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我国入选2014—2019年高被引科学家名单科技人才为研究对象,通过个人履历信息、科学文献表征信息、公开网络信息等多源信息挖掘构建高被引科学家人才群体特征信息数据库,从学科分类、年龄、学历分布、人才荣誉、教育经历等方面对高被引科学家群体特征进行分析,并与美国等世界主要科技强国进行比较,其分析结果对于了解科学家成长规律、完善人才制度、合理配置科研资源、吸引全球科技精英人才以及集聚全球创新要素等提供决策支持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向名校集聚一直被认为是全球科技精英人才机构迁移的主要特征。通过对2430名高被引科学家的简历进行分析,以及对其中308名高被引科学家迁移原因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科技精英人才向名校集聚实质上是指向ARWU排名1~100名的大学集聚。且在其职业发展过程中,科技精英人才总会向一流大学迁移与集聚,即使这一过程有反复,但最终还是会在一流大学形成集聚,世界一流大学是集聚科技精英人才的主要平台。而要想吸引人才,就需要进一步加快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增加中国以及中国大学的吸引力,使之成为顶尖人才的向往之地。  相似文献   

3.
基于文献信息计量所获得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和高强度专利发明人信息,运用复杂网络大数据分析方法,构建全球科技领军人才流动网络模型,测度并分析全球主要国家(地区)及全球整体的科技领军人才流动特性。通过该模型的分析,可以发现美国等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吸引了大量科技领军人才的流入,而发展中国家科技领军人才的流失较为严重,并且发达国家之间的领军人才流动非常频繁。从全球整体上看,人才流动网络并存在"中心节点",即整个人才流动网络抗干扰性较强。  相似文献   

4.
以科睿唯安公司2014—2020年发布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为基础,分析、比较不同国家入选者的结构特征和趋势变化,对其中入选者工作地在中国境内的"高被引科学家"基本情况和成长规律进行分析。总结中国内地"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学科分布及成长规律特点包括中国"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数量和占比具有显著增长性;三分之一学科领域具有全球引领性;地域分布具有高度集中性;海外经历具有阶段普遍性;职称破格具有一致认可性。据此提出中国实现战略科技领域精准引才用才育才的政策建议,包括制定精准引才专项计划,绘制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地图;制定精准用才专项方案,提升高层次人才使用效能;避免ESI学科领域"木桶效应"现象,实现战略科技人才前瞻培养等。  相似文献   

5.
以科睿唯安公司2014-2020年发布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为基础,分析、比较其人员的结构特征和趋势变化,对其中入选的工作地在中国内地的“高被引科学家”基本情况和成长规律进行分析。本文总结中国内地“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学科分布及成长规律特点包括中国“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数量和占比具有显著增长性;1/3学科领域具有全球引领性;地域分布具有高度集中性;海外经历具有阶段普遍性;职称破格具有一致认可性。提出中国实现战略科技领域精准引才用才育才的政策建议,包括制定精准引才专项计划,绘制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地图;制定精准用才专项方案,提升高层次人才使用效能;避免ESI学科领域“木桶效应”现象,实现战略科技人才前瞻培养等。  相似文献   

6.
以2014—2019年我国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具有跨省流动的科学家为高层次科技人才研究对象,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其跨省流动网络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被引科学家省际迁移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川等省区;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和四川等省级行政区具有较强的人才吸引力;通过入度盈余值来看,广东、江苏、四川、上海和山东等省份人才为净流入状态,吉林、安徽、辽宁、湖南等地为人才净流出状态;根据核心-边缘结构分析,北京、上海和江苏处于网络核心位置.  相似文献   

7.
刘俊婉  金碧辉 《科研管理》2009,30(3):96-103
摘要:采用科学计量学的方法分别对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和物理学两个领域高被引科学家发表论文的生理年龄进行了分析,考虑科学家发表论文的合作者因素,分别采用平均计数法和调节计数法计算其发表的论文数量,揭示出两个领域高被引科学家发表论文的年龄分布是三次多项式模型,高峰期集中在40-55岁(即中年时期);本文还进一步对老年高被引科学家群体以及科学家个体发表论文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高被引科学家人才流动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俊婉 《科学学研究》2011,29(2):192-197
 对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物理学、化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五个领域高被引科学家的人才流动现象进行了定量研究和分析。分别从机构层面和国家层面对不同领域高被引科学家的职业流动频次和流动频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出,大部分高被引科学家的机构流动频次在2-5之间,半数以上的高被引科学家有过国外工作经历。每经过6-7年高被引科学家更换一个工作单位;此外还进一步对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的国际人才流动去向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对21个领域高被引科学家的论文产出力进行了定量研究和分析。分别对高被引科学家论文数量的排序-频度分布和规模-频度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揭示了高被引科学家排序位次与论文数之间的负指数函数关系,三分之二高被引科学家的论文数量在100-400篇之间。对高被引科学家年均论文产出力的研究发现,高被引科学家的年均SCI论文数量约为7篇,不同国家和不同学科高被引科学家的年均论文产出力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化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科学计量学、因子地图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高被引科学家论文合作关系进行研究,探寻高被引科学家科研合作规律,研究发现化学领域科学家论文核心作者网络中存在多种形式的合作团体。高被引科学家参与的机构、国家间科学论文合作逐年增加,尤其是国家合作已成为现今科学论文合作的主流趋势。科学家论文学科合作网络以生物化学与材料学为基础,随着科学的发展,高被引科学家的学科合作网络也随之变化。具体体现在原有学科的分化、新兴学科的崛起、学科交叉的增加以及其他领域学科的介入,这些规律将为我国化学科技战略管理决策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科学家们对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这一群体逐渐在社交媒体网络中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本文从科学家层面出发,对高被引科学家在社交媒体网络中的影响力开展研究。基于科睿唯安2019年发布的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对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的美国高被引科学家在推特中粉丝量进行统计分析,分别比较了他们在发文量、高被引论文量和被引频次三种指标下粉丝量的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高被引论文量较高的科学家更有可能在社交媒体网络中拥有较高的影响力;学术成就可能是影响科学家在社交媒体网络中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但科学家在社交媒体网络中的影响力仍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科学精英跨国流动已成为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聚焦科学研究领域,从SCI论文产出的角度出发,以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科学家为研究对象,基于高被引科学家数据库、Web of Science科学引文数据库和Scopus数据库,统计分析这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的地理分布和跨国流动情况成为研究的热点。研究发现,这些科学精英大量集中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在全球科学精英正以不同形式向美国集聚或流动的同时,有相当数量的高被引科学家开始流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但基本上是短期流入。最后基于有效地发挥政府和市场2种引进和配置全球科技人才资源的机制,提出从加强海外精英的供需对接、完善集聚海外精英的机制建设以及营造海外精英创新的环境氛围等方面入手,促使全球科学精英向我国集聚和流动。  相似文献   

13.
以“ISI Highly Cited.com”数据库中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领域中部分科学家为样本,从纵向和横断的角度对该领域高被引科学家h指数进行统计,对h指数的历时性和共时性进行探讨和分析。结果表明:高被引科学家在研究生涯内h指数有线性成长规律;当高被引科学家不再发表论文后,h指数仍在5-8年期呈现对数型成长;以10年期划分的中年组、中老年组和老年组高被引科学家的h指数平均值以等差10依次递增。  相似文献   

14.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优秀华人科学家国际影响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根据ESI数据库最近10年学术论文高被引作者排名信息,以汉语拼音和韦氏拼音为标准,结合相关学术论文数据库和常用搜索引擎网站,在22个学科领域各找出前20位华人科学家.对他们的学术影响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华人科学家在数学、化学、材料学、工程学、物理和地球科学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实力,在社会科学、精神病学/心理学等领域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5.
当代国际科学学主流学术群体及其代表人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信息可视化技术等新兴科学计量学方法,对1995年至2004年国际科学学领域论文高被引频次前50名作者进行分析,绘制出科学学主流学术群体及其代表人物的知识图谱。该图谱形象地显示出这些高影响力作者在当代国际科学学主流领域,形成了科技管理与政策、情报学与信息检索、科学知识图谱与信息可视化、网络计量学、科学社会学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计量学理论与科研评价等前沿分支学科的6个学术群体。成为这些前沿学科与主流群体的代表人物。他们为开创或发展当代科学学主流分支学科做出了突出贡献,产生了巨大影响,值得我国科学学界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6.
<正>"Highly-Cited Researchers 2014"是汤森路透公司第二次公布的高被引科学家名单,采用了最新的数据和先进的算法,通过对最近11年(2002-2012)被ISI Web of Science(SCI)收录的全部自然和社会科学领域论文进行排名,基于I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中的"Highly-Cited Papers"选出相关领域中前1%的高被引论文,具有较强的权威性。"高被引科学家"是由美国汤森路透公司开创的全球性科学家荣誉名单,它以论文被引次数为指标,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21个学科领域中,选出全球论文被引  相似文献   

17.
重点研究了2015全球创新创业研究前沿收录的38篇高被引论文信息,对论文的产出国家(地区)及机构、合作情况、发表时间、关键词频次、源刊和被引频次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美国、英国和西班牙是创新创业理论研究最活跃的国家;大学是进行创新创业研究的主力军,各研究机构的合作有利于发表高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人才管理"、"企业"、"绩效"等是全球创新创业理论研究的热点,并对引导我国未来的创新创业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金秋科苑》2014,(6):22-22
2014年6月,知名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发布了21个主要学科领域“全球最有影响力科学家”榜单,约3200名在2002-2012年间发表高被引论文最多的科学家上榜。  相似文献   

19.
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是我国高校实现创新发展,建设世界一流高校的核心要素,是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性、实现发展目标的第一资源.基于高被引科学家的研究视角分析我国高校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的基本情况,认为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投入水平、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对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的需求具有显著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对未来10年我国高校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0.
高被引学者论文代表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可用来衡量全球重要的科技发展变化,反映一个国家、机构或学者的科研水平和创新影响力。近年来,国内外许多机构或学者均对高被引学者及其发表的论文予以重点关注,而分析高被引学者论文的跨学科特征将有助于引领其他学者形成新思路和新见解。基于此,本文以2014年经济与商业领域高被引学者为考察对象,以其论文所属Web of Science Category为学科衡量依据,通过高被引学者所发表论文的学科集成化指数、学科专业化指数和学科扩散化指数,系统评估了高被引学者论文的学科分布及其集成和扩散特征。研究有助于把握高被引学者论文的跨学科程度,以期为其他学者开展高水平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