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如何保证实用性是编纂学习词典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以《BCT商务汉语考试词汇卡片》和《商务汉语词汇手册》为语料来源,结合词典编纂理论、二语习得理论以及社会语言学理论,分析商务汉语学习词典的实用性问题,以期对该类词典编纂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由于缺乏相关的理论探讨,历来的虚词词典都以词性为依据,将虚词的各个义项平排并列,而忽视了各义项间的联系。虚词词典编纂实践中的这个问题,归根到底是对虚词意义系统的整理问题。只有说明虚词各义项的来源,整理、揭示出虚词词义的系统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虚词词典中义项的排列问题,使虚词词典的质量从整体上得到提高。我们通过整理虚词“於”的意义系统,按照一定的原则排列它的义项,以期以小见大。  相似文献   

3.
丁健 《文教资料》2009,(30):45-46
在认知语言学的影响下,词典学也发生了认知研究转向。词典编纂是整个词典学中的重要一环,词典释义是词典编纂的重要方面。本文旨在从研究者们论述的认知词典学的主要理论、原则和方法中,综述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词典释义的重要指导意义。并强调在释义中引入符合读者群的认知语义结构能为词典释义增添新的活力,能让读者满意的释义模式也必然要吸收认知语言学的精髓。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眼于运用语言学理论中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对英汉学习词典编纂中的配例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一些典型的英汉学习词典中的例证,从语言功能层次中的语法层次、语义层次、语用层次和文化层次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讨论和研究。由此,本论文得出结论:在编纂英汉学习词典例证的过程中,要融会贯通语言学理论,尽量将语法层次、语义层次、语用层次、文化层次考虑在内,体现出其对英语学习的相应作用,并能向词典用户提供有效的查询信息。  相似文献   

5.
语言学理论和词典编纂实践的相互脱节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语言学理论界对语义学忽视所造成的.不过随着语义学研究的升温,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的迅猛发展,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有所缓解。英汉双语学习词典应借语义学研究的这股东风,找到与其连接的界面(interface),在现有词典编纂成果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成为外语习得与教学的好帮手。  相似文献   

6.
张爱朴 《文教资料》2009,(23):34-36
词典学与应用语言学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一种互补关系.一方面,所有词典的编纂都应用或借鉴了某种语言学理论.另一方面,词条的释义和义项的排列,以及使用中暴露出的问题也向语言学家提出了挑战,这在某种程度上会推动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本文对词典学与应用语言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语言学与词典编纂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学中的许多研究成果,尤其是语用学的研究成果大量应用在词典编纂中.词典应该既充分描述语言知识,又反映语用知识.文章从意义和语境等语用学概念阐述了语用学理论在《麦克米伦高阶美语词典》(以下简称《麦克米伦词典》)(Macmillian English Dictionary for Advanced Learners of American English)编纂中的应用,认为词典中语用信息对学习者正确而又得体地使用语言有巨大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词典中,科学的设立和排列义项是关系到词典质量的重要问题,虚词词典也不例外。到目前为止的语文词典大多在这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虚词词义的系统性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我们研究得不够,还不曾把它揭示出来。本文着重讨论义项的分立、义项的合并和义项的排列等问题,尝试提出一个整理虚词意义系统的方案,试图从中找出有关规律,最终解决所谓义项的“平排并列”问题,使虚词词典的质量从本质上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9.
语言学与词典编纂的关系密不可分,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较新领域,词典应该既充分描述语言知识.又反映语用知识。语言学中的许多研究成果,尤其是语用学的研究成果大量应用在词典编纂中。国外著名单语词典处理词语的语用信息的正确做法通常有三种,国内双语词典在这个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作者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柯林斯词典创造的整句释义法反映了现代语言学,特别是语用学的观点和理论,其科学性和先进性受到了词典用户的广泛肯定。这种释义方式的改进对今后双语词典的编纂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包括双语词典的释义、例证以及语用栏的设置等。  相似文献   

11.
总结了编纂大型成语辞典的做法,即制定凡例、准确收词、立足创新、利用现代语言学研究成果、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上述做法也可作为编纂其他大型语文辞典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应用语言学研究与汉语词源研究相结合,具有理论与实际两方面的意义;把汉语词源研究纳于应用语言学的范畴进行研究,可以从汉语词源与语言教学、汉语词源与语规范、汉语词源与辞书编纂等不同角度进行。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运用语料库语言学和数理统计的方法,提出了评估文学作品对民族共同语的贡献度的概念,论证了历时与共时、词汇与语法和静态与动态参照系以及典内词重合度、典外词偏移曲线、表内词重合度、表外词偏移曲线、频度相似度、流通度、层级分布和典故化程度等八项参数指标,对文学语言规范化与语言应用研究新领域和文学家社会历史责任等,提出了客观、科学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动态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词汇学习的不同层面,介绍了将语料库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词汇教学的必要性、基本方法、步骤以及优势。认为语料库方法有利于促进学习者自我发现式,即词汇自主学习方法的形成,提高产出性词汇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词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死"是汉语常用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一个难点。文中以"死"为例通过历时研究的方法和认知语言学理论来探讨"死"的语法特点和使用现象,"死"字本义是生命殆尽,成语中的"死"大多保留了原义,现代汉语中"死"逐渐语法化,开始作为一个语素存在,与其他语素组合从而用作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的语素意义;可以在句子中充当补语的成分,形式上表示为[(主语)+动词(或形容词)+死+(宾语)+了];在方言中也可表示昵称。运用共时的方法将汉语的"死"和英语中的"死"进行了简单的对比分析,可以指导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的汉语教学。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形式单位系统也变得愈发丰富,一些“超常”形式单位频繁地出现在网络.如“糕富帅”“席丝”等。网络“超常”形式单住的建构机制可初步划分为:借用机制,缩略机制以及重解机制。利用机制建构出的网络谐音形式单位,其在线意义建构过程是一个概念整合的过程,应通过制定网络语言的规范制度,加强网络监管的技术投入,编著网络语言词典,惩治别有用心的网络语言创造者等举措对网络“超常”形式单位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17.
索绪尔语言理论中的两组区分与争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索绪尔语言理论中目前有较大争议的两个问题--语言与言语的区分、语言共时态与历时态以及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的区分,进行梳理、辨析,简述索绪尔语言学理论以及笔者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汪维懋《汉语重言词词典》是着研究汉语重言词的新成果。本揭示该书发掘新词、丰富书证和重视溯源、分析义项等三方面的特色,肯定其填补汉语重言词研究和词典编纂空白的意义;同时也提出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19.
明代陆嘘云所编俗语辞书《世事通考》广泛收录当时俗语词并对部分词作了释义,颇能反映明代汉语词汇的实际面貌,对当代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出《世事通考》对《汉语大词典》的补正作用。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writt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pplied linguistics, sets out to establish an interface between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linguistics. Applied linguistics alone has proved unable to resolve the problem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mother tongue in the context of literacy teaching. From this realisation emerged the idea that any policy concerned with the mother tongue has to be formulated within a broader educational policy.The drawing up of a manual implies a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ssociated with a particular linguistic model. In other words, applied linguistics provides the foundations which permit the compiling or selecting of manuals of instruction. However, these principles demand a reform of educational policy. This calls for a revision of teacher training courses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teams.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eaching methods should be based o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ynamics of the mother tong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