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荆楚文化与"文明湖北"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荆楚文化是"文明湖北"建设的精神之源,"文明湖北"建设是荆楚文化的时代之用。荆楚文化的内在价值就是湖北人文精神。从荆楚文化视角来透视湖北人文精神建设,有三个亮点需要特别关注,即:荆楚人文精神之魂——"敢为天下先",荆楚人文精神的形象标志——"凤",荆楚人文精神的主题品牌——"灵秀湖北"。重视这三个亮点,有利于更好地弘扬荆楚文化,助推"文明湖北"建设。  相似文献   

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主轴和支点。文化精品作为传递社会主流价值的生动载体,担负着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地域文明等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决定了打造文化精品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之一。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荆楚文明以其丰富的文化形态、深厚的文化底蕴及独特的精神特质,为湖北省打造文化精品、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提供了重要依托和源泉。打造系列文化精品应在文学、影视、舞台艺术、音乐作品中融入荆楚经典文化元素,诠释荆楚人文精神,彰显荆楚艺术表达方式,充分发挥荆楚文学和社科的人才优势,整合资源,拓展领域,助推多元形式的文化精品大繁荣,以进一步弘扬荆楚文明和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正>2013年2月21日,由湖北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省荆楚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的"荆楚文化与文明湖北"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湖北省政协主席杨松,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尹汉宁,九届省政协主席、省荆楚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王生铁出席大会开幕式并发表讲话。杨松指出,荆楚文化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湖北文明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民族之魂,文化的繁荣发展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富强的基石。纵观世界古今,建设文明社会离不开先进文化的引导,回顾中华历史,荆楚文化在湖北文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推动作用,展望未来,荆楚文化将为湖北经济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为政治建设提供丰富的历史经验,为文化建设提供深厚的传统力量,为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指导,必将在"文明湖北"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8(3):134-135
3月26日,湖北省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暨“荆楚文学与荆楚文化”研讨会在荆州召开。会议由长江大学文学院承办,参加会议的有包括武大、华师、省社科院、湖大、中南民大在内的18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出版社的近60名代表。会议由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学会会长王兆鹏教授主持。会上,长江大学副校长李家宝教授、文学院院长孟修祥教授分别介绍了长大及文学院的基本情况,与会代表就荆楚文学与荆楚文化、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科研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生活在湘西地区的苗族人民由于地望的特征,荆楚文化的遗风以及东方审美意识的共同熏陶与影响才创造出了具有神秘、古朴而多样的银饰形式,所以它的形成与发展并不是一蹴而蹴的,而是中华大地上一支独特的艺术奇葩,是华夏文明与荆楚文化的结晶,同时也是苗族人们生存环境与世态民情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7.
地域文化是我国整体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当代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荆楚文化作为南方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两千多年来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哲学、艺术等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然而,如何清理和实现荆楚文化的当代价值,在学术界却一直未得到充分的讨论。为此,湖北省文艺家联合会与长江大学于2008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联合主办“荆楚文化研究高峰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荆楚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主题下,深入研讨楚国制度、荆楚艺术、荆楚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荆楚文化的发掘与整理以及荆楚文化的精神特质等问题,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8.
"文明湖北"是湖北当下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其目的是要把荆楚儿女造就成有修养的文明人。由于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态度,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根本性试金石,中国社会已步入老龄化阶段,老年人群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所以"敬老风尚"可作为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敬老风尚"历来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涵。在"文明湖北"建设进程中,应大力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的孝文化传统,从思想、制度、法律、政策、机制、舆论、教育等多方面大力营建"敬老风尚",让和谐的文明之花在荆楚大地蓬勃开放。  相似文献   

9.
将三峡文化放到整个长江文化谱系之中来进行考察,不仅可以贯通巴蜀文化与荆楚文化的历史联系,而且还可以促进长江文化在现代发展中不断发挥文化中心的作用;认识从古至今的移民潮对于三峡文化发展的巨大作用,就有可能提高三峡地区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在发展三峡文化的同时,也有助于进行全国性的文化交流;承认三峡文化的区域变更这一事实,就必须进行重新的命名,三峡库区文化正是三峡文化发展的现代形态。  相似文献   

10.
以湖北地区高校校训为代表的荆楚大学精神是新时期荆楚文化的新元素。它不仅为一代又一代荆楚学人树立了终身不渝的奋斗目标,而且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新的载体。荆楚大学精神与核心价值观契合共振,对核心价值观有极强的涵养力,能推动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和外化。在新形势下弘扬荆楚文化中的荆楚大学精神,对于传承荆楚文化,培养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全面发展的荆楚人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席卷全球的都市化进程,使得长三角城市群文化的现代性转换成为都市文化发展建设中的重要课题。就现实层面而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三角已经迈进了一体化的实践过程,这意味着长三角城市之间的不同区域文化,在首位城市上海的主导下,完全具备了融合统一的现实性基础。就历史文化渊源而言,长三角地区城市文化具有一体化共建的血脉纽带联系。长三角城市群文化研究的现代意义在于,为构建当代长三角城市群的灵魂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为长三角都市群审美生态系统的构建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框架,同时,对于艺术化的方式预防和拯救现代都市文明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汉水流域位于我国中部腹地,自古以来即是南北文化交融的重要地区。黄河文明、长江文明相互汇合,形成了汉水文化自身的特色,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春秋时期汉水流域的古方国之间的关系,以及楚文化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和传播,呈现出该地区的历史流变脉络,说明汉水流域古方国的类型与楚文化构成有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民间祭祀作为一个地区人们精神世界的中心,它完整地再现了这一地区人们的生活、历史及其思维方式。重庆民间祭祀与中国南方文化、长江文明、移民及亚洲文化有着重要的联系,稻作文化、巫文化作为重庆民间祭祀的重要内核,暗示着之于未来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明起源中的唐尧文化--以陶寺遗址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近年来一直是我国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而陶寺遗址古城址的发现把人们的眼光又引向了山西的西南部。位于临汾盆地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主人的归属的确定,在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中无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者根据二十多年来陶寺考古所取得的成果,结合古文献,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得出了陶寺文化与唐尧文化两者之间具有多重吻合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周秦文化互补",是指关中特别是指其西府宝鸡市传统文化的主要模式,系"周文化"与"秦文化"的对立统一,今日应以前者为主导。关中"西府"宝鸡市的凤翔"秦文化具有改革开放、自强不息、广纳贤才等品格在文化领域,对秦文化的"焚书坑儒"和霸道,应予反思和批判。周公创设的"仁政",开创并奠定了中国数千年来以仁爱、和谐、礼乐、"无逸"和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等为价值观念选择的政治-文化模式,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在本土数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体。西安大都市圈即关中文化建设战略,要使"以人为本"价值观建设与关中地域的传统文化资源相结合,包括应抓住继承发挥源自本地的周公仁政价值观念遗产,并促其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人为本"转化,关天区这里也有一个"两河流域",指的是泾河和渭河,它们都与关天和西府关系密切。关天地域文化具有"泾仁渭霸"结构.  相似文献   

16.
江海风情:南通文化特色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黄海以及在它们交互作用下所形成的江海平原、内河网络,构成了南通人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南通自古以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活动及其产品都深深烙上了江与海的印记,其文化形态、文化题材及文化意蕴都显现出浓郁的江海风情。  相似文献   

17.
中华大地的“网格”地貌和递变性气候为中华文化的多元发生提供了自然地理前提;从考古成果看,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分布在黄河、长江、珠江、辽河、黑龙江等流域,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被学界梳理为六大区域系统等;从神话传说看,戎狄羌夷苗蛮遍布中华东西南北各地,学界由此提出“夷夏东西说”、“三大集团说”等。整合考古发现与神话传说,获得的思考是:中华文化在史前满天星斗、多元发生,其中长江、黄河流域是文化发生最多的地区,而关中平原、燕山南北和环太湖区域是三个最重要的文化发祥地。  相似文献   

18.
吴楚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区域文化,在长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2005年10月于鄂州大学召开的首届吴楚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学术界首次提出吴楚文化这一新的课题。与会专家学者对吴楚文化的学术建构、文化内涵及其研究的意义等几个基本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该文对此作了学术性的综述。  相似文献   

19.
社会史视野下的评弹文化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弹是一种流行于江浙一带由评话和弹词结合而成的曲艺。从社会史的视野看,评弹生长于苏州,与传统时代的江南社会生活密切关联。晚清以后上海开埠,评弹逐渐进入上海,伴随着上海城市的转型,评弹也开始了其近代转型,由古代评弹向近代都市评弹转变。从苏州到上海,评弹的演出空间在江南的内部发生了迁移,这种迁移是有深刻意义的,它是近世江南社会变迁在文化上的反映和结果,成为传统文化向近代都市文化转换的见证。  相似文献   

20.
论江南散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南散文依傍江南文化并以它为生命;对主流文化风貌从彰显到斜姿书写;崇尚冲淡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