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埕东油田西区边底水油藏开发技术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埕东油田西区边底水油藏,具有含油层系多、油层厚度小、油稠出砂等特点,一直沿用人工水驱岩性油藏的开采办法和技术,井网密集、综合含水高、采出程度低。通过底水油藏的水淹机理、影响底水锥进的要素研究,提出了巧用物性夹层、合理控参、合理井距等适合本地区开发的技术对策,直接应用于埕东油田西区近几年的综合调整和井位部署,获得了令人满意的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孤东油田聚合物驱应用主要做法及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合物驱油是目前日趋完善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孤东油田在先期开展聚合物驱先导试验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自1997年投入聚合物驱工业化应用以来,自主创新,对聚合物驱工业化应用进行了探索实践,形成了新的思路和成熟的聚合物驱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3.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孤东油田在注聚方案优化研究、注聚区数模跟踪研究、聚合物热稳定性、聚合物抗盐等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逐步形成了注聚前降水调压封窜调整、注聚过程中因地制宜调整注入粘度、后续水驱分层温和注水等一套具有孤东特色的矿场调整配套技术。同时强化了聚合物驱全过程的开发管理、动态监测、参数优化和跟踪调整,保证了注聚项目取得了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为孤东原油上产和产量接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孤东油田七区中聚驱后剩余油挖潜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孤东油田七区中区块经过聚合物驱后转入后续水驱开发,单元含水上升速度快,产量递减迅速,并且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挖潜难度大,如何提高剩余油挖潜技术、减缓递减、改善油田的开发效果是油田开发工作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在分析该油田开发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聚驱后提高剩余油挖潜的技术.阐述的技术与方法对聚驱后油田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埕北30潜山油藏是胜利海上埕岛油田的重要含油层系,属复杂的裂缝型油气藏,针对该区块的复杂地质情况,依据实钻资料,对潜山油藏的损害机理进行了室内实验研究,并优选了适合潜山油藏的海水聚合醇无固相钻井液体系和油层保护方案,室内实验和现场实践表明,海水聚合醇无固相钻井液能有效保护潜山油藏,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针对海上埕岛油田馆陶组油藏温和注水开发暴露出的地层压力水平低、油田产量递减快、采油速度低、平台有效期内采出程度低等问题,在精细油藏地质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油藏工程手段和数值模拟技术,进行了合理地层压力保持水平、注采比、采油速度的优化研究,确定了适合埕岛馆陶组油藏下步开发的注水技术政策,为海上埕岛油田高效注水开发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总结孤岛油田4个聚合物驱单元转后续水驱后,含水上升快,剩余油分布零散的特点,应用动态分析、油藏工程以及油藏数值模拟等方法对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孤岛油田中一区Ng5-6单元在转后续水驱后形成了一套新的开发管理模式,实现了单元后续水驱的长效开发,得到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改善后续水驱开发效果的技术思路,为今后三采产量的稳定发展提供了矿场经验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埕岛油田油井作业后不能正常生产井增多,引发了地层伤害机理研究。从导致地层伤害的内因与外因着手,对地层伤害机理作了定性探讨,并对目前埕岛油田地层伤害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防止措施。  相似文献   

9.
针对盐家砂砾油田沉积格局的复杂性,导致注采调整困难的实际情况,利用干扰试井技术,判断该油田的层间连通性,并结合其储层流体特征及储层敏感性评价结果,优化注水实验方案,完善注采井网,注水驱油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并为其他砂砾岩油藏注水及注采调整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根据低渗透油田和中高渗透油田的不同,本文对低渗透油田的启动压力和渗流规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建立低渗透油田两相启动压力曲线的方法,并对两相启动压力,水驱油特征的影响,油水两相渗流规律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进行了非稳态流动实验,计算了相对渗透率曲线,分析了其特征,讨论了非达西渗流对相对渗透率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水、油气各相的启动压力梯度与驱替相的饱和度间均呈指数变化规律,气驱、水驱后期指数变化规律遭到破坏;在低渗油层中,油井见水后,产油量会迅速下降,水驱低渗油藏采收率较低;考虑非达西流后,计算的油相相对渗透率增大,水相相对渗透率减小,等渗点右移;在相同的含水饱和度下,非达西流使产水率增大,并得到了非达西渗流油水两相渗流数学模型,相对渗透率的计算公式,并进行了非穗态试验,对低渗油田的开发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介绍了孤岛油田西区和中一区单井注入化学示踪剂试验的过程,探讨了单井注入化学示踪剂室内筛选、注入量计算和现场施工工艺,研究了适合孤岛油田西区、中一区地质特点的监测分析原理。通过现场在西区、中一区各2口井分别注入NaSCN和Na_4Fe(CN)_6两种示踪剂及跟踪监测250天左右结果的分析,反映了西区、中一区平面上水线推进均匀,无明显大孔道或高深带窜流现象,纵向上中一区无明显窜槽,而西区纵向上因局部区域隔层发育差有窜漏现象,为以后的油田开发工作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针对孤东油田绕丝筛管堵塞严重,拔绕丝处理方法作业费用高,占井时间长的问题,开展了绕丝脉冲解堵技术研究,通过研制射流解堵器进行旋转水射流,解除绕丝堵塞问题,从现场应用6口井看,见到了较好的提液增油解除堵塞的效果,该工艺的应用为孤东油田解除绕丝堵塞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浓缩携砂液是水基压裂液的一种,实际上是将稠化剂-瓜胶粉,均匀地分散到一种液状介质中,使得在现场施工中.实现携砂液连续配注[1].通过时浓缩携砂液的性能评价、与常规羟丙基瓜胶携砂液时比,发现浓缩携砂液性能优越,经室内膨胀高度实验和岩心伤害实验,优选出适合埕岛油田馆陶组油层的浓缩携砂液配方,经现场应用取得良好的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14.
国际石油合作项目的招投标研究工作与国内项目的运作程序、研究对象和思路不尽相同,其基本原则是项目经济效益最大化。以埃及二区投标项目为例,埃及二区投标项目中所涉及的SWS油田是一个位于沙漠地区、开发近二十年的溶解气驱油田,本次研究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原则确定了SWS油田最佳的开发方式和措施方案,认为该油藏依靠弹性能量开采,通过挖掘层内和层间剩余油潜力可在承包期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油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埕南油田属典型稠油出砂油藏,油田的开发面对油稠、出砂及部分油井因管外窜槽高含水的难题,导致区块采油速度和采出程度较低。针对开发中存在的问题,2001年以来,主要开展了三方面的技术研究与应用:即油井出砂预测的研究及封隔高压一次性充填防砂技术的应用,井筒空心杆掺水乳化降粘工艺的研究与应用以及笼统封堵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场应用见到了良好效果:先后共实施防砂25井次,空心杆掺水降粘工艺22井次,封堵工艺5井次,累计增油37588t。  相似文献   

16.
胜利油田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聚合物驱先导实验获得成功以来,先后在孤岛、孤东、胜利、河口采油厂进行推广应用,飞雁滩注聚区2000年11月投入注聚,是胜利油田第一个含水低于90%实施注聚的开发单元,注聚时增油效果明显,属于注聚一类开发油藏,转后续水驱后通过注采完善、提液等工作,其开发效果也明显好于其它同类型注聚油藏,通过对其效果分析,对今后较低含水注聚转后续水驱开发油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交联聚合物调驱技术现场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交联聚合物调驱体系开发出的三种凝胶体系,即CDG分散凝胶体系、黄原胶体系和弱凝胶体系,分别从作用机理、对配方的影响因素、现场应用及效果分析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系统介绍了交联聚合物调驱技术对提高油田采收率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孤岛油田是一个重质稠油油田,馆陶组原油相对密度大,粘度高,并具有含硫量高、含胶质和沥青质高、凝固点低和含蜡量低等特点.根据原油性质和油层分布将整个孤岛油田划分为中一区、中二区、东区及西区.中一区位于构造顶部,其原油的密度和粘度均较低;中二区和西区位于稠稀过渡处,原油性质较差;东区和渤21断块处于构造最低的边缘部分,原油性质最差;南区比较复杂,但仍遵循前述规律,即高块较稀低块较稠.  相似文献   

19.
水力喷射式挖沟敷缆技术是目前埕岛油田滩海海域施工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敷缆技术,它弥补了绞吸式敷缆技术的不足,适于渤海湾海域地质条件的施工.从施工程序、施工措施、施工难点及解决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对该技术进行了介绍,以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相似文献   

20.
孤岛油田聚合物驱后剩余油挖潜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孤岛油田聚合物驱单元转后续水驱后,含水上升快,剩余油分布零散的特点,应用动态分析、油藏工程以及油藏数值模拟等方法对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指出厚油层顶部和压力平衡滞留区是剩余油的主要富集区,聚合物驱受剩余油静态因素和注聚因素影响,储层变异系数、地层原油粘度、夹层分布位置、注聚用量是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系统开展聚合物驱后变形井网方式开采及水平井与直井组合井网方式开采研究,以期得到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改善后续水驱开发效果的技术思路,为今后三采产量的稳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