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黄庭坚诗歌为读者传播与接受提供的文本预结构可分为“内结构”与“外结构”两大类,在“内结构”方面,主要有内敛的情感、陌生化的意象、不俗的诗歌境界;在“外结构”方面,主要有曲折的章法、创新的句法、博赡的典故。这些内容构筑起黄庭坚诗歌文本内在与外在的诸多不确定性,唤起读者以极大的兴趣来进行传播与接受,成为古代诗歌传播与接受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2.
杜甫诗歌中存在频繁的地理空间转换现象,表现为:在同一时间维度内将“此在”和“彼在”的地理空间进行对举,强调彼此相隔之远;纳入时间因素,将“现在”和“过去”的空间融入同一首诗,以今昔对比暗示盛衰叹怀;借助地理空间的切换映射其隐秘的精神空间,这些都与诗歌内涵的表达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绝句创作艺术的角度,论析了绝句诗歌画面中因审美视点的不同及移变,在诗歌画面的空间展示及诗歌意境的铸造上的独到之处。概括出“平远眺视”、“旋回游视”、“俯身悬视”三种主要的视觉审美方式,揭示出在此不同视点观照方式中所蕴含着的中国古代诗人传统的审美空间意识和艺术精神,为另辟角度,进一步剖析、体味“诗中有画”的艺术审美境界作了一定的探究。  相似文献   

4.
诗歌鉴赏有自己的独特规律。把握诗歌结构、拓展作品欣赏空间是诗歌鉴赏的重要途径,诗歌结构可分为内在结构和外在结构。  相似文献   

5.
“非国家空间”诗歌写作与传播主要是指1949年后以民刊为主体的“非法出版物”的写作与传播活动。建国后,国家通过控制诗歌写作者的生存与发展、诗歌传播方式、诗歌主题取向与艺术模式建立了国家全权代理机制;但是,诗歌在非国家空间却一直潜滋暗长,经历了萌芽期、发轫期、壮大期、高潮期等阶段,形成了当下国家与社会共生互补态势。  相似文献   

6.
北野的诗歌集中书写苍莽的“燕山”“北国”,既有着燕赵诗歌的美学蕴涵,又保持着自身的创作特色。回望诗歌界对于北野创作的研究,可以发现对其诗歌的研究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延伸和深入。通过“作为燕赵七子的北野”“作为满族诗人的北野”以及“作为燕山之子的北野”三个层面,对北野诗歌研究现状做系统梳理和综合评述,以期挖掘北野诗歌的思想价值和时代意义,同时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寻更为宽广的阐释空间,促进北野诗歌研究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7.
“麦地”、“卧室”和“乡野”三个诗歌意象,是20世纪现代汉诗的空间诗学符号.诗歌中的“空间”不仅仅是物理性的人事发生场景,不仅是偶然的诗歌装饰性需要,更是一种人文性空间想象.诗学空间也不仅仅是一种本体诗学意义上的修辞选择,它深刻地受制于诗人的文化立场和哲学观念,并呈现为一种文化诗学.诗歌中的“空间”符号,成为我们透视诗人心灵场景和时代文化景观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8.
“文革”结束后的文学新时期,一大批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被剥夺了创作或发表权力的中老年诗人如艾青、绿原、牛汉、曾卓、郑敏、公刘、流沙河、蔡其矫、昌耀等得以复出诗坛,这批“归来”的诗人复兴了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在短时间内以饱满的创作激情写下了大量积淀着个体生命沉痛经历的诗篇。“归来”的诗歌充分表达了忧愤、反思和回归人性的主题,内容凝重,感情深沉,思辨色彩强烈,个性鲜明。诗人们的“归来”跨越了历史的断层,接续并重建了“五四”以来的诗歌传统,它表明当代诗歌在历经磨难之后获得了自身应该享有的健康的生长空间。  相似文献   

9.
中国诗歌双重空间的心理生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诗歌讲求意境,并以此作为审美特征被凝固下来。而这一切均源于中国诗歌特有的“建筑材料”──汉字,正是在弥合语言空间和思维空间的过程中,产生了意境。本文以心理学为媒介,对其思维过程进行了深层次的透视,并在美学和心理学的结合点上,充分认识中国古代诗歌建立双重空间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中期,汉语文学的自反意识开始出现,并在诗歌中取得较大进展。作为对“元叙述”的反动,“元诗歌”突出了诗歌文本的构成过程及对技巧的关注,努力破除对语言再现能力的确信,颠覆艺术与生活的分野,暴露本文的符号性质、任意性和历史性,把读者从文本结构驱赶到现实空间之中。  相似文献   

11.
丁芒是新时期一位诗风独特的“归来诗人”。“火”、“绿”和“时间”是其“归来”新诗的三大核心意象,构成其诗歌的情感空间,它的内核是对生命存在的体悟与思索。他的诗歌独特的情感基调、抒情方式和语言个性决定了其艺术风格,即激昂与深沉、直露与含蓄的统一。其艺术成因是中西诗艺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是一种必备的能力,应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进行文明和谐地交流的素养。诗歌作为一种区别于其它体裁的文学样式,它具有深沉简约、情感丰厚、意蕴深远的特点。在教学中,诗歌留给我们的广阔想象空间、情感碰撞空间、心灵交流空间、探究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13.
诗歌语言,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符号系统,它是由诗歌意象组构成并再组构成整个诗歌文本结构的。诗歌语言是中介,更是“本体”。在由诗歌意象组构成诗歌语言,由诗歌语言组构成诗歌文本的过程中,贯穿其中的是整体性原则和意向性归趋原理,正是这两个原则,使得一首诗歌完整和自成系统。诗歌文本结构,可以从浅层到深层划分为三个层次,即:“语音一语义层”、“形象层”、“形而上的超验与感悟层”。对应于这三个层次,相应的阅读态度则应是:“阅读”、“理解”、“倾听”。要想真正读懂一首具备以上三个结构层次的诗歌(有的诗歌不一定具备)必须透过前两个浅层结构,而探入似乎指向神秘和超验,但决不虚幻的第三层,方能达至体“道”和悟“道”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刘丹  王丽 《培训与研究》2007,24(7):120-122
意象必须依附语言形式得以表现,语言形式本身就具有潜在的表意功能。只有同时考虑到“语言形式”与“意象”,才能达到诗歌翻译的形美意美乃至音美。鉴于词汇在诗歌翻译中的关键性地位,本文着重对比了英汉词汇结构和词汇承载意象两方面的差异,评析了其在诗歌翻译中的表现,并提出了诗歌词汇翻译做到“神形兼备”的方法和途径,希望能对诗歌翻译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智力的结构与智慧的“诗想”陈仲义(一)情感泛滥是诗歌长期的偏头痛,理性郁结是诗歌的心绞痛,而大规模非理性“入侵”,更搅得诗歌六神无主、心律失常。长期以来,在感情和理性之间,诗歌此消彼长,如何于对峙的两极,寻求一种新的合理平衡一直困扰着诗人和批评家们。...  相似文献   

16.
任何艺术都不是也不可能复制世界,任何艺术的表现不管是叙述还是描写,都不可能是纯粹写实的。因此说,艺术表现的本质是强化艺术家的主体创作精神,使艺术超越现实实在而实现更高的审美目标。高踞于人类艺术塔顶的诗歌,对于世界的物质性内容的“提取”是更为严酷的,这就是写意。诗歌的写意空间以其艺术表现上的个性特征反映了诗歌文体的规律性,与意象、意境的提法相比,写意空间具有更强的整体性,是从哲学意义的维度对诗歌表现基本特征的概括.一、写意与“写实”的诗歌空间层面如果从绘画的角度着眼,究竟什么是艺术与非艺术的分野呢…  相似文献   

17.
翟永明一直被认为是一个通过“创造黑夜”、进而反抗男性“话语霸权”、最终实现“从黑夜走向白昼”的“女性主义”诗人,其实这是一种误读。通过诗歌文本分析及翟永明前后两次“黑夜的自白”,可以发现,翟永明自始至终强调的都是“性别”而非“权利”。“性别”的诗学立场使得翟永明的诗歌更具有持久魅力和意义,更准确地传达出了东方女性的内在真实。与此相关的,是其诗歌独有的特征:以女性自身的内在“深渊”为抒写对象,且以独白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梦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无空灵的境界,是诗歌创作技巧中的“虚”。它往往与现实世界相互映衬,相辅相成,从而大大丰富诗歌意象,开拓诗歌意境,深化诗歌主题,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使诗歌呈现出一种朦胧迷离的意境美和虚实相生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19.
研究李贺诗歌的诡奇特色,从章法结构形态方面着力的还不多。考察李贺现存的二百四十多首诗,表现得最为“虚荒诞幻”的诗作,其章法结构也明显与众不同,是突破了常规结构顺序的超时空开放型.其多变的超时空开放特点,表现为下列四种基本形态。(一)以心灵感受为线索的暗接隐合形态中国古代诗歌的结构秩序,总是以时间顺序、空间方位或事态发展的过程及因果逻辑为线索,进行有步骤、有次序的意象更递与转换,表层结构上,往往呈现出某种可感的“思路”,从而构成一个有起、承、转、合的封闭式境界。这种境界,酷似现实,欣赏者只要依自身…  相似文献   

20.
诗歌的意境     
李斌  游秋琼 《现代语文》2006,(3):104-104
解读诗歌,不得其意境是未读懂诗。“意境”一词,从古至今,对它的诠释,各抒己见,难计其数。但作为诗歌的意境,它是诗歌的高级形态,是通过意象营造出来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