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造力系统观及其对创造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创造力研究经历了一个从单维到多维、不断系统化的演进过程。近来,人们倾向于从系统观的角度研究创造力。创造力系统观认为,创造力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包括个体的知识背景、认知风格、人格特质、动机,以及个体所处的生活背景、文化背景乃至整个社会大背景。在创造力系统观的视野里,创造教育是一种“系统化”的教育。实施创造教育,除了重视个体因素,还要重视文化和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2.
现有学习系统呈现的是一种离散和孤立的教学思维,缺乏学习者与内容的深度互动,缺乏信息聚合机制,缺乏群体思维操作,缺乏分工合作与整合工具,信息、知识、行动、情感、价值缺乏有机联系。新型学习系统构建强调从数据到智慧——知识创新的多维构面剖析,从习得到建构——学习过程的多重隐喻整合,从个体到群体——教学主体的双向互动回归,从认知到发展——学习系统的整观取向诉求。协同学习系统构建有三个基本取向:整观思维、协同机制、场域联动。协同学习系统以协同观与知识管理为基础,观照知识社会中个体与集体的知识建构和协调发展,为知识时代的教育教学系统变革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黄忠敬 《早期教育》2004,(7):U004-U004
建立在后现代知识观基础上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再是确定性的产品,而是一个不断展开的课程。课程与其说是“跑道”,不如说是“在跑道上跑”的过程,也就是个人根据自己经验的结构在社会中对知识进行不断重组与建构,它强调的是跑的过程以及个体在课程实践中的体验,强调奔跑者通过理解和对话寻找意义和发现意义的活动。这样,课程被看作为一个动态的创造性过程,此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动态的而又开放的、灵活的、情境性的、时间性的并与现实相联的。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预先设定的目标或计划,不仅是由一系列材料所组成的静态文本,不仅是文…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社会效度的方法对244名幼儿教师创造性儿童特征的内隐观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幼儿教师创造性儿童特征的内隐观主要包括11个因素,涉及儿童的社会适应性;认知;人格;外在行为表现;对外界环境的态度等方面。幼儿教师比较重视创造性儿童对环境的探索和好奇。幼儿教师创造性儿童特征的内隐观中没有出现明显的集体主义倾向,但与智力等认知特征联系紧密,在创造性与破坏性的关系上表现出一种模糊甚至矛盾的态度。机体变量对幼儿教师的内隐观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社会建构主义教学观及其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个体获得知识不仅是个人建构的过程,也是内在的社会化过程,文化活动和语言活动等社会因素影响个体的学习。社会建构主义教学观有两种代表观点:皮亚杰的社会认知冲突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社会建构主义从课堂教学、同伴间相互作用以及言语角度分析知识建构过程;在当代课程改革的实际应用方面,包括合作学习与交互式教学、情境性教学、跨学科学习、教育评估和教育改革。这种教学观在理论、实践和方法论上影响了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如果以新课程观来认识课程实施,我们就会发现,它强调各个学科的相互整合,强调从单一的知识传递转变为重视问题解决,强调学校教学与社会的关联性,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强调对学生进行生存发展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目标的多维整合,综合性学习可以比较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国外的一些学者从人的和谐发展观出发,强调综合性学习是基于回归人的本性的一种教育,他们认为人类个体能力本身是和谐统一发展的,教育的根本目的也在于促进个体身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社会认知是当今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个新视角。这一视角结合了以合作和自我为基础的两种认知观,强调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的融合,并将交际中的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总结为四组关系:前经验与现实情境经验、自我中心与合作、注意与意图、凸显义与关联。本文从社会认知视角中对意图和注意分析出发,试论意图和注意在大学英语课堂会话活动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教师教育研究》2017,(6):123-128
沿承韧性研究的脉络,教师韧性研究经历了由特质观到过程观的转换。特质观强调个人品质而忽视环境对教师克服困境、保持专业发展热情的影响;过程观提出从动态发展的角度界定教师韧性,但对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作出了过于简单化的设想。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关注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强调社会生态对于理解和分析人类行为的重要性,为研究教师韧性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这不仅有助于拓宽教师韧性理论研究视野、揭示教师韧性的发展机制,而且为未来塑造使教师积极应对挑战、实现专业发展的家庭、学校、社会支持网络提供了方向和策略。  相似文献   

9.
积极青少年发展观(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PYD)源于对"缺陷模型"的批评,强调关注个体的优势及发展的潜能,促进青少年充分、成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减少问题行为,是个体毕生发展领域理论与实证研究范式的重大转变。它从更全面、平衡的角度看待青少年的发展,强调其自身的主体性、优势及情境中的资源,重视"个体情境"的互动,拓展了个体毕生发展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未来研究应立足我国文化,整合多种研究方法,建构积极青少年发展的指标体系,开发本土化的测量工具,开展"生理—心理—社会"综合视角下的系统研究及跨文化研究,并积极探索教育实践中的科学干预与评估,促使青少年发展研究更趋全面和整合,以便更加精确、深入地描绘个体毕生发展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10.
创造性的培养与发展除了与个体先天具有的禀赋有关,更需要一种问题情境以及鼓励创造活动的氛围。文化资本是影响创造者和创造环境的重要因素,对个体创造性的培养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