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多数科技英语新词的产生都具有其理据性。本文主要就旧词产生新义的过程中的主要语义理据进行分析,从而有助于我们认识词与词之间的联系以及词义演变的规律,有助于我们在词汇教学中对科技英语新词的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2.
大理方言中有数量丰富的重叠式名词,其中一部分词语呈现出了较强的理据性,显性的造词理据涉及到事物的外形、颜色、声音、味道、功能、生活环境等方面,隐性的造词理据与修辞、民俗文化有关。对事物或某一现象命名的侧重点不同,反映出的造词理据有差别,大理方言中的大部分重叠式名词构词语素通俗,理据清晰易懂,有些词只流行于大理方言区,反映了地方特色民族文化,有些词可以在南北方言区通用,折射出汉文化的深远。  相似文献   

3.
对后项动词之间的组配趋向性从语义特征的角度进行考察。对特定的考察对象前项动词"思う/考える"所接后项动词之间的组配合格性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各自不能任意互换的理据在语义特征缠绕机制上得到了合适的理据性分析,但是作为构词的词素而言,词与词之间的组配合格性不能以简单的合格与不合格这一标准来进行区分,本文的考察中已经发现"思う"与"考える"之间所组配的后项动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一、有关汉语外来词问题.指出译音复姓词在汉语外来词中语种最为复杂且多同词异形的现象.二、所反映的氏族大融合问题.指出占汉族人口87%的100个单姓中有1/3在来源上是包括从非汉族复姓所简改的.三、汉族复姓所涉及的历史文化指出它与上古传说、神话寓言和历史故实的有关联系.四、复姓词的主要词汇特点.指出与其它专名等的同形异词现象及各种缩略语性的结构形式.五、关于复姓的消失与简改.指出其政治因素和语言因素及简改的基本规律.六、有关探讨与商兑的问题.从书面形式、源流探析和读音规范三方面提出有关意见.据称,见于我国历史文献的6363个姓氏中有复姓2633个,①约占41.38%.作为专名词的复姓词,它对于研究姓氏、人名、历史、民族、文化、文献语言和人名索引及人口普查统计等,都具有符号性与有关认识意义的重要作用.为此,试作有关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人们发现作为认知语言学基础的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从多义词"press"的词义扩展过程可以看出,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提供了很强的理据性。利用原型范畴理论来分析和解释一词多义现象对多义词的教和学都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6.
符号的任意性与理据性是语言学界和哲学界的热点议题,至今仍未达成一致。本文试图从翻译的解码、编码过程中词汇理据消隐与重现侧面来浅探符号任意性与理据性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7.
对语言理据性的探索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领域。从中世纪的思辨语法,到唯理主义、经验论以及语言的"内部形式"观、符号语言学、语言认知等领域都曾思辨语言的理据性,语言的理据性研究随哲学思辨不断深入。语言的理据性是指激发或促动语言实体走向的内在动因及其认知解释力。  相似文献   

8.
每一种语言都有一套语音系统和语义系统。一般认为语音和语义之间很少存在内在的固有的联系,它们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conventional and arbitrary),但在英语中却有一些词,它们的语音和语义之间是有理据的。经研究,本人认为,英语中存在着词汇语音理据(lexical pho-netic motivation)与修辞语音理据(rhetorical phoneticmotivation),前者的发音具备一定的语义功能,后者在特定的上下文中表达一定的修辞含义。  相似文献   

9.
将关联理论分别与映象象似的语音象似和词形象似结合起来分析语言符号中映象象似的理据性至今很少有学者研究过。映象象似的理解过程就是一种寻求最佳关联的推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语言形式激活认知语境中的相关信息,选择具有最佳关联的语境假设,得到足够的认知效果,从而改变认知者的认知环境。  相似文献   

10.
也谈语法化     
语法化研究中有不少有内容、有价值的好作品,但研究中存在着概念混淆不清、滥用语法化和理论偏颇的倾向.有些文章及论著以"语法化"作理据,大谈"x标记",混淆了词和词组的界线.有些文章以"语法化"作理据,通过梵汉对勘和异译比较,做出了错误的推论.我们必须看到,语法化理论有其特定的研究目标和研究范围,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专有名词变异是语言交际过程中,语用者巧妙地打破专名的常规用法,以实现特定目的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本文以现存于各类英语文体中的专有名词为语料,从认知角度探讨了其变异的本质及理解模式。研究发现,专名变异的实质是以专名的指称义为原型,借助语用者的心理联想,使其特定联想义在语言表达上的反映。变异专名的理解则是基于变异的相似和相关性不断寻找和建立最大关联的动态过程,认知理解的难易取决于语境的信息含量及认知主体自身已有的知识储存。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理据,指出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运用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式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解释,描述了多义的意义建构与认知阐释.从认知的视角去分析、理解和解释一词多义现象,认为隐喻思维是一词多义现象出现的认知基础,而转喻机制对词类转换现象有很强的认知解释力.  相似文献   

13.
心理发生和发展具有严密的层级性 ,在英语教育教学的测试和评估中采用该理据 ,有助于提高测试和评估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及其价值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14.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受各方面因素制约和限制,语言是基于现实和自身体验而产生和发展的,绝非任意的。理据性是语言的根本属性。理据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语言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充分地利用语言这一特点组织对外汉语教学,从而使复杂难懂的汉语变得有理有据,更容易被留学生接受。  相似文献   

15.
文字单位的生成和组合方式与化学中的聚合有相似性。它不但表现在字词的书写以及结字成词、结词成句上,更表现在字、词、句的意义形成和发展上。聚合是有条件的;聚合的重要形式是交联,即复杂而有序的结构;聚合的核心是共价键,它是交联的理据;聚合的价值是形成增容的稳定的信息存储工具。文字单位的聚合是思维交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同源字典》收录一组上古声纽为唇音帮滂並、韵部为鱼铎阳的词,对其进行补充性的系联,通过初度和再度系联,以期从词族的角度理解语义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17.
研习<新华同义词词典>,可知名词"时间"同时是三个同义词组的成员.调查这三组同义词的使用状况,对其"一词三见"的理据进行了分析;以"时间"为例,进行了同义关系的语义、语体特征的异同辨析,在结合语料深入探讨之后,说明了释义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李清照从本体论的角度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理论。所谓"别是一家",意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作只有保持自身独立的文体特征,才能不被诗所代替,在文学之林中占有独立的地位。如果说诗词同源从渊源的角度提高了词体的地位,那么,李清照则是从词的本体论出发,进一步确立了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19.
《尔雅·释器》中生产器具类词语分为三类,分别是农具、渔具和猎具,其中猎具分为网具和弓箭两类,如斪斸、定、斫、鐯、(虏斗)、疀在类别和功能上有细微差别.《尔雅·释器》生产器具类词语的命名理据主要有形象理据、材质理据和功用理据,形象理据是从形象特征等外在因素出发进行命名的,材质理据是根据器物的材质、原料的区别来命名的,功用理据是从功用的角度出发的.《尔雅·释器》中的生产器具类词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农业发展情况和渔猎发展情况,如金属质地的农具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渔猎发展日益专门化等.  相似文献   

20.
人体是人类认知世界的起点,多义词的身体义属于人类认知概念中的元概念,即最初形成的概念。从元概念出发考查身体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能深刻揭示人类认知的体验性。“背”以身体部位义为中心原型义项,基于人体背部的位置特征和功能特征进行语义派生。从历时角度看,其语义派生过程符合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语义范畴由具体向抽象延伸。从共时的认知的角度看,其语义派生的机制具有理据性,义项间存在扩展关系和阐释关系,以原型义项为中心向边缘扩散。派生义项的稳定性与主观化及其与原型义项的认知距离有关,认知距离越近,稳定性越强。综合反映出体验性认知在汉语词汇语义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