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学演示实验是小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小学自然课本第五册有光、凸透镜成像,眼睛的科学等三节课,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凸透镜的会聚、放大和成像等提出了一系列演示实验要求。 传统的小学光学演示箱是1978年《小学自然数学教学仪器配备目录》中老产品,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相似文献   

2.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光学的内容作了较大的调整。新标准大幅削减了传统几何光学的内容,增加了物理光学的知识,并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光的波、粒本性。人教版等教材突出了光学实验在光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倡导用现代技术手段来研究光的衍射、干涉和偏振等现象。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精确控制光脉冲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完全可行的,利用电磁场与介质相互作用形成的电磁诱导透明,人们已在不同介质中实现了"超快"光和"慢"光效应的实验观测.其中,能使光脉冲的传播速度减慢甚至停滞的"慢"光效应,由于其在光信息存贮和光计算等领域的巨大潜在应用价值而引起了更多的关注,成为量子光学和非线性光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这里详细论述"慢"光形成的物理机制,并对相关理论及其实验研究过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李建伟 《职大学报》2011,(4):86-92,123
在十九世纪以前,人们一直把电现象和磁现象当做两种彼此没有联系的现象来分别认识。受奥斯特发现的电流磁效应的启发,人们开始把电磁现象做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直至建立起完整的经典电磁理论。本文着力阐明经典电磁理论的形成过程,并以此说明人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脚步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相似文献   

5.
讲授新编小学自然第五册第十课《光》和第十一课《凸透镜》时,我设计制作的“光路显示杯”(以下简称“光路杯”)可以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凸透镜的会聚,凹透镜的发散等光学现象。它能变虚为实,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光学知识,起到了替代光学实验箱的作用。 “光路杯”结构简单,容易制作,特别适合学生分组实验使用。它不需用平面镜把阳光反射入室,可直接在阳光下实验,且光路清晰,实验现象明显。 多年来,我使用“光路杯”进行光学实  相似文献   

6.
在"光的直线传播"一课教学中,用光学实验箱进行了光沿直线传播条件的探究;用影像一体仪进行了小孔成像相关知识的探究。介绍了光学实验箱的多功能应用,凸显了自制教具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鉴于投影仪在教学中的日益普及,以及初中光学演示实验当中存在的缺陷,提出利用投影仪强大的光学功能,改进系列光学演示实验,如光的色散、光和颜色、光的折射、凸透镜成像等实验,有效地破解演示实验的难点。  相似文献   

8.
《物理教学》1990.6期刊登了一篇《一个光学问题的佯谬》的文章。该文对单薄透镜和照像机镜头在成象规律的差异上进行了讨论和解释。该文在讨论中将照像机镜头简化为薄透镜进行论证解释欠妥。本文将从几何光具组的基本理论、光学议器的基本原理出发,对薄透镜和照像机镜头的成象规律间的差异进行说明论证。  相似文献   

9.
做为全国两个物理课程改革试验区之一的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 ,通过近一年来的实践 ,对新教材有了初步的认识 ,尤其对实验教学有了一定的体会 ,本文就人教版初中物理课改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二章《光现象》为例谈谈我们的一些具体做法。1 本章主要实验概述新《课程标准》规定 ,在《光现象》这一章 ,有 4个实验探究 ,即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以及平面镜成像时像物的关系 ,学生还要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并比较色光混合和颜色混合的不同现象 , 示实验 4个 ,“想想做做”学生实验一个 ,在S…  相似文献   

10.
正1教具装置图本教具可分为两大部分:图1为光线部分,图2为成像部分。2仪器特点及用途(1)特点本教具利用巧妙的构思和设计,使光学演示实验的教学形象化、简单化,光线清晰可见,探究成像规律更为科学、生动和有趣,并在光的色散等演示实验中突破条件限制。本教具具有功能强大、结构简单、易于制作等特点,能完成现有初中物理所有的光学演示实验。(2)用途本教具可完成光的色散,光在同一种均匀介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光学信息处理系统凭借其高速并行等独特优势,它与信息隐藏的结合成为一个崭新的交叉领域,引起了人们浓厚兴趣。本文围绕用随机相位编码、数字全息术等实现隐藏的技术手段,分析阐释光学信息隐藏的一些主要方法,同时对多重信息和三维信息的隐藏也进行介绍。最后作了简要的展望。  相似文献   

12.
五、物理光学实验1.观察光的衍射现象现行教材中列入的课题是观察单缝衍射现象。给出的方法是 ,用游标卡尺的两个测脚构成单链 ,放在眼睛前面 ,去看一个线光源。可以用日光灯作为光源 ,应当让它距离观察者远些 ,例如 2米以外 ,或者在灯管外面包上黑线 ,只留一条窄的直缝射出光线。观察时卡尺的两个外径测脚之间的缝要和线光源平行 ,将缝宽由1毫米逐渐减小到 0 .1毫米 ,看在什么条件下能观察到衍射现象 ,以及缝宽对衍射现象的影响。注意 :两个测脚相对的部分不是锋利的刀刃 ,而是非常光洁的平面 ,这两个平面上都能够形成光源的虚像 ,当其中任…  相似文献   

13.
目前的中学物理课教学大纲中,光学知识和光学实验所占的比例都不大,却不可忽视。因为不仅在自然界和生活中存在着五彩缤纷的光学现象,而且现代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光学检测、激光加工、激光通讯等手段,同时创造出许多光机电一体化的产品,例如VCD机。由于光会给人们造成一些错觉和假象,因此只有通过科学实验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光学实验有其特点和要求。一是趣味性强,选择和设计出好的课题,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欲望。二是要正确装配和仔细调节仪器,需要耐心观察,反复练习。三是操作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相似文献   

14.
相声作为我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在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同时,还反映了某些社会现象,让人们进行反思。语言是人们用来交流的工具,而幽默的语言会让人们的交流更加轻松,关系更加和谐。相声之所以会给人带来欢乐,是因为其独特的幽默言语,而幽默言语能够被理解是由关联理论来实现的。本文从关联理论角度出发,来分析相声《我要上春晚》中的幽默语言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5.
自《诗经》以来,“香”就已经是我国古典诗词中一个典型的意象,人们运用这一意象来暗喻美好的情感,象征美好的事物和高洁的品格,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宋词中的“香”这一意象出现频率很高,宋人在自己词作中大量运用“香”意象来表情达意,其实与宋人习俗有很大的关系.宋人普遍有焚香的习俗和追求高雅的享乐情趣,这是香这一名物能够得到宋人青睐的现实原因.  相似文献   

16.
除了文章,我对郭保林还一无所知.好在我面对的是他的散文——赫然一大卷35万多字的抒情散文,而不是诗歌和小说.这便使我更为容易找到解读他的人性人格的便捷途径.新时期以来,尽管人们费尽心机地想给散文作出确切定义的试图都未获圆满结果,但我仍一厢情愿地认为,散文是作家以现实手段寻找自我的最有效途径.虽然,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可以表达作者的情感,但诗歌、小说中的情感,往往被独特独立的文本形式所俘获,甚至被趋入本意非常不情愿的旅途,比如,因为小说人物、情节的隔离效应,可能会使作家自我消解;诗歌因为直觉、理念或梦呓般的语象丛林可能会使作家自我扭曲.那么,人们最终选择散文传达个体生命的体验,达成情感心灵的直白,就成为必然.确实,读了半辈子小说,我们真正认识巴金,是他的《随想录》,而非《家》、《春》、《秋》;认识孙犁,是他的《老荒集》,而非《铁木前传》、《风云初记》;《围城》可以告诉我们钱钟书的国学功底,而杨绛的《干校六记》才昭示他蔼然仁者之光.同理,如果不是读了散文,我肯定无法比较卢梭和蒙田人格的高下,不会明白弗兰西斯·培根内心世界何以有那么多的哲学悖论.当《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之类,过多地炫耀了莫扎特笑容可掬和清平明静的面貌时,我就产生了一种通过  相似文献   

17.
读图的乐趣     
郁雨君 《阅读》2013,(10):4-5
我识字很早,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已经能够独立阅读《365夜故事》《一千零一夜》等全都是文字的书。上了小学后,图书馆更是我流连忘返的乐园。书看得多了,遣词造句也就变得得心应手,于是渐渐地也爱上了写作。而我的另一样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是——动漫。又有哪一个孩子不爱看动漫呢?不论是那些花花绿绿的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仪器与实验》第2卷第4期上,曾经介绍过光导纤维应用演示器.最近,我们在原设计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改进,增加了光纤通讯演示实验.现简要介绍如下.一、基本原理1.光导纤维的传光原理光导纤维是利用光的全反射现象使光沿  相似文献   

19.
"互文性"指的是一个文本与存在于此文本中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图通过对鲁迅和郭松棻小说作品中的互文现象进行分析,以此观照作家的精神世界。郭松棻的短篇小说《雪盲》与《孔乙己》及鲁迅存在互文现象。两部小说的不同文本相互参照、交互指涉,共同构成了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学系统,这个独立的系统又与鲁迅的精神世界构成了一个大的互文关系。这种关系从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社会对个体的压抑以及个体生存的孤独哲学三方面来体现出来,共同演绎了一个伟大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20.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一文中指出:“陶器的起源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在这样做时,人们不久便发现,成型的粘土不要内部的容器,也可以用于这个目的.”(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上)第19页,人民出版社).后来,学者们大都授引恩格斯这一说法,把陶器的起源(发明)跟在容器上涂粘土联系起来.笔者认为:在不同的地区、民族中,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方式(习俗)不同,启发发明创造的触发因素不同,发明(起源)的创造形式也就不可能是单一的模式.关于这点,恩格斯在论述陶器的起源时亦指出:这种形式“也许是在一切地方”(同上引),也许就不等于完全肯定了.因此,就不能排除其它形式的陶器起源了,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陶器的起源的其它形式作点补充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