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吴琦来  普宏 《新闻世界》2014,(11):213-215
本文以"为何传播"、"传播什么"和"如何传播"为分析框架,对四所高校的"科学传播概论"类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发现对"科学传播"持狭义认识的课程在"为何传播"和"传播什么"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讲述,对"如何传播"也比较重视。  相似文献   

2.
马祥 《报刊之友》2010,(12):165-166
健康传播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健康传播领域,我国健康传播尚处在起步阶段,如何运用健康传播来传播"真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借由"养生专家"张悟本造假事件,分析了时下健康传播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面临的困境,并试图引起更多研究者对健康传播的重视,以实现"健康传播"能够传播健康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3.
在对"谣言"进行分析时,不少学者都选择分析谣言的程式化进程,以及谣言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但缺少对谣言传播的动力分析。本文将从传播心理学出发,通过对"脱离传统秩序后个体的状态"、"群体对个体强大召唤力"、"群体召唤结构下个体思维方式的转变"三个维度的分析,试图分析"谣言传播的动力因素",以期提升在校大学生在认知与抵御"谣言"方面的媒介素养的实效性研究。  相似文献   

4.
题材是有效传播中的关键因素之一。作为特殊的对"外"传播形式,对台报道加强对题材的发掘和规划,有助于形成传播合力,促进"入脑入心"。本文从新时期台湾受众的心态变化入手,提出当前对台报道要立足"两岸",加强对"和"、"通"、"同"、"突"和"民"五个方面题材的发掘与规划,促进对台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5.
沈颖  朱世培 《新闻世界》2011,(8):246-247
笔者认为以前常用的"网络传播"概念已不能准确且恰当地描述当今媒体的许多新的现象、新的模式,因此在本文中借用了何威的"网众"与"网众传播"概念。笔者依据2010年新闻学的核心期刊中有关网众与网众传播理论的主要内容,认为网众传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众传播的媒介研究(主要是对微博的研究)、网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包括社会各个领域因网众传播而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赵牧南 《新闻世界》2012,(7):303-304
在跨文化的传播中,特别是在美国传媒的传播领域里,《金陵十三钗》的女性"他者"身份的性别表征受到无视,甚至遭受了被建构的"性"的"神话"。这样的"神话"由何而来?本文认为美国传媒对于传播的"空间"的强权,使得他们对侵入自己空间的弱势文化的可以进行篡改,从而导致了传播的偏向。  相似文献   

7.
任玮 《新闻世界》2010,(4):82-83
本文主要研究跨地域文化群体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媒介使用情况,以及不同媒介对信息传播产生的影响。调查发现,来自不同文化圈的受访者在获取和传播文化信息时,受到熟悉程度的影响,在传播"本文化"与"他文化"时会选用具有明显差异的传播媒介。而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带来的"拟态环境"效应,使分属于不同文化群体的个体在获取有效信息时受到象征性现实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如何在全媒体传播、全球化传播中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是当下媒体紧迫的现实需求。面对港澳地区纷繁复杂的舆论环境,作为国家对港澳广播的主流媒体,中央电台对港澳节目中心依托华夏之声、香港之声两套频率,不断探索中央媒体塑造国家形象的优势与规律,坚持"一点两翼"的国家形象塑造策略,即以"核心价值观传播"为中心点,注重"精品节目的精准传播"和"多种平台的有效推广",使国家形象传播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9.
张涛 《中国广播》2014,(1):44-47
"后回归时代",对港澳新闻传播媒体的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对此,内地媒体需要调整对港澳新闻传播策略。包括立足服务时代、服务经济发展的要求审视对港澳新闻传播,变内地视角为港澳视角,变"碎片化"传播理念为"战略传播"理念;加强与港澳同行以及在港澳的中央媒体的沟通与合作,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等。  相似文献   

10.
"微内容"传播作为Web2.0的典型应用,正在显示着它独特的传播价值和影响力。本文试从社会学角度对"微内容"的传播特点进行分析,还原出"微内容"传播的本质特征,并对其发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詹姆斯·W.凯瑞提出的两种传播观入手,以受众的视角分析对"传递观"的迷恋以及建立在权力模式中传受关系所导致的传播与社会模式中的某种紊乱,并强调传播的"仪式观"在建构民主理想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周洋 《新闻前哨》2010,(9):39-42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网络时代政府面临的新挑战。本文在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类型研究的基础上,从多学科的视角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进行了解析,并且有针对性地从"更新危机传播理念"、"完善危机管理组织"、"搭建网络对话平台"、"改进危机传播策略"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完善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危机传播管理。  相似文献   

13.
试析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中的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鑫 《新闻世界》2011,(8):310-311
在亨廷顿描述的"多文明世界"中,各文明之间存着深层次的文化的不认同。而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旨在通过沟通和交流,达到传播双方的彼此适应和相互了解,求同存异,不断寻求新的共同点的跨文化传播愈演愈烈。本文尝试把孔子学院放在"多文明世界"中,分析孔子学院对西方世界跨文化传播的障碍:自身不足、"文化中心主义"、"刻板印象"和"偏见"。  相似文献   

14.
唐嘉仪 《新闻世界》2011,(8):128-129
在网络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总有一些网民通过传播扩散,或是解释加工,或是协调干预,使自己的意见引起其他网民的注意、认可、支持和追随,以此对网络事件的传播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这样的网民被称为"意见领袖"。在目前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微博公益活动中,意见领袖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微博传播的特点对"微公益"的传播现象进行剖析,并将着重探讨意见领袖在整个传播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田丹丹 《青年记者》2010,(18):96-96
概述 在传播学中,"组织"与"传播"辅车相依,密不可分,传播造就组织,组织滋养传播。本文中"组织"是指高等学校中的大学生班级,"传播"是指大学生班级向内与向外、横向与纵向、正式与非正式等的传播。这样的大学生班级组织传播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6.
黄禹铭 《新闻世界》2012,(2):104-105
詹姆斯·凯瑞是美国文化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提出的传播的"仪式观"为传播学的研究开辟了全新的路径。本文在区分"传递观"与"仪式观"的基础上,探究"仪式观"视角下的新闻观,以及传播技术对人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一、新闻传播的"中国化"定位。这里的"中国化"指涉着当代新闻传播的空间定位,即这是在中国所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的"中国化",就是指其内蕴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18.
高佳 《东南传播》2010,(8):60-62
微博由于其技术上的突破,使得其"人人皆记者"的"自媒体"形势迅速发展。微博作为新生的媒介形式,其自身的特征以及其传播模式都有别于传统媒体。本文在对其传播模式以及特征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当前网络语境下微博的传播主体和传播特质等多个角度的分析,利用长尾理论对微博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和挖掘,并为当下传统媒体的发展以及新媒体的成长提供新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徐红  涂江浩 《新闻世界》2013,(12):68-69
传播视域下的"标签化"无形中产生传播的偏向,一定程度上失去事实的客观性。本文除了论述"标签化"是传播偏向产生的一个基本因素,还分别从顺标签化传播的奖与罚和逆标签化传播的是与非,四个方面分别阐释标签化传播的种种偏向。当然,标签是双面的,一方面向人们传播虚拟的"群体影像",扭曲人们对社会的认知;另一方面又是一个个体自嘲和情绪疏导的阀门,是对认识社会的简化。  相似文献   

20.
许光莹 《新闻世界》2010,(5):125-126
"三农"一直是近年来国家关注的重点,学界对"三农"传播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本文对学界进行的"三农"传播研究作了简要梳理,并分析研究中的亮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