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人权是近现代社会的产物,它与近现代社会有着必然联系。人权受近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和代议制民主政治所代表的层级社会体系的规定和制约。没有近现代社会,就没有人权,没有人权所代表和反映的人及其权利、义务关系的要求,也就不会有市场经济和代议制民主政治。从市场经济来看,人权是以相对独立的、质上平等而量上不等的人为前提,处在以权利为先导的权利、义务关系之中的每一个人的权利。从社会政治角度看,人权是以个人自由主义为特征的普遍平等的权利。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人权所代表的权利、义务关系类型体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利益格局。  相似文献   

2.
法治社会是文明社会的必经阶段。人权既是个人的权利,也是集体的权利。人权是法律的泉源,法律是保护人权的有力武器。法律与人权的关系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综合内涵的深层次体现。一个国家的法律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它的人权状况。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人权,无论是经济、政治的背景,还是文化传统的背景,都与西方有巨大的差异。构建社会主义人权理论,要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人权的内涵。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其中的精华,可以为我们当代的社会主义人权理论所消化吸收。它肯定了人的价值,其民本思想对今天的人权学研究仍有启迪;它把个人与群体连为一体的观念,对争取民族权,发展权也有助益;它强调道德与法律的水乳交融,对人权的保障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类历史经过了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罪犯人权的口号随着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而初现曙光。二战之后,国际人权运动的广泛开展使罪犯权利在一系列国际人权法规及各国的国内相关法律中得到体现。中国罪犯人权概念的提出与发展,既是同西方国家进行人权政治斗争的现实需要,又是中国监狱行刑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中国已从法律、监督、物质、组织和社会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较完备的罪犯人权保障机制。但在罪犯一些权利的规定上和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缺陷。  相似文献   

5.
被害人学理论的迅猛发展动摇了传统的犯罪观念,凸显了法律对个人尊严和人权的保护。而我国被害人保护相关法律没有与国际接轨,借鉴恢复性司法的理念能使刑事被害人在整个刑事司法过程中的权利得到有效地保护。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探讨孙中山集体人权观的内容、成因以及深远的意义。认为,顺应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两大革命任务的需要,是孙中山集体人权现形成的政治根源;中国近代经济结构与个体人权观念的隔离和对民权政治的祈盼,是孙中山集体人权现形成的经济根源;中国传统根深蒂固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因大而遗小”的思维方式,是孙中山集体人权观形成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虽然没有催生出现代人权的概念,但并不缺失人文精神。从文化传统中找出与现代人权观念相融的因子,并依据时代的需求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是当代中国人权和法制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人权是人的社会性权利。人权社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权的发展状况要受到社会文化传统和条件的制约。人权与其文化背景的关系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人权与文化背景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文化传统影响着对人权的理解,保存和发展民族文化是人权的重要内容,人权的实现要受到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法文化具有丰富的且为西方学说所忽视的"人学"底蕴。"人道"与"大同"精神,对于制度性人权的弊端具有一定的缓和作用。中国传统法文化中的"礼法兼容""内圣外王""良法善治"等品格,凸显了人的关系定位和交往,有别于现代社会对以个人权利为核心的制度文化的过分倚重,它既不以道德责任抹杀个人对自身利益追求的权利,也不以理性认知抹杀个人道德本性生发的空间。现代人权法治教学应当注重用法治理性构建社会基本体制,同时,发挥民族文化底蕴的道德导向,以培养具有法治意识的德性主体。  相似文献   

10.
贫困与超越--对传统民法文化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利是法律有机体的细胞,民法是权利的集中表现。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分析了中国古代民法不发达,权利匮乏的根源。阐明了传统民法文化良莠并存,中国现代民法文化建设,是在批判继承传统民法文化基础上融入现代法治精神的交融同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人权高于主权”论是西方霸权主义和权政治的理论支柱。西方“人权高于主权”不仅将人权道德化、国际化、使人权成为超阶级和超国家的普遍道德权利,把所谓普遍道德权利作为调整各国人权关系的主要手段,而且将主权建立在人权的基础上,认为限制主权的行为是合乎道德的,从而为自己树立所谓的终极“道德”形象;其最终目是以新的开式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奴役和剥削。  相似文献   

12.
人权是人因其为人而享有的权利,已成为现代政治学和法律中的主流话语。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人权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而在不同阶段的人权诉求,又都是同一定的的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的。就中国社会而言,人权包含了集体主权和个人权利两个方面,它们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互为条件和相互关联的。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的人权观,其主要内容是:国家的独立权和民族的自决权,是实现人权的根本前提;从中国国情出发,生存权是最基本的人权;在中国,只有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才能使中国人民享有真正的政治权利;保障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人权的本质;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促进民族共同繁荣,是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各少数民族只有在新中国才能享有完整的平等权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法治现代化革命,在这场法治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客观、公正地对待传统法律文化显的尤为重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表现为宗法等级、皇权至上、法律工具主义、对个人权利漠视等明显不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内容,这就需要重塑与现代法治相符的现代法律文化,即对权力制约的同时保护公民个人权利,塑造现代公民人格。当然,在法治现代化过程中,同时要重视对传统法律文化的吸收,利用传统法律文化的固有载体来表达现代法治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5.
无讼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导的价值取向。无讼价值观有其深刻的思想文化根源和经济社会政治基础。无讼的法律文化意识使我国传统法律体系不健全,阻碍法律自身的发展,影响了法律的权威和地位,成为法律文化现代化的阻碍因素,因此必须通过培育公民的权利意识,树立公民法律信仰等方式和途径实现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化转换。  相似文献   

16.
在英国,法律和政治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宪法性权利的保护上,因为宪法性权利不仅要影响英国议会议员、政府官员以及司法官员的特定是非观念,而且要影响其立法过程、执法过程和司法过程的程序。就政治与法律之间关系的一般理论而言,直接关涉到英国的政治、法律和人的活动,并体现英国宪法性人权与立法之关系以及英国宪法性人权的保护方式,进而通过英国人权法与英国法官具有政治性的裁决之间的相互作用诠释其对英国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型构英国法律和政策的制定程序。  相似文献   

17.
人权是指每个人享有或应当享有的权利。国权是通过宪法确立的国家权力。两者在政治、法律和价值层面存在着种种的冲突。政治和法律层面的冲突侧重于权利本源性问题,价值层面的冲突涉及本体性问题。关于冲突的协调,笔者提出促成人权与国权的和谐,具体分成三个步骤。人权与国权也应当是和谐的,这是政治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中指出:“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这种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的领域,是全体公民共同生活的准则。就广大青年学生来说,未来的事业  相似文献   

19.
法治是法律史上的一个经典与核心概念,也是当代中国重新焕发的一个法律理想。作为没有法治传统的国家,要在中国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立法担当着重任。立法的品格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法治的品格。法律要做到真正地进入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成为人们行为的规则并秩序化,则应该遵循法律可循的原则。在中国特定的语境下,只有处理好礼法传统文化与法治文化的关系并在立法中适度吸纳习惯法,制定出来的法律才具有可循性。  相似文献   

20.
形式理性法是指具有高度预测性的法律规范体系,可以用于任何调整目的。官僚型的政治统治类型、主体权利不断扩大、三权分立及相互制约、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以及法学思维的更新是其形成的政治条件。中国法治需处理好传统、现代、后现代三种思潮关系,只有在公权力受到制约,人民权利得到保障,法律职业家团体成熟的背景下才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