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原地区在中国古代长期处于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中原地区自然也是“孝文化”的发源地。“孝”的观念发源于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它衍生的丰富内容适应并且巩固这种社会形态。要正确认识“孝”的社会来源,须回到其产生的社会环境中去。立足中原孝文化研究,挖潜中原孝文化的精髓,继承和发扬中原孝文化的合理部分,使中原孝文化为当代河南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敬老与传统孝文化有着双重关联维度:其一,敬老是传统孝文化的源头.作为传统孝文化的起点和原点,后世的事亲之孝是由原始社会的敬老习俗转化发展而来的,是对原始社会敬老的狭义化.其二,敬老是全部传统孝文化的核心.在传统孝文化中,敬老既是事亲之孝的核心,也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推己及人逻辑推演之孝和“移孝作忠”政治推演之孝的核心,更是中国古代帝王用以教孝成俗进而平治天下的重要手段.由敬老与传统孝文化的双重关联维度来看,传统孝文化的当代转换,定会有效解决中国进入老年化社会后所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并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建设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孝经》中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高度概括“孝”在中国传统道德伦理和中国传统教育中的至高地位。孝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伦理、公众道德准则和传统文化理念,理应纳入到来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之中。“孝”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社会教化得以产生的源头、起点和核心内容。在我国,长期以来,孝德作为一种中国人共有的社会伦理、  相似文献   

4.
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政治背景,“孝”的观念产生伊始,就同法律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传统法律的内核,可以说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就是一部以“孝”为核心的文化。北魏一朝虽非中原正统,但却成功移植了汉族“孝”观念,并在法律中加以贯彻,为中华法系的发展和延续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以安徽省庐江县白湖镇金湾村为个案,探讨了农村中“孝”文化危机:长幼地位颠倒,子辈“剥削”长辈,养儿不防老,等等。分析了“孝”文化危机的社会和文化根源,指出了“孝”文化合理内核在当代的价值,并且提出了建构新型“孝”文化的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6.
说“孝道”     
中国与西方关于国家的概念不同,中国以家为国之本,因此孝文化成为经国之大业,可见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为人类世界贡献的最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孝”字从“笋”从“子”,先有“笋”而后有“子”,所以“孝”之本义,乃是爷爷对孙子的教化。孙子不听教化,则爷爷可以用“卜”去敲“支”,这便是“教”。“教”的目的是要弘扬孝道,“孝”的目的是要传延种族。正是这种强大的教化作用,使中华民族作为泱泱大国,绵亘不息。  相似文献   

7.
吴虞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由于特定的时代的原因,以吴虞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先驱们把“非孝”作为反封建的突破口,希望通过对传统儒家孝观念的否定,从而推翻专制政治,使中国传统的思想形态出现重大转折,逐步走向民主与自由。而吴虞“非孝”观念的产生又与其家庭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吴虞对儒家孝文化的批判是深刻的,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但同时也有着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8.
“孝”作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品德之一,在新的时期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然而,由于过分注重经济建设,“孝”等传统人文思想在当前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忽略和漠视。人文思想也是一种“软实力”,因而,我们必须加强“孝”等传统道德文化的建设,争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再立新功。  相似文献   

9.
孝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教科书内容选择与编排应当注重孝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使孝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生命力。马来西亚小学华文教科书的孝文化内容覆盖面广,聚焦家庭伦理,融入了时代特色。在呈现上,以多元文学体裁为载体,配以符合儿童心理的插图,并通过情境设计引导孝行实践。其充分考虑了儿童特性,注重培育孝情与指导孝行相结合,融入“互联网+”题材的优势,是能够传承和发扬孝文化记忆实践性与时代性的教科书。马来西亚小学华文教科书在增加孝文化仪式体验设计以及利用数字技术对孝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上亦具有一定的改进空间。  相似文献   

10.
孝与忠是陈白沙孝道文化的主要内容。“孝”是“孝悌出于天性”的内在情感的孝敬之心,“忠”是“士不居官终爱国”的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之心。孝与忠相辅相成,均建立于深厚的、普遍的“爱心”之上。陈白沙以孝与忠为核心内容、以爱为基础的孝道文化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朱子对孔子“孝”论有重大的继承与发展:给予“孝”明确的定义和解说,此其一;其二,赋予“孝”新的内容;其三,把“孝”纳入其理学体系;其四,重视常规教育和格物致知说与“孝”的关系。传统文化是活的流动的文化。现代社会对于朱子“孝”论应有所扬弃、有所继承。  相似文献   

12.
杨海凤 《现代语文》2006,(11):57-58
“孝”是中国传统中最重要的美德之一。《孝经·开宗明义》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①孝最原始的内容就是亲亲,即孝敬父母。到后来,孝在政治方面进行了演延,古人将君臣关系比作父子关系,“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②“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③孝渐渐有了另一个方面的内容,即对君主、国家的孝,也可以理解为忠。从古至今,孝文化对人们产生了至深的影响,对武侠小说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父母、师父被人所害,自己不能替他们报仇,在古代被视为不孝,往往就因为报仇而展开了一段快意恩仇的故事。本文所关注的…  相似文献   

13.
酒与尊老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精义之一。从社会伦理学的层面看,孝的本质含义是“尊老”。作为孝文化这种尊老的社会伦理学特征,也明显地反映在酒文化当中。  相似文献   

14.
中国孝文化的历史沿革及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孝文化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作为一种文化体系,必然会对它所依托的物质社会产生影响。封建社会脱胎的孝文化,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在它的不断发展中,曾起过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在当代社会,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首先要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找一个恰当的结合点,孝文化作为一种最基本的亲亲关系,应该可以在当代社会发挥它应有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之一,在这个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论语》的记载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从《论语》文本中对“孝”阐释和分析入手,认为孔子“孝”理论是儒家“孝”道理论的开端和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对后来《孝经》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孝的含义,一般认为是善事父母。《尚书·尧典》说:“克谐以孝”。《尔雅·释训》说:“善事父母为孝”。孝的产生基于两个条件:其一,以血缘而产生的“亲亲关系”以及对这种血缘亲族关系认识的提高;其二,私有制的产生、个体家庭经济的形成及其与此相联系的家庭中权利和义务的出现。  相似文献   

17.
由于宋代统治者标榜“以孝治国”,故使宋墓中包含着丰富而又庞杂的孝文化因素。考古发现揭示出,不同地区的宋墓中体现宋代孝文化的内容及形式互不相同并各有侧重。这种差异是由于不同地区所受宋王朝政治辖制强弱的不同及文化的沿续性所造成的。宋墓中所体现的宋代孝文化反映了宋代“以孝治国”、“教孝求忠”、“以孝愚民”的时代特点,孝文化中包含着强烈的政治特性。从历史的延续性看,宋代的孝文化直接影响了元代的社会文化,并预示着明清“愚忠”、“愚孝”时期的到来。  相似文献   

18.
孝具有文化、伦理、教育、政治等多重内涵,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结构。其基本意义在于孝顺父母尊敬亲长,这构成以孝为本的理法规范要求。对父母“孝”的情感的扩充和延展,形成儒家传统中的祭祀祖先的“家-国”集体无意识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孝文化是儒家仁爱伦理的底线;孝伦理是东方人伦所止的身份规范;孝心理是由家及国的人伦扩展;孝政治是君子齐家治国的基本前提。反思现代文化的西式建构模式,我们应对中国“孝文化”结构的发生、发展与中国先秦社会家庭组织的类型结构、地位形态加以认真审理,重建现代人类社会的精神支撑,才能对孝文化对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意义有正确的诠释。  相似文献   

19.
<正>2022年版课标对于“文化自信”的定义是:“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不难看出,基于文化自信视野下的教育,需要建立在学生理解文化、认同文化的基础上。孝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始终以孝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传统文化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构成部分。为此,在小学阶段的教育,应坚定文化自信的理念,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挖掘孝文化的深层内涵,突出孝文化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雷宇  郑剑 《知识文库》2023,(18):1-4
<正>《孝经》记载:“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孝文化,不仅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演进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重提孝文化,并探究其和当代大学生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在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在符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下,帮助当代大学生构建健全道德体系、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重要途径。提起“孝”,我们通常会想到这么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古人也曾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