPD驱动因素进行文献资料元分析以及探索性访谈验证的基础上,从制造商角度提出12项SINPD驱动因素,并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对驱动因素进行再次提取验证。结果表明,在SINPD的驱动因素中,外部竞争压力,国家创新政策引导,产品复杂、技术融合,R&D依赖,供应商依赖,以期获得绩效是我国制造商实施SINPD驱动因素中的关键因素,据此进行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13.
通过产业现状分析、目标凝炼、技术清单构建、关键技术与研发项目遴选、研发策略分析等步骤,采用文献资料分析、实地调研、专家研讨等方法,研究编制陕西省煤炭资源安全绿色高效开采关键技术路线图。该技术路线图能够在强化相关技术领域的预见和规划、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效率并降低创新风险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实现陕西省煤炭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对类似矿区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广东省39家新型研发机构为研究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方法(fsQCA)探讨了新型研发机构产生高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其提升路径。研究发现:(1)单个影响因素难以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实现高创新绩效,但不同因素的组合构型具有显著影响;(2)存在5条驱动高创新绩效的路径,包括技术驱动政府支撑型、技术驱动环境支撑型、组织支撑生态促进型、生态支撑人才促进型和全维度协同型;(3)非高创新绩效的驱动机制为1条路径,且与高创新绩效的驱动路径存在非对称性关系。研究结论不仅拓展了新型研发机构绩效管理领域的理论,还为政府和新型研发机构优化绩效提升路径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研发投资国际化的趋势、动因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OECD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和数据,结合国际经济发展的历史和开放式国际贸易体系的背景,介绍了研发外包与研发投资国际化的历程,对当代研发投资国际化的主要趋势、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驱动研发投资国际化的一般性因素、宏观原因、研发类别、制度环境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中国抓住机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研发外包具有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国际化水平高、资源消耗低等特点,是服务外包中的高端环节,是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层次,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阐述了研发外包的内涵和动因,分析南京研发外包产业发展的特点及制约因素,并就提升南京承接国家研发外包的能力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戴勇  刘颖洁 《科研管理》2022,43(2):46-54
    数字化浪潮推动了企业组织变革和商业模式创新,平台型企业作为其中最典型的组织形态纷纷涌现。以平台核心企业为主导的生态系统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生态成员种类及其衍生出的业务越来越复杂多样,如何对平台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的内部治理成为学者和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本研究采用质性和量化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不同领域的12家平台组织进行深入案例研究及半结构化问卷访谈,运用扎根理论并结合已有文献提炼出影响平台生态系统内部治理的前因变量,并进一步运用fsQCA定性分析技术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条件组态分析。研究发现:(1)平台技术投资、生态系统开放度、平台控制机制、平台领导力、成员间竞合程度是影响平台生态系统内部治理的主要前因变量;(2)单一变量对平台内部治理效果解释力弱,不同条件耦合形成的交易驱动型、服务驱动型、内容驱动型、创新驱动型平台生态系统治理模式四种组态均能实现高效治理;(3)非高效平台生态系统治理包括全面滞后型和管理无序型两种组态,在缺乏技术投资及控制机制两个核心条件的情况下,平台内部治理效果受到明显抑制。本文的研究发现对揭示不同情境下数字平台生态系统的高效治理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孵化器、加速器。近年来各省份涌现了一大批新型研发机构,然而绝大多数还处于建设发展的摸索阶段,面临着体制机制障碍、资源整合能力弱等多方面问题,成效未达预期。本文综合文献以及专家访谈梳理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的影响因素,运用解释结构模型(英文简写为ISM)分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使之条理化和层次化,提出发展基础、机制支撑、辅助保障、直接依赖四个层次的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机理。结果表明: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发展以场地、设备、人才、知识产权为直接依赖,以建设定位、区域环境、资源整合、政府资金、组织体制、成果成熟度为发展基础,以风险控制机制、项目孵化机制、成果转化机制、市场收益分配机制为机制支撑,以政策支持、产业基金、知识协同、平台建设为辅助保障。本文丰富和拓展了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影响因素相关的理论研究,为机构建设发展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9.
杨青  常明星  王沁茹  姚韬 《科研管理》2022,43(4):119-128
   研发项目是涉及顾客需求、产品功能和部件、团队等多知识领域的复杂系统,与大数据技术相关的知识图谱方法可以更加客观全面地展示、分析不同领域间的关联,为此,本文提出新产品开发(NPD)知识图谱,并将其与依赖结构矩阵(DSM)等方法相结合,以识别研发项目中多领域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首先,本文建立依据NPD知识图谱测度顾客需求优先序的模型,并采用DSM和质量功能展开(QFD)方法,建立由“需求-功能”QFD关联推导功能间依赖关系强度的模型。然后,采用“功能-产品”多领域矩阵(MDM)推导部件间的依赖关系强度。最后,对DSM进行聚类,为提高聚类算法的稳定性,采用改进的信息熵,建立了改进的基于信息熵的两阶段DSM聚类模型,算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可明显降低类间的协调复杂性并提高算法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文章考察二战以来美国技术政策的演变过程,阐明对各个阶段技术政策发展的动力、目标和特点。文章指出冷战时期美国技术政策隐含在科学政策中,冷战前夕美国明确提出技术政策,并在冷战后得到发展。文章把美国技术政策发展的决定因素总结为国内因素、国际环境和科学技术特点,并对美国技术政策发展的未来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