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张巧  甘露 《地理教育》2014,(10):20-21
正一、课标分析必修1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内容要求中提出:"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本课标要求学生结合实例,运用资料,在梳理地理事实的基础上,分析地表形态如何影响聚落的规模、分布、形态及发展。二、教材分析"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是湘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在内容上比较独立,前后联系不大,涉及到部分初中知识。本节内容是地形条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新教材的特点是条款式、结论性的语言很少,地理图  相似文献   

2.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材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分别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内力、对地表形态起"雕刻"作用的外力和岩石圈的地壳物质循环。其中前两个问题从宏观和中观的尺度阐述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当今全球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和地球的基本面貌,第三个问题则是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最为基础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教材分析: “模拟酸雨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是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13章第一节“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中的一个探究活动。本节安排课时,第一课时讲的是“人口增长过快”问题;第二课时是,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实例,如酸雨、臭氧层、温室效应的增强、水污染、噪声污染以及土壤污染的形成和危害  相似文献   

4.
【教材版本】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教材分析】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地球的圈层结构,熟悉了地球的大气圈和水圈。本章内容学习地表岩石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大气和水是营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动力。本节课对认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对地壳和地表形  相似文献   

5.
一、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意义陆地环境是由多个地理圈层、多个地理要素构成的综合的有机整体 ,是地球四大环境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对人类影响最直接、最深刻的一个部分。地貌是陆地环境构成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地貌是地表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最为活跃的界面 ,也是人地相互作用最集中、最强烈的场所。这一部分内容在本单元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是前一节岩石内容的继续 ,又可以通过了解地貌变化及原因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对于指导人类生产活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御地质灾害有重要意义。本节教材共包括四…  相似文献   

6.
陆地与海洋     
【考点点击】一、陆地(1)陆地的组成要素和地壳变动:主要造岩矿物。三大类岩石。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意义。生物在陆地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陆地资源和地质灾害: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陆地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资源问题。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主要地质灾害及其防御。二、海洋(1)海水的性质和运动:海洋表层平均盐…  相似文献   

7.
王桂 《地理教育》2015,(Z2):80-81
一、教材分析
  水有三态变化,在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水是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对于人类来讲水的作用重大。地球上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中。陆地各种水体不仅自身都有各自的运动系统和运动规律,而且它们之间又彼此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较大的循环系统,而这一循环系统仅是全球水循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节第一部分讲述了陆地水的组成及主要水体类型;第二部分讲述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运动、相互转化关系;第三部分说明了陆地水的更新,即阐明了全球水循环运动的过程和规律;第四部分从水循环运动的角度讲述水循环运动的能量转化;最后讨论水循环的意义。关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讲三点:维持全球水体动态平衡,促使水资源更新;水循环既是物质流又是能量流,它促使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传输转化;水循环影响全球气候,塑造地表形态。  相似文献   

8.
姜涛 《地理教育》2015,(3):18-20
一、教材分析本文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理解农业发展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地域  相似文献   

9.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材分析】包围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不仅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为地球生命的繁衍和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本章主要探讨大气运动的发生、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常见的天气系统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趋势等。教学时间安排8课时,其中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3  相似文献   

10.
第一节原子结构 1课时安排 2课时 2教材分析 本节包含两部分内容:原子核核素和核外电子排布 第1课时:原子核核素 第2课时:核外电子排布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但不知道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怎样运动怎样排布的,更不知道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本节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讨原子核的结构和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同时,原子结构的知识也是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的基础。本节教材在化学必修模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魏娇  韦宏  李碧荣 《广西教育》2012,(26):51-53
一、教材分析 《14.1变量与函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一单元。本教学设计的是它的第2课时,是一节典型的概念课。这一课时探索量与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一、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对课标内容进行解析,结合图文材料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地关系思想及相应的人地关系;结合图文材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出不同区域环境问题的不同.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单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该教学设计为本节的第1课时.本章编排在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之后、区域地理之前,既是对之前知识的总结升华,又对后续知识起到引导作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曹会刚 《考试周刊》2009,(7):218-219
一、背景分析 教材与教学内容:必修2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第一节《常见结构的认识》第二课时。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根据物体的结构形态能够区分这三种基本的结构类型和受力特点。在这一节前面,教材已安排了一个课时:从力学角度了解结构的概念,并且分析结构如何受力。经过前面的了解,学生对结构有了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14.
<正>【设计思路】本节为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中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通过三个经典实验,总结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赫尔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本节内容安排为两个课时,本案例为第一课时内容。核酸的结构、科学探究的步骤都是学习过的内容,这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这节课重点是让学生"重走探索之路",以人类早期对遗传物质的推测为问题源头,通过对上述实验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亲自体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一、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高中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五节《天气与气候》是一节非常重要的内容,共用3课时完成。其中《世界气候类型》是该节课具有总结性的部分,以专题形式在最后一课时讲解。本课是在学习了《形成天气和气候的基本因素》及《人类活动与气候的相互关系》之后进行的,有助于学生对前两节理论知识的理解,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体现。 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6.
1、教材分析《蕨类植物》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第二课时,该节内容涉及的三大类群的植物,虽“低等”,但其在生物圈的作用不可或缺。在第一课时里学生已经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探究学习了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尤其对它们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已有了相当的认识,这就为本节的学习打下基础。蕨类植物是这三个类群的“老大哥”,学习它对整节的教学有带动和统领的作用,并且让学生对整个植物类群将有一个总的认  相似文献   

17.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以河流地貌的发育为例,分析外力作用,特别是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过程与方法:(1)结合乡土地理知识,学会从身边地理事物入手学习地理;(2)通过动画的演示,描述河谷形成过程中地表形态的变化情况;(3)学会运用文字、影像、地图、风景图片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相似文献   

18.
1案例背景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是苏教版教科书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内容.该节的学习课时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是"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二课时是"提取DNA".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实质的认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遗传物质为DNA,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再通过介绍烟草花叶病毒等少数生物只有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结论.在学生对经典实验的学习、讨论与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用辩证唯物的方法来认识遗传物质的本质,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相似文献   

19.
陈波  舒俊 《地理教育》1998,(4):12-13
1.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主线陆地环境是人类的“第一环境”。人类赖以生息、繁衍,生产的各种自然资源绝大多数要从陆地环境中获取,同时,人类对陆地环境的影响也最明显、最强烈。据此,教材紧紧抓住可持续发展主线,突出陆地环境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主题,树立学生对环境、资源合理利用和永续利用的观点,趋利避害,使资源和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是上海市高中《生命科学》第一册第3章中的教学内容[1]。课时安排为1课时。本节是在学习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学习自然界另一类结构更简单的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目的是让学生对生命世界有一个更加系统的认识,体会生命的多样性。从生物进化的历史来看,病毒比人类要久远得多,但人类直到20世纪初才真正发现病毒的存在。这与病毒的生物学特征、科学家的探索和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本节内容是学生体会科学本质的一个理想载体。1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病毒的基本特征,理解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