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审美活动中,"美人"一直是审美对象的主体,蕴含了丰富的审美内涵,折射出不同的时代对女性不同的审美要求,"美人"不仅作为审美对象,还作为一种审美条件,形成一种审美境界,并成为艺术家的一种审美理想,寄托了艺术家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的思想是儒是道,还是儒道兼有,历来是学者争论的焦点。本文将从个人经历、人生感悟、生活情趣、社会理想等方面,阐述陶渊明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是独特的"自然"哲学。这种思想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调和儒道两家学说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汤显祖的剧作“临川四梦”呈现出深沉的悲剧色彩。浪漫与悲剧的冲突、交织 ,构成了四剧独特的审美特质 ,亦是作者在现实中感受到的强烈的困境意识的审美表现。对社会政治理想的追求与严酷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强烈的个性意识与传统人性观的冲突构成了汤显祖困境意识的基本内涵 ,这使他的人生、他的剧作呈现出一种深邃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4.
语文审美教育须与人生教育结合,方能显示其深层意义。即语文审美教育更应着眼于审美主体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精神旨趣,完美人格等的教育,以感悟生命、热爱生命为契机,融人生教育于审美活动之中,充分挖掘作品的生命意识,提高文学鉴赏力的层次。由品文而悟道,确立审美主体的审美人生观。  相似文献   

5.
文学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再现生活。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寄寓着作家美好的人生和社会理想、崇高的道德追求以及高妙的审美境界,以审美的方式启迪智慧、警醒人生。而且,"文学与教育有天然的姻缘,因为文学本身所要表现和体现的主要功能就是教育和感化人,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又处处离不开文学本身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新的审美主体。他们具有新的审美理想。 作家文人的社会经历是审美理想产生的客观基础。当时没有专门的体验生活或采访一说,作者只能靠亲自参与和耳闻目睹来了解社会。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特别吸引着感动着作者,这便是审美理想产生的开端。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剧烈变化,造就了作家新的审美理想产生的客观条件。而新的审美主体的产生是新的审美理想出现的关键。由于普通的人转化为审美主体,便具有二种特有的心理结构功能,这就是用理想审视现实的能力和较强的审美能力。前者表现为用其超现实的思想,站在理想的高度审视现实;在作家理想的光芒照耀下,现实社会就会显现出阴暗处。后者表现为以其审美的态度,伴随着充沛的感情观照现实;在作家审美光芒的照耀下,现实就会显现出美。总之,在社会经历的范围内,通过两种心理结构功能的作用,主体就会产生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7.
由探讨古代文人出仕与隐逸的两种生存方式入手 ,以萧统评陶最为动人的“文如其人”所指引的以文观人为主要考察途径 ,结合陶渊明独特的人生经历 ,笔者认为陶氏的主导人生及其人生理想是将静穆作为其生存方式 ,而静穆人生包含着四重内涵 ,即自然、顺化 ;玄心、洞见 ;平淡、冲和 ;深情、和谐  相似文献   

8.
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一系列具有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思想智慧,其中始终承袭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即恋家情结。人的审美过程是从认识自己开始的,而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是把"回家"当做最理想的归宿,从而实现自己的归属感。学校教育应当让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从抽象的知识体系中走出来,回到最舒适、最自我的情感状态当中,以身边的审美因素为起点不断激活自己内在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理,生成有逻辑链条的有人本在内的学习体系,从而使学生得到饱满的、厚重的、幸福的人生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9.
"虚静"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理论范畴,最早是作为一种人生态度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提出的.虚静是认识主体以其独有的心理体验方式,对其自身精神内涵进行深度的挖掘,达到一种理想的审美人生状态,从而实现对世界的认识.这为探讨和指导文学创作和欣赏具有重大的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审美理论是审美意识中居于最高层次的审美范畴。它是渗透着一定观念要求的具体意象,是人们在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产生的具体意象,是人们在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指向未来的创造性想象。它以具象性区别于一般理想,又以意识性区别于社会发展规律。审美理想是在社会现实基础上产一的,但又经由情感的驱动,通过审美想象和幻想这个中介,表现出英大的创造性,从而实现对现存审美关系和审美对象的扬弃和超越  相似文献   

11.
审美价值观是社会审美文化的核心要素,以个体形态呈现,但其建构过程却离不开社会生活语境和文化语境。新闻传播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语境和文化语境的生成,是审美文化一种独特的呈现形式,对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变发生着微妙的作用,是人们建构正确的审美价值观,进而形成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比较直接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的美育思路是叔本华审美功能理论的延续,但在儒家修养境界论的影响下,他以康德的"利害之念"替代了叔本华的"意志本体",转换了审美功能理论的作用对象,并以席勒的审美人格理论接引了叔本华的审美活动论,将审美功能在时间维度上延长,从而使审美功能理论获得了面对整体人生的有效性。最后,在"天人合一"境界论的影响之下,王国维接受了席勒以审美消融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之斗争的美育理想,并将其与孔子人格境界相比附,最终达成了对于孔子人格境界的回归。  相似文献   

13.
唐代任侠风气构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学—文化现象,任侠风气所包含的文人士大夫的文化心理通过其任侠、咏侠活动,已成为他们重要的文化生活方式。任侠精神中表现出的对于勇武豪爽、建功立业、自由享乐等人生理想的追求,参与了文人人格理想、生活理想和审美理想的构建。他们将侠或任侠精神作为一种审美意象,寄托自己的理想,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形成颇具时代文化精神的审美情趣,表现出初盛唐任侠风气与诗歌创作的密切关系,并由此带来了唐人咏侠诗潮的高涨和边塞诗创作的繁荣。  相似文献   

14.
朱自清的抒情散文,呈现出淡雅、委婉、至情至性的独特风格。本文试图从其抒情性散文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水、月、船以及由此而构建的艺术世界为切入点,探析朱自清阴柔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个性。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特有的本质属性是对客观世界的审美反映,它所具有的审美作用和教育作用在人类社会发挥着独特的功效.  相似文献   

16.
萧红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妙悟"是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实际上也是一个审美心理活动过程.从"应目"(审美对象的获得)到"会心"(审美体验的展开),最后是"理得"(审美的超越)呈现出完整的审美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独特的中国的认知方式与接受方式.它通过直接、整体的观照与对象物我交融,达到忘我境界,从而进入一个超越自身的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18.
贾平凹的小说在背景上有两种模式:"商州模式"渗透了深深的恋土情结,用神秘文化作为衬托,大量写民俗风情,有一种平和淡远的风格;"西京模式"则展现了一幅颓废的图景,表达了一种"废都"意识。这两种模式的形成都以贾平凹的审美理想为基础,从讴歌美到表现丑是贾平凹审美理想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9.
“言意之辨”不仅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 ,在中国古代审美心理的形成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中国一系列独特美学范畴的逻辑起点 ,“言意之辨”逐渐发展成一种方法意识 ,继续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理想和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20.
汪曾祺小说语言既体现出人物和其表达方式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又把这种关系表现得诗意盎然,从而产生了"返回民间生活"和"为生活语言去蔽"两种功能,实现了汉语现代化的审美理想.在汉语现代化的过程中,汪曾祺的小说语言接续了古代汉语以"天工"为宗的美学传统,为现代汉语提供了一种富有自然美和意蕴美的语言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