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齐桓晋文之事章》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曾受学于子思(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命,是孔予以后的儒家大师。他处于诸侯竟相攻伐的战国时期,士大夫以权谋为尚,他却主张行“王政”并以此游说诸侯。《齐桓晋文之事章》  相似文献   

2.
孟子是战国时期有名的雄辩家,文章笔锋犀利,善于诱敌深入,让对手在二元之中做选择,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这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可窥一斑。  相似文献   

3.
本文据《左传》《国语》《孟子》《史记》等古籍,朱熹《四书集注》、焦循《孟子正义》注疏以及今人杨伯峻《孟子译注》、董洪利《孟子研究》等著作,为第五册“孟子专辑”五章内容提供相关简明背景材料,期于教学有助。桓文霸业《齐桓晋文之事》关涉到齐桓公、晋文公,这是春秋时代两个最著名的霸主。齐桓公姜姓,名小白,公元前685—643年  相似文献   

4.
李冬平 《现代语文》2006,(12):25-26
《孟子见梁襄王》一文篇幅虽短小,仅155个汉字,却耐人寻味,让人百读不厌,显示了高超的语言艺术。1.简洁凝练,意蕴丰厚。本文的短小精悍,得力于深厚的炼字功力,如“今夫天下之人牧”一句中“牧”字精妙,“牧者,养也,反以之杀人乎?”(明.李贽《四书译》),就作了很好的评价。细细玩味这个字,其妙处有四:①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天下的老百姓如同牲畜一样被统治阶级“放牧”着,社会地位低下。②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普天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强权政治。这与孟子的主张“与民同乐”(《孟子.庄暴见孟子》)、“保民而王”(《孟子.齐桓晋文…  相似文献   

5.
《齐桓晋文之事》典型地体现了孟子的论辩技巧。一攻心诱人。本文的论辩是  相似文献   

6.
一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开头一处,用的是歪曲事实,制造论据的诡辩方法。当时,孟子去见齐宣王。齐宣王开口就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为求在列国竞争中脱颖而出,齐宣王向往霸道,想向齐桓公、晋文公学习,希望能用法家学说来富国强兵,这也是情理中的事。但这一问对孟  相似文献   

7.
一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开头一处,用的是歪曲事实,制造论据的诡辩方法。当时,孟子去见齐宣王。齐宣王开口就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为求在列国竞争中脱颖而出,齐宣王向往霸道,想向齐桓公、晋文公学习,希望能用法家学说来富国强兵,这也是情理中的事。但这一问对孟  相似文献   

8.
莫雪花 《学语文》2005,(5):12-12
《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艺术特点在于孟子巧妙设局。掌握齐宣王的心理活动,并逐步启发、引导对方的认识,使齐宣王不知不觉地钻进孟子精心为他设下的“瓮”。最终使他接受了孟子保民行仁政的主张。孟子是怎样抓住齐宣王的心理.与他展开一场心理较量?下面就此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政论的代表作。它不但集中的反映了孟子一贯主张行仁政、保黎民的民本思想,而且文气磅礴,词锋犀利,说理透辟,引人入胜,极富鼓动性和说服力,充分显示了《孟子》政论的论辩艺术。  相似文献   

10.
读《孟子》总使人有气势磅礴之感.咄咄逼人之势。孟子沦辩的进攻性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可见一斑。在该文孟子举出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后,回答齐宣王的问话,说“是心足以王矣”,有了这种仁爱之心就可以行王道了。至此孟子已回答了齐宣王三个问题,即“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若  相似文献   

11.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在劝谏齐宣王接受“仁政”、“行王道”的思想时,认为齐国想通过武力战争掠夺的方式称霸天下是不可能的,即齐国想“以一服八”是不可能实现的。我觉得擅长论辩的孟子在这里的说理并不能让人信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治小学:铺实语言基础。扫清阅读障碍《孟子见梁襄王》一文,涉及的语言知识及其他基础知识如下:  相似文献   

13.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中少数长篇对话体议论文之一,集中体现了孟子思想和孟子散文的特色。学习的重点不宜限于读懂字词句的意思,而应在此基础上理解、评价孟子思想和《孟子》的写作特色。将《孟子》单元的教学重心设置于此篇,将此篇的教学思路定位于探究,是我们教学的指导思想。侧重整体感知,提出一些有质量的思考题.引导学生作探究性学习,以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是探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其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14.
课文《齐桓晋文之事》中将“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注释为:“见《诗经&;#183;大雅&;#183;思齐》。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刑,通‘型’,作榜样。寡妻,正妻。御,治理。”很明显,编者把这里的“家”理解为“家庭”。  相似文献   

15.
本文据《左传》《国语》《孟子》《史记》等古籍 ,朱熹《四书集注》、焦循《孟子正义》注疏以及今人杨伯峻《孟子译注》、董洪利《孟子研究》等著作 ,为高中第五册“孟子专辑”五章内容提供相关简明背景材料 ,以期于教学有助。桓文霸业《齐桓晋文之事》关涉齐桓公、晋文公 ,他们是春秋时代两个最著名的霸主。齐桓公名小白 ,公元前 685—前643年在位 ,在春秋政治舞台上活动时间为 43年。齐桓公的霸业主要表现在 :第一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论语·宪问》)。很长一段时间内 ,齐桓公以东方集团国家盟主的资格 ,多次主持会盟。这些会盟以…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希望突破单篇的精讲细读,突出文本之间的比较,把语文教育的重心重新放到学生自习上。李卫东[1]认为新课程标准更注重学习方案的设计,更为强调不同课文的比较、统整,同时在课文之间进行深度链接和组织,让原本碎片化的知识,可以深度迁移和运用。《烛之武退秦师》与《齐桓晋文之事》作为统编版教材必修下第一单元的课文。  相似文献   

17.
《齐桓晋文之事》和《庄暴见孟子》两篇文章都涉及了一个历史人物齐宣王,我们对其了解多仅限于“滥竽充数”这个典故。实际上,齐宣王是一个非常丰满的霸主人物。 齐宣王是战国初期非常有名的齐国国君,这时是各诸侯国攻伐非常激烈的时期,各国为了确立、巩固自己的霸主地位,把攻伐作为当时主要的外交手  相似文献   

18.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劝说齐宣王施行仁政的谈话记录。宣王是一个有图霸野心而无“发政施仁”意愿的君主,要想使他弃霸道、行王道,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孟子却以他善辩的才能说服了对方。其论辩艺术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一、欲擒故纵,因势利导。孟子十分善于掌握对方的心理,争取主动,运用欲擒故纵、因势利导的方法来折服对方。齐宣王一心想称霸诸侯,因而见了孟子就问霸道——“齐桓晋文之事”。对此,孟子不说不肯讲,而托辞不知道来撤开,紧接着把对方引到自己要讲的论题范围“王天下”(以仁爱之道治天下)上来,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不过,孟子感到要使对方乐于参加这一论题的探讨,并接受这一主张,如果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或单刀直入地进行论证来压住对方  相似文献   

19.
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一直被选入高中的语文教科书,而且是必讲的篇目。过去对这篇文章内容的讲解,一般是着眼于孟子的“仁政”思想,这固然是对的。但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全文,结合当下的素质教育背景,从以人为本、以人的生命为本的角度去解读,就可以对它的主题有全新的当代性的讲解:生命启蒙教育。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齐桓晋文之事》章是《孟子》一书中阐述孟轲的“仁政”思想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也比较典型地表现了孟轲的论辩文章的写作风格。结合课文后的“思考和练习”的题目,确定教学目的如下:一、通过课文,了解孟轲的尊王贱霸,“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以及他的“仁政”理想,认识这种主张和理想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因素;二、了解孟轲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