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明实录》、《明史》等汉文史籍上记载的奢香,在彝文史籍《西南彝志》和《君代母系》中有两个不同的彝名,并且分别被译为"舍兹"和"舍红"。人们常常认为奢香的彝名是"舍兹",通过考察、论证,笔者认为《西南彝志》将奢香的彝名记载为"舍兹"是错误的,《君代母系》记载为"舍红"是正确的,奢香的真正彝名是"舍红"。  相似文献   

2.
由于自然灾害的频发,中国自古就注重在各类史书中记载灾害。《明实录》作为明代的正史,亦不例外。明代湖南自然灾害日益频繁且朝着趋烈的态势发展,循着《明实录》修纂的目的,透视《明实录》记载的湖南自然灾害,不仅明代湖南自然灾害的特点清晰可见,其主要的破坏作用也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3.
一自明朝初年起,彼伏此起的农民反抗封建压迫的起义,仅就《明实录》所载,洪武、永乐时期(建文时期不在内)就有一百零三次。这些起义规模虽都较小,但反抗封建压迫的怒火却遍布全国各地。起义者依山凭海,纵横州县,有的还打进县城,杀了明朝官吏,向封建统治阶级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这些事实,充分说明所谓明初“太平盛  相似文献   

4.
明代“九边”设于何时 ?史书记载不一。在纷杂的史料中 ,作为明朝官修史书的《明实录》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比较可靠的线索。以此为基础 ,再结合其它史料 ,基本可以确定“九边”设置的准确时间 :初设于明成祖时期 ,经洪熙、宣德、景泰、天顺、成化各朝 ,到明孝宗弘治年间设置完成  相似文献   

5.
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载,中国明代时期,朝鲜与明朝之间的使臣走私贸易曾经十分活跃,但由于政治和军事上的藩属关系,两国使臣的走私贸易也具有了不平等性质。作为个人行为,明朝使臣的走私贸易虽然具有"掠夺"性质,给朝鲜政府和人民带来经济负担和痛苦,但这种个人行为却与有着政府背景的朝鲜使臣的走私贸易共同解决了朝鲜政府和人民在军事、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各种需求,客观上起到了互通有无,相互交流,满足社会需求的积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朝鲜社会的的开放。  相似文献   

6.
明代“九边”设置时间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代“九边”设于何时?史书记载不一。在纷杂的史料中,作为明朝官修史书的《明实录》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比较可靠的线索。以此为基础,再结合其它史料,基本可以确定“九边”设置的准确时间:初设于明成祖时期,经洪熙、宣德、景泰、天顺、成化各朝,到明孝宗弘治年间设置完成。  相似文献   

7.
洪洞古大槐树处移民分布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据史书记载,移民分布情况: 元末明初洪洞古大槐树处迁民历时一百二十余年,《明实录》、《明史》、《文献通考》、《日知录之余》等文献记载其分布共十七处: 1、分布安徽省:  相似文献   

8.
朝鲜王朝编纂的仪轨,现主要收藏于韩国。本文揭示了新发现的明清内阁大库藏朝鲜《天启元年四月日迎接都监都厅仪轨泰昌天启》,是朝鲜李朝在中国保存下来的档案文书孤本,弥足珍贵。这份朝鲜光海君朝接待明朝使臣的簿册档案,时间自明万历四十八年至天启元年(1620—1621年,光海君十二年至十三年),不仅是保存在中国的朝鲜王朝仪轨孤本,而且是17世纪初年中朝两国交往的原始记录,大部分内容不为《明实录》和《李朝实录》所记载。  相似文献   

9.
洪武时期府州县学设置及其特点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朝洪武时期,全国府州县学的普及率达90%以上,是前代所未曾有过的。本文从《明一统志》、《明实录》等文献中,搜集第一手资料,制成精确的“洪武府州县学设置统计表”,并对府州县学设置特点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0.
明朝,国家财赋一半取之于盐业,而盐税的一半又来自于两淮,但是两淮盐区的官盐销售一直受淮区私盐和其他盐区涌入的私盐冲击,并在与私盐的对抗中长期处于下风,私盐在官府严厉压制之下反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本文以《明实录》为主要资料,对明朝中后期特别是正统之后两淮盐区的私盐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1.
《史记》中的"黄帝史观",在血缘、文化、"治统"和"关中文明一元论"四层含义上,把黄帝视为中华民族的唯一共同祖先,对维护中国统一和民族凝聚力曾具积极意义,但在科学上也有偏误。它关于"黄帝铸铜鼎于荆山"的记载,虽被镶嵌在黄帝史观背景上未可全信,但荆山作为黄帝"铸铜地",却被考古所证实。《史记》在汉武帝"为鼎而狂"时,根据民间传说写下的这一笔,也是记录黄帝在西安荆山铸铜事件的信史。从《史记》其它记载看,作为黄帝"铸铜地"的西安,其实就是黄帝"都邑",西安的古都城史应被提前至黄帝时期,当在5000年以上。  相似文献   

12.
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中记载:"道德的营养不良和精神的中毒对人的心灵的危害,正如身体的营养不良对于身体健康的危害一样。"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曾说过:"一个没有德行,不懂人情世故,没有礼仪,却有成就、有价值的人,哪儿都是找不到的。"所以,教师所奉行的宗旨在于培育人类德行。但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钦定逆案”是崇祯初期处理太监魏忠贤及其党羽的政治事件。在众多记载此事的文献中,文秉《先拨志始》完整地记载了负责处理逆案的首辅韩塘等人的两份奏疏,由此可以理出他们处理此案的大致情形。而在逆案人员基本情况的统计上,则以谈迁《国榷》所载为详尽可靠。《崇祯长编》、《明史》等官修史书,在记载“钦定逆案”时都存在一些问题,也需要辨正。  相似文献   

14.
孙伟铭案在四川高级人民法院的审判中已经结束,但对于孙伟铭案的定性问题在法学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应该是"交通肇事罪",根据刑法基本原则、民众的接受程度以及社会效益,笔者认为应该以"交通肇事罪"定性,但鉴于法律的适用性和醉酒驾驶的危害性,应该对《刑法》133条的"交通肇事罪"及相关法规进行修改。  相似文献   

15.
明朝是产生节妇烈女的高峰朝代。《宣府镇志》记载的列女群体受边镇豪侠尚武风气及文化教育不够发达等因素影响,呈现出军烈属多、寿考不一等特点,映射出明朝中前期边镇列女的群体生存状态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明洪武二十二年,关于四川岩州茶马司定价问题,《明太祖实录》记载:一匹马给茶一千八百斤,《弇山堂别集》记载为:十匹马给茶一千八百斤。凡研究明代茶马贸易的学者基本上都采用《明实录》的说法,以此来论证官营茶马贸易衰落及相关问题。之所以出现以上二者差距十倍的原因,是因为抄写或勘印所导致。事实上",马十匹给茶一千八百斤"更能符合当时岩州茶马比价的实际,也与明王朝整个茶马比价政策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中学科技》2008,(9):46-48
早在1621年,当时明朝的《武备志》就记载了以黑火药为能源的火箭弹和其发射装置(百虎齐奔箭和群鹰逐兔箭)在明朝军队中的使用情况。这可以算得上是火箭炮在军事应用上的最早记载。  相似文献   

18.
《崇祯长编》在记载崇祯二年的"己巳京察"时,"考察京官"的名单只载"北察"被处分官员,而不载"南察"被处分官员。这是一个非常反常的事情,因为按理应该把"北察"和"南察"被处分的官员都登载在内。至于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则应与当时和"京察"同时进行的"钦定逆案"有关。  相似文献   

19.
明代监察御史范辂的生平活动与当时一些重要的政治事件多有关涉,而目前学界所据研究的《明史》、《郴州志》及《范氏宗谱》对范辂事迹多有不详。关于范辂生平事迹较为翔实的史料,除了吕柟所撰之《范公墓志铭》与《何氏墓志铭》外,还有散见于如《明实录》等诸多可信史籍中的记载,以及许多与范辂有过交往之人文集中的奏疏诗文等。以两通墓志文字为主线,旁征部分其他文献记载,对范辂的生平事迹进行编年梳理,可为史学界提供一份翔实可靠的基本资料。  相似文献   

20.
“老九”考     
《襄樊学院学报》2010,(12):36-36
《咬文嚼字》2006年第5期登了篇《称谓十二问》,其中提到"老九",第6期对"老九"的来历作了"参考答案",笔者认为这一答案不确切。将知识分子称为“老九”古已有之。据元代郑思肖《心史》记载,元朝统治者为统治的需要把臣民细致地划分为十级: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知识分子)、十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