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善于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带动全局工作,是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积累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系统总结了党在四个历史时期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判断。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围绕时移世易,抓住主要矛盾、完成历史任务、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社会主要矛盾理论学说,从中得出深刻的经验启示。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必须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坚持认清基本国情,坚持人民至上根本立场,坚持把握民族复兴主题主线,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这些有益启示对于新征程上进一步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这一理论的形成、发展与一定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或中心任务相联系。它受社会主要矛盾的支配,与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在性质上是根本一致的。民族问题与社会发展总问题之间在性质和内容方面都存在从属与包含关系。对民族问题实质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对民族问题与社会发展总问题之间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的教育经济价值观是他的价值理论体系在教育问题上的具体反映,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贡献,为我国迈进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经济价值观的建立开拓了新境界,奠定了一块新的理论基石。 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是确定教育价值体系的重要依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和科学分析我国国情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①“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  相似文献   

4.
建国以来,在怎样准确地把握国内主要社会矛盾方面,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半个多世纪的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值得牢牢记取的基本经验是:确认每一历史阶段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与主要矛盾是内在统一的;在剥削阶级消灭以前,不可把主要的阶级矛盾等同于主要社会矛盾;必须注意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区分,具有不确定性;要客观地把握具体历史阶段推移中主要矛盾的转变与不变。  相似文献   

5.
华国锋同志在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追悼会上的悼词中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主席分析了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正确回答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和转变等问题,规定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我们党在这个历史时期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毛主席规定的这条总路线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的指路明灯。  相似文献   

6.
王敏 《中学文科》2006,(11):86-86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贯穿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在阶级社会里,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历史车轮前进的动力。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同,人们的革命任务也不同,现将近现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的演变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无论是在革命还是建设过程中,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关乎能不能正确把握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或者根本任务,关乎能否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关乎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社会矛盾运动是复杂多样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人们对纷繁复杂社会的认识总是受到多方面条件和因素的制约。人们对社会主要矛盾的  相似文献   

8.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一是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二是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这个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个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要矛盾是一个具有层次的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格。从时间的即过程的意义上看,社会主要矛盾大致可划分为四个层次;一是贯串人类社会的,二是贯串一个社会形态的,三是贯串一个社会形态中某一历史阶段的,四是某一历史阶段中的某个具体历史发展时期的。从空间上看,社会主要矛盾系统也可分这么几个层次:一是针对全球范围内的即对整个人类而言的;二是就一个大的地区而言的;三是对一个国家而言的;四是对一个国家里某个地区、行业、单位、系统而言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探索和创新发展可分为民主革命时期、从过渡时期到社会主义探索初期、改革开放以来等三个历史时期.通过考察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历史演进,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特别是关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经典论断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该时期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该时期的历史走向。人类总是采用相应的应对措施来影响历史走向,人类的努力会影响人类的未来。教学中抓住这一规律,可以取得教与学的双赢。  相似文献   

12.
以经济建设为小心,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始终坚持并多次重申的基本指导思想。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心工作?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任务?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解决好的问题。我国4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史表明,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事实证明,要搞清楚什么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心工作和首要任务,就必须首先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存在的主要矛盾。回顾40多年来我  相似文献   

13.
一部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鸦片战争以后,由于中围社会性质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相应变为外国资本主义(19世纪末开始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成为中国人民的两大革命任务。从世界历史的一般规律来看,这两大任务是在资产阶级领导人民大众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历经八年,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事件多,头绪乱,如果孤立地记忆知识点,就不能掌握历史事件之间的内部联系,学习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要理清抗日战争的基本线索,一是要抓住当时的主要矛盾,二是要把握知识结构.抗日战争时期存在着多种矛盾,例如中日矛盾,以国共两党为代表的阶级矛盾,国民政府内部亲日派和亲美派的矛盾等等.但当时的主要矛盾是中日两国之间的民族矛盾,其他各种矛盾都服从于这个主要矛盾.两党为代表的阶级矛盾有时表现得比较激烈,但由于主要矛盾始终贯穿于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加上我党斗争策略的英明、正确,所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它是一成不变的呢,还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何认识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弄清这些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大意义。这里谈谈个人的初步看法。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其中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的矛盾又是什么,它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探讨这个问题要考虑社会主义社会形成和发展的特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产生和发展的。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又是从阶级社会逐步过渡到无阶级社会的发展过程,其中存在的各种矛盾不是死的、凝固的,而是有条件的、可变动的。斗争结果,一些矛盾解决了或缓和了,另一些矛盾突出了、激化了,或又有新的矛盾产生了,因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也是百年来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不断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客观准确研判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样态和深入分析其基本性质,采取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统一的方略,团结一切力量解决即时社会主要矛盾,推动一个又一个伟大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目标、总任务、总路线服务的。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这就决定了为经济建设服务成为统一战线的重要任务和基本特征。该文对统一战线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基本模式和有效途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止。在这110年间,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标,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是中国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点。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有两个: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两大主要矛盾在历史的进程中,呈现出错综关系和起伏状态。两大主要矛盾规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就是要推翻帝  相似文献   

19.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较长时期的社会发展阶段,其社会主要矛盾具有交叉性,社会主要任务具有二元性。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思想的中国化;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很快被过渡时期总路线所取代,则反映了毛泽东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根本问题上认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具有阶段性特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发生变化,这是一个长时段历史上的阶段性质变。正因为是阶段性质变,所以这一变化并没有改变具有长时段历史特征的基本国情与社会主要矛盾的逻辑关系,基本国情仍然规定着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社会主义规定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而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初级阶段规定着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从而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经过4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既顺应了我国人民更加广泛和丰富多样的生活需求,又符合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