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本文简要介绍了孤岛油田西区和中一区单井注入化学示踪剂试验的过程,探讨了单井注入化学示踪剂室内筛选、注入量计算和现场施工工艺,研究了适合孤岛油田西区、中一区地质特点的监测分析原理。通过现场在西区、中一区各2口井分别注入NaSCN和Na_4Fe(CN)_6两种示踪剂及跟踪监测250天左右结果的分析,反映了西区、中一区平面上水线推进均匀,无明显大孔道或高深带窜流现象,纵向上中一区无明显窜槽,而西区纵向上因局部区域隔层发育差有窜漏现象,为以后的油田开发工作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埕东油田西区边底水油藏开发技术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埕东油田西区边底水油藏,具有含油层系多、油层厚度小、油稠出砂等特点,一直沿用人工水驱岩性油藏的开采办法和技术,井网密集、综合含水高、采出程度低。通过底水油藏的水淹机理、影响底水锥进的要素研究,提出了巧用物性夹层、合理控参、合理井距等适合本地区开发的技术对策,直接应用于埕东油田西区近几年的综合调整和井位部署,获得了令人满意的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T74沙三中油藏构造位置处于胜坨油田一区,构造北低南高,油藏内部没有断层,为构造比较简单的浊积砂岩岩性油藏。通过对T74断块的综合油藏研究,进一步搞清了该断块的地质情况和开发状况,针对目前开发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优化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4.
针对孤岛油田注聚区聚合物溶液粘度不稳定问题,应用室内实验方法重点对氧、温度、离子浓度和pH值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针对这些因素,研制了复合型聚合物增粘稳粘剂,并在矿场展开了试验。结果表明,聚合物增粘稳粘剂对于稳定地下聚合物溶液的粘度、提高地下聚合物溶液的粘度保留率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胜坨油田二区东二段为胶结疏松的边水稠油油藏,平面上原油物性差异大、原油性质差、油层容易出砂、开发难度大,经过10年开发.采出程度仅为6.8%,含水66.9%.针对该块存在的自然产能低、产量初期递减快、动用储量较差、井网控制程度差.边部井含水上升快等问题,有必要进行挖潜开发方式的优化研究,改善该块的开发效果,提出蒸汽吞吐方式是开发该类稠油油蒇的最佳开发方式[1][2],已在该块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并得到推广应用,为同类难动用油藏的开发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孤岛采油厂2008年3月,抽油机井开井1903口,存在偏磨现象388口,占开井数的20.4%.其中85%以上分布在中一区、垦西墨71断块、墨90断块、富111断块等,平均免修期254天.在对偏磨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孤岛油田开展了防偏磨技术的配套应用,通过生产参数优化与井下工艺配套应用,油井防偏磨治理取得较好的效果.到目前为止,应用各项油井防偏磨工艺145口井,平均延长油井免修期69天,同时通过防偏磨技术的应用改善了油井举升效果,有效地降低了举升系统能耗.  相似文献   

7.
孤岛油田聚合物驱后剩余油挖潜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孤岛油田聚合物驱单元转后续水驱后,含水上升快,剩余油分布零散的特点,应用动态分析、油藏工程以及油藏数值模拟等方法对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指出厚油层顶部和压力平衡滞留区是剩余油的主要富集区,聚合物驱受剩余油静态因素和注聚因素影响,储层变异系数、地层原油粘度、夹层分布位置、注聚用量是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系统开展聚合物驱后变形井网方式开采及水平井与直井组合井网方式开采研究,以期得到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改善后续水驱开发效果的技术思路,为今后三采产量的稳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胜坨油田开发已步入特高含水期,随着不同开采方式在采油工艺中的运用及原油性质发生的改变,给联合站原油净化处理带来了困难.结合联合站生产实际,针对原油处理中遇到的难题、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对油田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孤岛油田南区注聚单元受复杂断块的影响较大,油水分布复杂,通过低序级断层识别技术以及储层精细划分与描述技术的应用,对断层的构造形态和储层的建筑结构有了新的认识,并且针对这种变化,制定了相应的调整措施,同时配套监测技术、工艺技术的综合应用,提高了南区复杂断块二类油藏的注聚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大芦湖油田地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低渗透储层内流体的渗流机理,分析了低渗透储层内流体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探索了低渗透储层油气分布规律的研究方法。利用新认识的低渗透油藏流体分布控制理论,成功的解释了在低渗透油藏中构造高部位为水层。而构造低部位为油层的特殊地质现象。研究成果无论是对油田早期的油气勘探,还是中后期的地质研究和油田开发,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EPS反演技术在埕岛油田埕北352区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埕岛油田埕北352块馆陶组属于岩性-构造油气藏,平面上含油层位分布零散,储层横向变化大,油层较薄,储层预测难度大.EPS反演技术能够解决本区储层反演存在的问题,适用于复杂区块的储层反演,在埕北352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陈22块位于陈家庄凸起西段,古近系由西、北、东三个方向向凸起高部位尖灭,形成地层超覆圈闭。根据陈22块东营组地层超覆油藏地质及地震反射特征,总结出一套适合于勘探部署的地层超覆油藏的地震描述技术,即地震相分析落实有利储层发育区;地震分频属性圈定主力含油小层分布范围,刻画其超覆线的位置;测井约束反演描述主力含油小层构造,确定钻探目标。这套技术在实际勘探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WS型油气水三相分离器设计依据、设计参数与技术指标、结构原理及特点、自控技术和现场试验及应用等。根据胜利王家岗油田的原油性质,设计一种适合王家岗油田油气水分离、分离效率较高的三相分离器,并在鑫联联合站进行现场试验和工业应用分离器采用来液旋流预脱气、导热油加热、计算机控制等技术。设备操作、控制稳定可靠,脱水效率高,解决了高含水期原油脱水的难题,简化了工艺流程,节约了工程投资,降低了生产能耗。  相似文献   

14.
油田生产中,为了不使管路中原油凝结,保持一定的温度,利用加热炉实现原油正常输送,目前现场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式加热炉,一种是间接式加热炉.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每种加热炉热效率低,加温效果不理想,特别是油田开发到中后期产能递减加快,可用气源越来越少,无法满足管道原油加温需要.而利用改造后的节能型管道加热装置就解决了此难题.它综合了加热的两种形式,在现场应用后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胜坨油田T82沙一段位于王庄东南部,北临郑41块。2005年针对部分井注汽压力高、干度低的问题,开展了药剂的室内评价和筛选,确定了适合T82沙一段强水敏油藏的高温防膨剂和薄膜扩展剂,对井口高温伴注工艺的参数选择、加入时机等进行单井优化,并在现场进行了井口高温伴注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樊29块是大芦湖油田的主力区块,动用含油面积2.9km2,地质储量426×104t。油藏类型属特低渗透构造的岩性油藏,自1992年投入开发以来,区块在注采调配上先后实施了从常规注水、不稳定注水到常规注水的注水方式,该块4砂组的采出程度已经达到21.18%,实现了低渗透油田的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7.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孤东油田在注聚方案优化研究、注聚区数模跟踪研究、聚合物热稳定性、聚合物抗盐等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逐步形成了注聚前降水调压封窜调整、注聚过程中因地制宜调整注入粘度、后续水驱分层温和注水等一套具有孤东特色的矿场调整配套技术。同时强化了聚合物驱全过程的开发管理、动态监测、参数优化和跟踪调整,保证了注聚项目取得了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为孤东原油上产和产量接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胜利油田滨南油区单家寺油田具有丰富的特超稠油,探明含油面积5.7km2,地质储量2170×104t。原油粘度为2.1×104~139×104mPa.s。在单六东超稠油区块进行先导试验。经过开展大量室内试验及现场试验,终于开发出四项超稠油开采配套技术系列。应用超稠油开采配套技术,在单六东(单56单元)特超稠油全面投入开发,实现了原油粘度5×104~10×104mPa·s深层疏松砂岩敏感性超稠油油藏开采。该项配套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但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也为单家寺同类特超稠油的全面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9.
总结孤岛油田4个聚合物驱单元转后续水驱后,含水上升快,剩余油分布零散的特点,应用动态分析、油藏工程以及油藏数值模拟等方法对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孤岛油田中一区Ng5-6单元在转后续水驱后形成了一套新的开发管理模式,实现了单元后续水驱的长效开发,得到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改善后续水驱开发效果的技术思路,为今后三采产量的稳定发展提供了矿场经验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高压低渗透油田由于其特殊的地层性质及特殊的渗流机理,在钻井、投产、开发过程中更容易受到污粢而降低采收率,因此在采油过程中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手段降低污染危害是关系到该特种油层开采效益的关键.针对典型的高压低渗透油藏开采过程中的油层保护技术,提出了低渗透油藏开采过程中从钻井、完井、射孔到采油过程中的完整的油层保护技术,有利于指导低渗透油藏开发中的油层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