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9 毫秒
1.
接待西方记者,痛痛快快说欢迎的单位怕不多。外事部门、被访机构、乃至新闻界同行似乎都有些发怵(敝人也不例外)。我猜想,其原因很简单:这帮“无冕王”都是些“刺儿头”,不大好“侍候”。不久前,我有幸去陪同英国《每日电讯报》记者格拉汉·哈钦斯,对此多少有所领教。看看人家这个  相似文献   

2.
记得在孩提时代,每年腊月二十三,家里总要祭灶。在灶台前供些糖果、糖茶之类,磕头之后,把灶王像一烧算是送他上西天。大人们说,灶王爷吃了甜食,就会到玉皇大帝那里报告家里做的好事,而不说坏话,保佑一家老小来年平安。长大之后,我才明白,天上本无玉皇,地上也没有灶王,所谓祭灶,不过是寻常百姓家为了求得平安的一种自欺欺人的迷信活动。那么灶王爷与记者有何相干?有的。君不见现在有些人把记者当作灶王爷,时不时地拿些“甜食”来“祭一祭”;有的记者也不知不觉地当起“灶王爷”来了。前些日子,一位记者朋友突然接到一笔汇款,他实在不明白这笔钱师出何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当记者,说好当真好当,说不好当也真不好当。原因就像台湾记者徐璐对广州《亚太经济时报》记者说的那样:许多大陆记者都不那么像新闻记者。确实,记者如我,就真不知道自己像不像一个“记者”。记者更像一个官。有一件轶闻:在较闭塞的山区县城,夹道欢迎记者来访,还挂了大标语。因为县领导人看新闻电影见到周总理接待外宾时身边站着个人,说是记者。我当书记都未见过总理,他记者整天跟着,该有多大! 有一种场景:到那即使很发达的上海工厂去采访,厂门口有时也要在黑板报上用粉笔大书“热烈欢  相似文献   

4.
90年代初踏上新闻岗位的人,需要经受许多诱惑,经历许多困惑。某日出差,与几位“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乘客在火车里闲侃。听说我是人民日报记者,一位“款爷”高诵一支《记者谣》:“一流记者倒股票,二流记者拉广告,三流记者拿红包,四流记者写本报。”诵毕,两眼盯着我问:“你是几流记者?”我淡淡地吐出几个字:“末流记者,把夜熬。”“熬夜”这个字眼,我并不喜欢;对于朋友,我常这样说:一年里的所有双数月份,我都属于月亮。那是些“暗无天日”的日子。  相似文献   

5.
记者与学者     
《中国记者》的编辑向我约“记者与读书”的稿子,思考良久,写下这样一个题目。 记者与学者,虽说隔行,却不隔山,两者的关系是可以互相兼容的。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身兼记者与学者之长,在两方面都作出突出成就的,远的如邵飘萍、戈公振、邹韬奋,近的如邓拓、萧乾、曹聚仁等等,都是典型的例证。倘若细分一下,似乎从学者而记者的较少,从记者而学者的则较多。这至少说明,记者这个行当,相比之下发展的空间更大,选择性和可塑性也更强。记者在从事新闻采写的同时,在某些方面成为学有专长的人,不仅是完全可能的,也是顺理成章的。 我当记者已近20年了,但是对学者却一直抱有高山仰止般的尊敬。从心底里钦佩耶些学识渊博、胸藏万壑的睿智之士。他们在我心目中,是高耸入云的山峰,是泽被八荒的巨川,  相似文献   

6.
我想当记者     
姜爱东 《军事记者》2012,(11):70-70
人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的人想当科学家.有的人想干企业家,我的理想是当新闻记者。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做记者的通讯员,不是好通讯员。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见官大三级,党委会都可列席参加。在一些人看来.记者的职业是最超脱的,闲云野鹤,东南西北,信笔所至,名利双收。也有人觉得,记者的胸膛包着一颗正义的心,当弱者受了委屈时,不找法院找记者;也有人把记者当成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刀笔吏”。有人问我怎么想,我答不出,因为我“不识庐山真面目”。但我就是想当记者。今年初,外地一位素昧平生的青年给我来信说他写了上百篇稿子没有发表.问他能不能当记者.还说要不要给编辑部送礼。  相似文献   

7.
转眼间来到复旦攻读新闻理论博士已有一年半。离开北京前,曾有不少朋友问:“记者干得好好的,何苦再折腾”一些师长也相劝:“新闻理论很不好搞,此行要三思。”后来我的确花了些时间“三思”。是啊,记者是个弹性很大的职业,几年记者干下来都有点“油”了,从此在北京安安稳稳过日子未尝不可,这个职业还能提供很多机会,同行中因此下海发财者亦不乏其人,我何苦再上这冷清寂寞之山?不过我总觉得,经过几年  相似文献   

8.
说起我与记者打交道的故事, 那真是很多很多的,十七年来,从中央新闻单位到地方新闻单位,从电视台、电台到报社,我结交了很多记者朋友。应该这么说,我一直是他们追踪报道的对象,有时甚至被“追”得很辛苦,但是从他们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记者精神”,使我常常思考:作为一名党和国家给予荣誉的劳模,该更多地回报什么给社会。 十几年了,记者们见到我都习惯叫我“徐虎师傅”,感觉很亲切。记得当初接受记者采访时,我很紧张,是单位里的领导、师傅给我很大的鼓励和帮助。时间长了,我和一些经常来采访的记者交上了朋友,自然也就不…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当记者,说好当真好当,说不好当也真不好当。原因就像台湾记者徐璐对广州《亚太经济时报》记者说的那样:许多大陆记者都不那么像新闻记者。确实,记者如我,就真不知道自己像不像一个“记者”。记者更像一个官。有一件轶闻:在较闭塞的山区县城,夹道欢迎记者来访,还挂了大标语。因为县领导人看新闻电影见  相似文献   

10.
刘颖 《新闻三昧》2006,(5):46-47
之所以加个“小”字,并不是因为自己年龄上的“感觉良好”,11年的记者生涯,再怎样也是“师姐”级了,“小”是因为身处基层单位,写的都是些蝇头小稿,办的是一份企业内部小报。还好,蒙西南电力报之惠,怀揣着一本盖有国家新闻出版署钢印的“记者证”已有7年时光。7年来,只要心里想到那本由红变绿的“全国通用粮票”,心里顿时会有种找到娘家的感觉。不过,暗地里与那些国家大报的记者相比,人家是大记者,我等仅为一名小记者而已。小归小,却肝胆俱全。回想N年的记者职业生涯,酸甜苦辣可是一味都不少。酸11年前,怀揣着文学青年的梦想,我走上了《绵…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社会都在倡导依法办事,新闻媒体也充分发挥其特有优势,宣传法制,鞭挞违法行为。人们为像“焦点访谈”这样的栏目勇敢揭露违法现象感到振奋,为一些记者冒着生命危险深入采访感到钦佩;但是也因为一些记者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在采写的稿件中时常出现法律用语不准确,对法律程序的阐述不正确的现象,又让人觉得遗憾。因此我认为,记者也有必要学些法律知识。  原因之一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提出,是我们党治国方略的根本转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逐步健全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围绕“思索”这两个字,也许能做一打文章。我这里要谈的记者的“思索”,专指一种作风。思者,思考也,索者,探索、研究也。记者要想经常不断地写出广大读者都喜欢看的作品,就必须养成这种不断思考、探索和研究问题的孜孜以求的作风。人们批评记者的“懒”,总要说“腿不勤快”、“怕跑”云云。这样鞭策记者,以养成勤勉作风,当然是完全必要的。但我还以为,记者最忌的“懒”恐怕莫过于怠于“思索”了。比如,同样的题材,有的记者写出的报道就事论事,淡而无味,有的记者却能见微知著,从中提出具备“宏观”意义的问题;跑同样的行当,有的记者虽然报道也写得不少,但却很少引起波澜,而有的记者却能“连珠炮”似地提出打得  相似文献   

13.
我这个人当记者,喜欢一个人背上包到处乱跑,经常一个人混在大众之中。这样,人家就不知道你是一个记者,或不相信你是一个记者。中国到处都讲等级,一个人到处跑,人家也就不知道你是一个什么等级的记者。或因为看见你是一个人,就认定你是一个等级很低的“小”记者。这就让我接触了许多社会上的有趣的事,这些事也反映了生活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4.
说实话,我也不知该怎么形容这两年来的记者生活。虽然没有面临下岗,也没有吃不上饭,但在媒体工作的人都知道,身在其中的我们常常身不由己。有时,我倒挺羡慕那些小媒体里做事的同行,每天对付几篇稿子,编辑不会拿记者稿子“开涮”,即便动“刀子”也会手下留情,毕竟稿源不多,报纸总得靠稿子撑起来,总不能第二天开“天窗”吧。我想说的是,在南都这样的口碑不错的媒体里做记者,虽然收入可能高点,但对年轻记者来说,成长过程绝对不会一帆风顺,注定要磕磕绊绊。许多人心中都有个“结”:青年记者,路在何方?  相似文献   

15.
说起记者的职业操守,在十几年的新闻实践中,我一直在琢磨:记者的品格像什么?换言之,从事这个职业的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格呢?有人说,记者像蜜蜂,像猎手;有人说,记者像矿工,像厨师;也有人说,记者像社会活动家,甚至给记者戴上一顶“无冕之王”的桂冠。当然,也有人说记者像“嘉宾”,整天赶场子、端杯子、拎袋子、抄稿子,忙于应酬;记者像“秘书”,满足于听汇报、抄材料,做官样文章;记者像“小贩”,凭道听途说,靠捕风捉影,不做实地调查,甘愿充当“二传手”。笔者以为,上述比喻无论是褒还是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记者…  相似文献   

16.
刘声东 《军事记者》2009,(11):42-43
人的感觉有时候是捉摸不定的。值班看稿签稿时,不时地听编辑部的领导和同行评价记者得失,有表扬也有批评,有赞叹也有遗憾,便让我心里“蹦出”了“记者功利与记者功力”这个题目,且产生了不少感想。虽然这些感想和感觉不那么成熟.我还是愿意随手记录下来,把这枚“青橄榄”奉献诸君咀嚼。  相似文献   

17.
记者与新闻的“缘份”葛新德中国人喜欢用“缘份”二字,“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在我看来,记者找新闻也有个“缘份”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记者找新闻,新闻也在“找”记者。这一对矛盾,记者是矛盾的主导方面。新闻是客观存在的,记者们都在寻觅它、追求...  相似文献   

18.
地方报台的小记者(包括通讯员)碰在一起,谈到新闻,常常羡慕中央报台记者的天地广阔,行动自由,信息灵通,见识广,写出的报道影响大,有分量;而自己蜗居一隅,天地狭小,遇上的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纵然使尽浑身解数,“命中注定”也难抓到什么“大鱼”,很难有什么大的作为。毋庸讳言,中央记者采写报道确实比地方记者有许多有利条件和客观优势。但是,俗话说得好: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地方记者也并不是什么都不如中央记者,也有不少中央记者缺乏的有利条件和客观优势。如能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自身的这些优势,注意克服劣势,地方记者完全可以大有作为。那么地方记者与中央记者相比有哪些优势呢? 地理优势。大千世界每天发生着无数的新闻,重要的、有影响的并不一定都是发生在最上层或大都市,基层的工矿企业、乡村农家、街道里弄等都有可能发生。因此,地方记者在报道本地(本单位)发生的新闻时,就具有地理上的优势,离得最  相似文献   

19.
不久前,我在光明日报头版上接连发表了几篇短评,如《名片上的变化》、《手机、传呼机:不要扰乱会场》、《莫往会议里“注水”》,受到报社领导和一些读者的好评。其实,我已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近百篇这类文章了。有人戏称我为“全能记者”。我说,“全能记者”我还不敢当,但我一直把当一名“全能记者”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我想,体育比赛中有“个人全能”,当记者也要争取当个“全能记者”。从跨入记者行列那天起,我就朝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当记者,固然要以采写消息和通讯为主,但仅仅会写消息和通讯还不能算一个优秀的记者。新闻…  相似文献   

20.
当记者决非都患病。我这个记者却是多病,而且这些病同记者工作不无关系。我胖了也病了久违的朋友见到我,都说“发胖了”。我自己也有这感觉。同二十年前相比,相当于平均每年增重半公斤。胸部不挺,肚子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