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以张洁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从上世纪70年代末《爱,是不能忘记的》中完美的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男性,到80年代《方舟》中丑陋的现实生活中的男性,再到世纪末大彻大悟之后拥有社会历史积淀的复杂男性形象。挖掘出在作者成长、成熟的过程中,时塑造的男性形象经历了一个由美到丑的历程,在爱情与婚姻以及生活中男性的雌化和男性形象的凋谢。  相似文献   

2.
张洁可以说是当代散文领域中少有的一位直面苦难、咀嚼苦难并以苦难的本体形式感染着读者的作家。张洁第二次获茅盾文学奖时已经是68岁高龄。  相似文献   

3.
张洁是我国著名女作家,其作品以鲜明的女性意识著称。在她的散文中,表现出了由最初纯净、明朗的女性世界到介于传统与现代的徘徊,再到对于男性的失望而回归母亲的怀抱的全过程。对此,能够看出一个女性作家女性意识的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叙事学的角度入手,着重分析了张洁小说写作在叙事学意义上的特点,即张洁的小说写作常运用女性的叙事视角观察,同时借用男性的叙事声音讲述,并从社会现实和作家写作,作家的生活经历与写作理想等方面探讨了张洁小说具有该特点的原因,指出这些特点是张洁小说文本中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5.
粱英 《文教资料》2011,(23):18-19
女性散文以敏锐的观察力,清晰的思考力和细腻的表现力,关注一些具有现代意义的命题,体验人生、感受自然、评价历史、观照文化、探寻现实。本文以张洁的散文创作为例,论述女性散文的抒情个性。  相似文献   

6.
张洁《拣麦穗》是一篇彰显人性美的经典之作,作家对这种人性美的展现是颇有意味的话题.本文旨在从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中,从选择的意象中,从对比手法的运用中欣赏《拣麦穗》这篇散文对人性美的完美呈示  相似文献   

7.
一次与朋友讨论女性文学创作时,笔者曾说到,在中国当代女作家中特别喜欢张洁的创作,灵性、深刻而又大气。朋友听后,热情地向笔者推荐周志雄的《生存境遇的追问:张洁论》,并说这是近年来对张洁创作的研究相当全面和深入的一部专著。这无疑激起了笔者阅读的兴致。比较早的研究张洁创作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许文郁的论著《张洁的小说世界》及何火任编著的《张洁研究专集》,此后便很少看到对张洁创作研究的新专论(何著还不是专论,只是研究资料专集)。而张洁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是第一个两度获得茅盾文学奖,第一个荣获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三项国家大奖的作家,而且也是一个具有鲜明乃至极端性别意识的女作家。其创作不论是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还是对于中国女性文学发展都是意义重大。同时,张洁是一位创作勤奋的作家,一直笔耕不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又创作了《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1993年)、《无字》(2002年)、《知在》(2006年)、《灵魂是用来流浪的》(2009年)、《四只等着喂食的狗》(2010年)等内涵丰富、驳杂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都未进入作家论研究视域,这不能不说是作家研究的一个遗憾。2012年出版的周志雄的《生存境遇的追问:张洁论》则对张洁创作做了相当全面而多方位的深入研究:从早期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爱,是不能忘记的》开始,一直到近期的《灵魂是用来流浪的》、《四只等着喂食的狗》等,从张洁的小说创作到散文创作,从整体创作发展脉络的梳理到具体作品内涵意蕴的阐释,从创作历史现场的重返到叙事艺术、心理化倾向、世界性视野及晚期风格等艺术特征的探讨等等,都做了相当扎实厚重的研究、阐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新发现。论者还以自己激扬、灵动的创造个性和饱满、热情的研究情感进入张洁创作的艺术世界,与作家的精神体验、个性心理相遇合,实现了一种新的个性化的灵性创造。因此,周志雄的《生存境遇的追问:张洁论》是一部集论者艺术灵性与学术厚重于一体的作家论专著。  相似文献   

8.
岳娟 《文教资料》2012,(23):15-16
张洁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坛上最引人注目、最富争议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创作以个人生命体验为基础,不同时期的创作轨迹就是她的生命轨迹。本文从女性文学视角来分析张洁对作品中男性形象从渴望到寻找到失望的情感的嬗变过程。这一方面标志着对男性神话的消解,另一方面体现了作者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9.
向现代散文致敬 汪文顶:散文从不被注意到被普遍阅读,这是令人兴奋的现象.若从80、90年代散文发展的角度观察,90年代散文是80年代散文解放运动的延续与深化,又可以当作现代散文的复兴与发展.80、90年代散文瓦解了建国后散文领域里形成的某种陈规与模式.新时期散文对散文历史的最大反拨是把原有的陈规打破,起了思想解放作用.我认为散文解放运动到目前为止仍在延续.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散文的年代,此间具有宜于散文发展的文化生态.散文作者构成的结构性变化,社会生活的多样态呈现,读者市场的分层需求等,生成了90年代散文丰富的结构镜像.文学的智慧聚集于散文的园地,余秋雨和周涛应是90年代散文作家中,更具精神价值的代表作家.  相似文献   

11.
看《收获》     
自20世纪70年代始,具有典型“张洁风格”的小说总是以逼人的“情”字见长。在《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方舟》、《无字》等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品中,她始终坚持不懈地在不同语境下探索着爱情之于女性认识男性和自身的意义,其中那些虔诚而圣洁的向往与追求、深重而惨痛的幻灭与伤害,都曾是张洁作品提供给我们的独特味道。本期《收获》刊登的《知在》(长篇)显然接续了张洁小说的这种“传统”,但又分明试图为此“传统”添加进“新”的成分。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七八年七月,张洁以其娴熟的文笔和清新的立意,发表了她的处女作《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小说猝然轰动了文坛。紧接着张洁又陆续发表了为数众多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她以细腻、深沉的笔触为读者打开了人物心灵世界的一个侧面。 张洁不愧是很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在人物塑造上,她总是那么着力塑造那类真挚、善良、富有内在感情的人物,以致拦观其作品往往被她笔下的人物感动得潸然泪下。她笔下  相似文献   

13.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散文一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的一部分,新课标也对散文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但从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文本特性出发,散文教学最需完成的是其情感渗透目标。那么如何在散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渗透?本文将以冰心的《我的家在哪里》和张洁的《捡麦穗》为例,从情感的生发、情感的过程、情感的结果三个方面来简单地分析散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问题。  相似文献   

14.
著名女作家张洁的《挖荠菜》是一篇感情真挚、寄意深刻的散文。文章通过对“我”童年时苦难生活的回忆以及新老两代人对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散文作者队伍、余秋雨的散文创作、90年代散文的作用、90年代散文的总体评价等问题的阐述,表达了笔者对20世纪90年代我国散文的基本看法既有弊端,更有新貌.提出要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90年代散文,全面否定90年代散文的做法是不符合实际的,因而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6.
张洁的创作一方面表现出对男权文化的蔑视,对女性自主的呼唤,但另一方面文本中却潜存着对男性主流话语的暗自认同。传统男权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个人经验的无法逾越,让张洁负重前行,使得她解构之后没有建构,阻碍了她创作境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九十年代中国散文扫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90年代的散文创作形成了20世纪散文史上的第二次高潮."大散文"成为90年代散文园地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小说家、诗人、艺术家给散文肌体注入了新鲜血液.新生代是90年代散文创作的生力军."大散文"和"艺术散文"的论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女性散文对两性关系的思考是女性主体建构的重要方面。上世纪90年代女性散文洞穿了男性偶像的虚妄和父权文化所建构的爱情神话的虚幻,反思女性在寻找爱情偶像的过程中自身主体性的消泯,从而在正视男性精神缺陷的基础上,回到一个又一个具体的女人与男人的日常生存中,建构一种全新的男女互为主客体的主体与主体间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主要是以小说蜚声文坛的女作家张洁,在散文创作上也有深湛的造诣。她的《拣麦穗》便是备受赞赏的佳作。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写它时,张洁已人到中年。正象这个年龄段的大多数人一佯,张洁常常怀着深深的情意回顾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生活。除了《拣麦穗》外,还有《那里去了,放风筝的姑娘》、《挖荠菜》等,都是这种追忆、检索的结晶。究其原因,当然是复杂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在历经几十年风风雨雨、磕磕碰碰之后,在适应社会方面趋于“成熟”的同时,她不免也会感觉到某种失落、某种精神上的困惑。否则,她为什么要在  相似文献   

20.
作 家 档 案 张洁,原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幼年丧父,从母姓.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自1978年在"伤痕文学"大潮中以一篇《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初登文坛之后几十年间笔耕不辍.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只有一个太阳》《无字》,小说、散文、随笔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