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刊登在《科技日报》2003年8月9日头版上的通讯《这是在宣扬一种什么文化?》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从写作上来看,这篇获奖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刊登在科技日报2003年8月9日头版上的通讯《这是在宣扬一种什么文化?》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从写作上来看.这篇获奖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辞海》这样解释:“通讯是一种比消息详细、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和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通讯之所以能够独立存在,是因为它有着其他新闻文体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无沦是历史上还是现今我们身边的许许多多的榜样,大多是通过通讯得以传播。从而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引起各层面关注。  相似文献   

4.
通讯题材在广播中所占比重很大。新闻性节目如‘新闻报纸摘要》、《各地电台联播》节目,常播出重要通讯稿。对象性专题节目,如《青年之友》、《对农村广播》,几乎天天都能听到通讯播音。通讯介绍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先进经验,较之消息容量大,而且生动、具体,受到听众的欢迎。报刊上的一些优秀通讯作品一经广播,迅速扩大了本身的影响。有的广播时间距今已有很长的时间,但在人们头脑中仍留有深刻的印象,这除了文稿本  相似文献   

5.
通讯《金融卫士邹宪光》今年8月20日在《大众日报》头版二条加编者按发表后,受到同行的好评,说通讯在写作上有所突破,感染力较强。回想通讯的写作过程,有一些值得总结的东西,如用事实讲话,注意展示细节。特别是“画外音”在通讯中的运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画外音”的启示。该通讯采访写作历时一个多月,前后修改了十几稿。笔者采访归来,总觉得很激动,写到稿纸上,又觉得很平淡,感染力不强。自己不满意,又找不出解  相似文献   

6.
刊登在《科技日报》2003年8月9日头版上的通讯《这是在宣扬一种什么文化?——走进“京西灵水第二届举人金榜文化节”》,在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从写作上来看,这篇获奖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疑问式标题,极具吸引力。这篇通讯的大、小标  相似文献   

7.
反映北京军区某集团军军交运输处原处长李忠诚感人事迹的通讯,于1997年5月15日《解放军报》一版显著位置刊发后,在军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9月初,该通讯继获得社长奖等奖励后,又被收入中宣部选编的《新闻报道精品选》。不少新闻同仁对这篇作品表示赞赏,有的恭贺说:“这确实是一条大活鱼!”如果说这篇新闻作品是一条“活鱼”,那么这条“活鱼”不是凭空编造出来的,而是从李忠诚震撼人心的“遗产”中挖掘出来的。正是这个缘故,通讯才冠之以标题《一个共产党员的宝贵遗产》。在丰厚素材上挖掘不穷根究底就没有报道权1月初,到李忠诚…  相似文献   

8.
刊登在2002年5月29日《人民日报》上的通讯《决策为何连连失误》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这是一篇涉及一个地市级党委和政府决策行为的有深度、有力度的舆论监督报道。从写作上来说,这篇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7日五版上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一等奖。这篇1050个字的通讯,为什么能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荣获通讯类稿件的最高奖项呢?笔者认为,除了它的主题鲜明外,从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上来分析,它是一篇具有“同期声”效果的现场好新闻。  相似文献   

10.
我参加了人物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和《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下面简称《嘱托》和《报道》)的采写工作。现在,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两篇通讯采写、构思的过程,谈谈它们产生的具体背景。  相似文献   

11.
1994年12月在河南人民广播电台《话说河南》板块节目中播出了一篇广播通讯《“状元”扶贫》。这是一篇歌颂党的富民政策,讴歌新一代农民在改革大潮中拼搏致富,富后不忘老区,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崇高思想的感人通讯。拿到稿件就感到棘手。原因是:《话说河南》板块是以多种话题内容,适当辅以音乐组合,由主持人直播的节目,显然用这种形式根本驾驭不了这篇广播通讯。既然是广播通讯就决不同于一般的通讯,这广播二字怎么体现呢?  相似文献   

12.
2002年9月4日刊登在《光明日报》上的《生命有限,笑声永恒——记曲艺艺术家夏雨田(下)》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有关夏雨田的长篇人物通讯《光明日报》分上、中、下三篇发表,从夏雨田的艺术人生和艺术理想深入到主人公夏雨田的心灵本质,体现了报道的层次感。正是《生命有限,笑声永恒》一这种深及心灵的披露,有以下三点采访写作上的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究竟谁是最早运用通讯体裁的记者?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最早运用通讯这种形式进行写作的,大致要算是第一个新闻记者王韬了。”另一种说法是:“我国报纸之有通讯,实以黄运生为始”;或者说通讯体裁是黄远生“首创的”。有的文章则又把黄远生的通讯叫做“报刊通讯体裁的雏形。”主张王韬说的理由是:“王韬曾两次到好几个资本主义国家游历,掌握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在1870年普法战争进行期间,他亲身目睹战争情况,执笔写成《普法观战记》一书。后来去日本,又写了《扶桑游记》。这新鲜的见闻,开阔了中国读者的眼界。”据查,《普法观战记》实为《普法战记》。普法之  相似文献   

14.
穆青同志讲:“报纸应该有更多的速写、特写,只写生活中一个片断,不要全是有头有尾的通讯。战爭年代,有许多通讯都是短通讯,很生动。在这方面要提倡。时间短,内容新,又生动活泼,现场感非常强。”本文向读者推荐的我省两篇获奖作品:《争奶奶》、《置身窗口不中“风”》,就是属于这类报纸喜用、读者爱看的短通讯。有的老报人赞扬它是新闻诸体裁中的“优良品种”。它们受篇幅(每篇800多字)的限制,没有广阔的画面、众多的人物、复杂的情节和错综的结构,在文词上也没有刻意雕凿,只是从生活的海洋里撷取一朵浪花,或从人  相似文献   

15.
5月2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青年之友》节目中,播送了一篇题为《愿春风激荡心灵》的配乐通讯。我们听完,深为沈阳市那位个体残废修鞋工成安师傅的事迹所感动。现在细想起来,觉得除成安师傅的事迹感人、通讯写得生动外,关键还在于耳目一新的播送形式,让人深受感染。配乐通讯,是在保证新闻必须真实的基础上,采用广播对话的形式交代人物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今传媒》1995,(Z1)
“高台教化”──案例通讯的灵魂文/丁夫同时下公安法制类报纸版面充斥暴力、凶杀、色情的案例不同,《西安法制报》1995年4月31日4至5版登载的阿英《一个市长助理的堕落》(以下简称《堕落》)一文,却给读者以正面思索,因而是一篇难得的好的案例通讯。文章的...  相似文献   

17.
我采写的《清廉“财神”》这篇通讯,被评为陕西省1989年好新闻通讯一等奖。事后,我扪心自问:这篇通讯究竟算不算成功?从中应汲取些什么经验教训呢? 《清廉“财神”——建行安康扶贫受到交口称赞》,发表在1989年2月18日《人民日报》头版。《陕西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先后转载,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国家建设银行专门打电话给人民日报表示感谢:事过半年之后,习仲勋、马文  相似文献   

18.
刊登在2002年5月29日《人民日报》上的通讯《决策为何连连失误》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这是一篇涉及一个地市级党委和政府决策行为的有深度、有力度的舆论监督报道.从写作上来说,这篇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今传媒》1999,(2)
近日,拜读董小玉女士著的《新闻采写艺术》一书,受益非浅,很为董女士独特的见解和广泛的中外实例而折服。但,笔者发现书中的“通讯”二字近一半为“通迅”,而且其中之一为小节标题。我认为这是错误的。通讯,是新闻工作者常用的一种文学体裁。辞书上对“通讯”的注释...  相似文献   

20.
案头上放着一份《工人日报》2006年5月13日的剪报,在头版上登载的通讯《“神眼”警探》,当天笔者读到时就感觉写得不错。今天重新拜读我被“神探”刘云的事迹深深打动了,也为作者精心地写作而折服——真是一篇很好的通讯。这篇1500多字的通讯,简洁而生动。主人公刘云是南京铁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