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黄帝在汾阴睢上祭祀后土,是基于对女性生殖力的崇拜,后土即女娲,汾阴后土祠是华夏文明源头之一。因而历代皇帝曾多次来此祭祀后土,有着很深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2.
后土为管理土地的最高女神,亦即女娲,后土祠设在雄奇灵秀的汾阴睢上,黄帝和历代帝王多次祭祀,后土文化有深厚的内涵和伟大的力量,应多方发掘后土文化,弘扬后土精神。  相似文献   

3.
后土原是总司土地的主神,与苍天对举,称皇天后土。历代帝王祭祀后土的后土祠,是国祭土地之神的肇始之地。在古代人们祭祀后土中,后土衍生了土神、地祗、后土皇地祗等称谓,但却成为区域性的地方土地神——非地祗。同时,在后土被拟人化中,出现了男女塑像及“土地公公”和“后土圣母”等称谓。然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后土还是代表大地的。  相似文献   

4.
后土文化与后土崇拜在中国已经具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从轩辕黄帝设立扫地坛祭祀到明清北京地坛祭祀,历代帝王代表国家权威对后土祠进行庄严的祭祀活动,祈祷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百姓安康、维护社会的稳定。汾阴脽上后土祭祀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码,为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后土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文化特征与价值意义,后土文化的研究现状及传承发展,期望在新的时代,后土文化能够得到全面挖掘、继承、发展和现代传播,让后土文化精神与其他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一起融入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之中。  相似文献   

5.
社神和地祇是后土崇拜的两大体系,汾阴后土属地祇系统,不是社神,她与女娲氏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6.
彭建红 《语文知识》2006,(12):20-20
社是土地神。相传社神名叫句龙.是水神共工的儿子,因为能平九土,被黄帝选中做了土官,官名后土,掌土地与农业之事。《礼记·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日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又《礼记·月令》:“择元日,命民社。”郑玄注:“社.后土也,使民祀焉,神其农业也。”  相似文献   

7.
汾阴后土祠是我国古代帝王专祀后土之所在,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西汉武帝时期,重建于清同治年间。其兴建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完善政治宗教制度是汉武帝为后土立庙的最终目的,古汾阴脏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渊源是立庙汾阴之关键。而“汾旁有光如绛”祥瑞的出现,对汉武帝的抉择,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后土圣母即女娲氏,是传说里华夏民族最远古的祖先,管理大地最尊贵的君主,在整个人类文化史上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从轩辕黄帝开始,历代有作为的统治者,都选择著名的风水宝地——汾阴雕上.进行祭祀活动,祈求后代兴旺、天下安定、农业丰收。开发后土文化有振祖扬根、珍土爱地、保安开泰、献智效勇、资生助育.兼容并蓄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要采取正确的方略开发后土文化,必须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开展学术探讨和文艺宣传。  相似文献   

9.
后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地之神 ,祭祀后土是中国五千年文明中的一项重要习俗。万荣后土祠始建于汉 ,历代帝王先后 2 4次在此祭祀 ,其中汉武帝 6次巡幸 ,并留下了警世独绝的《秋风辞》。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促进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万荣县在后土文化研发上大做文章 :一是成立后土文化研究会 ,创办《后土文化》杂志 ,出版《后土文化源流》一书 ,深入地研究后土文化 ;二是组团赴台湾交流后土民俗文化 ,联合世界华商投资基金会中央电视台拍摄百集大型电视专题片《中华名人故里》首集《中华后土圣母故里———山西万荣》 ,加强后土文化的…  相似文献   

10.
冰雹是由强对流天气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气象灾害。冰雹对农业危害尤其大。在靠天吃饭的时代,以农业生产为生的民众便产生了一种对冰雹的敬畏.人们把下冰雹当成一种神灵所为,认为有一种叫雹神的神灵,于是产生了雹神信仰。相应地各地也产生各种祈求避免或减轻冰雹灾害禳解仪式。山东省莒南县坪上镇上峪子村的雹神祭祀情景可是例证。  相似文献   

11.
封禅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盛典。汉代以前曾有多次封禅的记载。汉武帝封禅具有登天成仙性质。汉武帝的成仙封禅导致了司马谈死亡。汉武帝封禅使司马迁强化了对历史的认识 ,提出了德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推动法律儒家化进程,对儒家伦理进行推广和贯彻便成为封建统治集团法制建设的中心。在这一过程中,以调整婚姻家庭关系为核心的婚姻礼法率先承担起传承儒家伦理的重任,从缔结婚姻的形式要件到实质要件都严格贯彻儒家伦理道德,最终为儒家化的封建法律秩序的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因而对儒家伦理进行宣传和推广、对违反儒家伦理的行为进行惩治的伦理教化功能可以说是汉代婚姻礼法的主要功能追求。  相似文献   

13.
汉武帝以前的经学尚处于私家传授阶段,教授弟子并非博士本职。也未有立博士弟子之制,当然,这并不影响博士招收私门弟子。武帝在长安设太学,置《五经》博士,为博士设弟子。从此,经学官学化。成为为西汉皇朝培养官员的重要机构,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种全新的政治通道,政治有条件地向社会开放,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汉代政治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巫蛊之祸是汉武帝末年发生的重大事件。汉武帝在卫太子举兵反叛之前并未有诛杀太子之意,直至太子起兵反叛,武帝才下令诛杀,并由此引发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持续动荡。汉朝盛世局面一去不复返,由此开始了休养生息的政局。  相似文献   

15.
东汉皇帝宗庙礼制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汉初期,皇帝宗庙制度沿袭西汉中后期七庙制度。建武十九年庙议后,宗庙之制有所变革,表现为:变以往异庙之制为“同堂异室”之制;除殇、冲、质、灵四帝外,其余东汉诸帝庙皆谥以“祖”、“宗”庙号,宗庙毁庙礼制废而不行。直至东汉献帝时,在蔡邕建议下,重新实行皇帝宗庙立庙、毁庙礼制。  相似文献   

16.
皇帝这一称号是赢政的创造,它的产生是中国历史由分裂到大一统的标志,适应了当时大一统的需要。皇帝借神和上帝的称号成为神权的象征,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产物,不仅与古代西方神化自己的君主不同,亦与仿自中国的日本天皇称号也不同,因为二者的环境和观念完全不同。赢政自称皇帝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五德终始论,而这一理论是一把双刃剑,它虽然可以说明秦取代周是天意,却也可以使其他有意角逐皇帝者藉此论证其取代秦亦是天意。  相似文献   

17.
汉武帝在秦朝"五尺道"的基础上,对西南夷的道路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和修建。所修西南夷道包括唐蒙道、西夷道、博南山道三段。对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民族矛盾、经济困难、山险石硬等种种情况,积极应对,采取"厚赂"、"以其故俗治,毋赋税"、"各以地比"对口援助、"募豪民田南夷"、"积薪烧岩"等政策措施,终于成功开辟了"西南夷道",加强了内地与西南夷地区的联系和交流,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的发展,并为当今开发西南地区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由于在曹植《三良诗》的创作时间问题上认识的混乱,人们对此诗诗旨之理解也是历来颇多争议。从字面上看,诗意似前后矛盾。此诗当作于建安二十年或其后,尤以武帝死后或帝死后为最有可能;该诗是诗人自鸣中怀之作,诗中所表忠义确系真心。  相似文献   

19.
汉乐府到汉武帝时职能扩大,除掌宗庙祭礼外,还增加了采诗以观民风、制定历法等内容。乐府采诗其途径多样,其中,与经学博士“循行天下”,鉴观风俗相关。采入乐府的民歌经统治的改造,继承着《诗经》的政教传统。  相似文献   

20.
南京麒麟铺一对南朝陵墓神道石兽过去一般认为是宋武帝初宁陵神道前列置。但据文献记载,初宁陵应该在蒋陵东南蒋庙附近,陵前仅设简易的竹木制的“标”,推测位于今马群一带。长宁陵与初宁陵同属钟山陵区,但比后者远,神道石刻又经南齐搬移,与麒麟铺石刻的位置及特征完全吻合。因此,麒麟铺南朝陵墓石刻更有可能属于宋文帝长宁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