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将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式理论引入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中,以《华夏集》中《长干行》的翻译为例,具体阐释庞德翻译《华夏集》的心理认知过程与图式构建过程,以期对庞德的译文做出更加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诗的意境影响深远,历代对意境的论述也为数不少,意境说还影响到了西方的诗歌,如美国意象派的创始人Ezra Pound,庞德本人也翻译过很多中国的古诗如李白的诗,也尝试过把中国古诗的意境美移植到西方的文化中,让更多的西方人了解到中国古诗的意境美,然而庞德的翻译毕竟不是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中,翻译中的缺陷也很明显,有学者认为庞德是借李白之诗,抒发庞德之意,而许渊冲先生在翻译中国古诗上要略胜一筹,尤其是在传递中国古诗的意境美上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后殖民主义为理论视角,以西方译者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和东方译者翻译的西方小说<天路历程>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翻译中的宗教文化差异,分析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在处理宗教文化差异时采取的不同策略及其背后反映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雅明的翻译思想概括来讲就是"翻译超越论",其中的"纯语言"以及翻译的"森林喻""再生喻""切线喻"和"陶罐喻"对翻译诗歌有很大的启示;而庞德作为西方文艺学派的代表,他的"创译"让人耳目一新,与本雅明的翻译思想有很多契合之处.以庞德的汉诗英译为例,进一步阐释本雅明的"翻译超越论"具体的理论应用,以此为诗歌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中外翻译界一直视庞德为“叛逆者”,认为其译文存在太多误译或创造性翻译,违背了翻译的首要标准忠实。然细观庞德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庞德有其忠实标准。在其诗歌翻译实践中,庞德努力寻求与原作诗人的心灵契合,强调诗歌语言的能量与细节来再现原作诗人的诗性体验与诗性情感。庞德的这一忠实标准与传统译论的忠实标准有所出入,属于另类忠实,却不失为对诗歌本质的追求,不乏真知灼见。在此意义上,庞德努力寻求诗歌精髓的忠实再现,堪称诗歌翻译的忠实实践者。  相似文献   

6.
诗歌翻译一直是翻译中的难点,由于诗歌翻译与译语文化间的冲突,常常造成内容与形式,表层与内在的多种选择矛盾。而补偿理论作为一种日益受到重视的翻译理念,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类翻译中,诗歌中采取这种补偿手法更是层出不穷。本文旨在从翻译补偿理论出发,分析在古典诗歌元稹《行宫》几个英文译本中,体现在词汇层面的补偿现象。  相似文献   

7.
意境是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可以为诗歌增添神秘的色彩。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历来是一个难点,诗歌意境的翻译更是不好把握。本文以《天净沙·秋思》的翻译为例,对诗词中意境的翻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辜鸿铭先生是清末民国初期一位非常受欢迎的翻译家和学者,十多年的海外游学使得他具备了系统和深刻的西方文化知识。但同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也颇有研究,因此翻译了大量的中国作品到西方并广为传颂。此项研究以辜鸿铭先生翻译的《论语》英译本为例研究译者翻译思想的成因。  相似文献   

9.
艾兹拉.庞德鲜明的细节翻译理论引发了一系列争议,庞德翻译理论的核心是精确的表现细节,表现个别词语,表现单个,甚至是残缺的意象,把握文本最真实的原始意义,力图重现文章的原貌。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改革当时欧美国家文坛的文风,为诗歌创新开道。  相似文献   

10.
前辈大师郑振铎,以他对人生的热情与真诚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园地辛勤耕耘了四十几个春秋,一九五八年,他悲壮地化作一团烈火,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祖国的文化事业,一如“取火者”那样的雄浑。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诗歌、戏曲、散文、美术、考古、历史、文艺创作和翻译,介绍世界名著和整理民族文化遗产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文学创作活动涉及小说、童话、诗歌、戏剧、散文等领域。本文论述的对象是短篇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  相似文献   

11.
林纾,作为中国晚清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是中国译介西方文学作品的第一人,在当时社会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虽然林纾不懂外语,他和魏易及其他翻译者合作,通过倾听口述者的口译,林纾翻译的作品多达180部。他与众不同的翻译风格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赢得了独特的地位,他的作品也大受赞赏。林译《黑奴吁天录》,即斯托夫人所作的《黑奴吁天录》,是其最为著名的一部作品。众所周知,英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各自包含不同的文化因素。而词汇是语言中最基本的单位,内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本文从英汉词汇对比角度来探讨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对林译《黑奴吁天录》的影响,以便研究在英汉翻译中,如何做到既有利于中西方文化思想交流,又巩固和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2.
文献型翻译强调源语文化的纪实,其手段主要是逐词对应翻译、直译、注释型翻译和异化翻译。《阅微草堂笔记》有“无人能夺其席”的文学价值,对清后期笔记小说的创作有重要影响。金大逸(David Keenan)翻译的《阅微草堂笔记》带有浓厚的“中国味”,主要表现在文化词、专有名词、典故及诗歌意象的英译中广泛地使用了文献型翻译。对比他博士论文中相应的英译,发现其在后来出版的译本中有多次文献型翻译的增减。金大逸极力再现汉语原文的词汇和句式特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的“陌生化”会滞后读者的理解,但并非将其无限放大。该译本保留了大量中国文化词汇的原有风貌,并且其注释内容对原文语义进行了有效的补充,对汉学界的清代文化研究有文献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中大量的熟语形象生动,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许多熟语被世人广为使用,成为熟语研究的良好素材.熟语中所蕴含的中国特有文化给翻译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熟语翻译研究对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以美籍华人学者余国藩和英国汉学家詹纳尔二人的《西游记》全译本为语料库,选取其中具...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诗是中国文化极具意义的一部分,对国内外译者而言,古诗翻译一直是值得探究的问题。为提高诗歌的翻译质量,使更多外国读者领略中文诗歌的魅力,该论文依据许渊冲提出的诗歌翻译"三美论",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分别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论述如何再现原诗的意境、韵律和格调。  相似文献   

15.
柯勒律治是19世纪初英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著名的湖畔派诗人,他的两首代表作品《忽必烈汗》和《古舟子咏》的文学、诗学和美学价值已经得到了西方学术界的认可并且曾被我国多位译者译介。韦努蒂作为异化理论的主要支持者和理论贡献者,指出“异化”是一种译者不干扰作者,而尽量使读者靠近作者的翻译方法。本文通过分析柯勒律治诗歌中神秘因素的主要来源,剖析异化理论在翻译实践中保留诗歌诗意价值和诗学关感的重要意义,指出,异化理论既能拓宽读者视野,又能充分表述诗人独特风格,最大限度保留诗歌关感。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源头、文明的重要标志和文化精髓。中国古典诗歌诗中所蕴含的强烈道德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淡泊深广的人文情怀和九死不悔的爱国精神一直影响着后人,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人文精神的内核。重新强调其现实意义,重视中国古典诗歌在传统文化教育中作用,提高国民素养和道德修养,有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诗歌翻译中,最为关键的地方就是诗歌意象,源于各种语言,其文化不一,导致诗歌翻译中意象翻译备受关注。本文以许渊冲先生英译《枫桥夜泊》为例,首先分析其译文在意象传递过程中出现的文化意象空缺问题。然后基于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有针对性地提出"三化"策略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古典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孙子兵法》英译本研究意义重大。本文以描述翻译观为基础,通过对最有影响力的格里菲斯与林戊逊译本进行文本内对比分析,具体对照了两译本种种文本外影响因素,揭示了两位译者在翻译《孙子兵法》过程中的文本外影响因素及其独特的语言选择策略,从而从社会文化维度阐释了翻译过程的实质。  相似文献   

19.
意境是中国古诗词诗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作为诗歌基本单位的情与景,两者的无间契合形成了诗歌意境。许渊冲在古诗词英译中所使用的无灵主语翻译法有效地传译中国古诗中的意境美,从而缩短了对中国文化零感知的西方读者间的距离,实现了跨越古今、中西间的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20.
闻一多的诗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他的诗歌创作,一方面继承了我国古典诗词的精华,另一方面又借鉴了西方诗歌的现代性,对新诗由浪漫主义到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闻一多是第一个倡导诗的形式美的诗人,他创建的新格律诗,在感性形式方面,探索节奏、韵脚、语调、重复、对偶等诗体建构;在理性形式方面,追求逻辑顺序、联想运用、意象和情感式样、用典等诗性构思。他的诗集《死水》充分体现了他在形式美探索方面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