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明史·七卿年表》详细记载了洪武十三年以后吏部尚书任、去职的年月始末与结局,所载吏部尚书几乎臻于完备。综合可考的史料,尽可能准确、详备地对洪武元年至洪武十二年的吏部尚书进行一番梳理后补订的此十二年间的明代吏部尚书表是对《明史·七卿年表》的补充与完善。对几种吏部尚书表进行必要的整理分析,结果表明:在明代二百多年的历史之中,吏部尚书的任期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特点;明代吏部尚书由于受到皇权、阁权和宦权的挤压,导致在整个中央体制中的影响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2.
《国语·吴语》对于吴国史事的记载不如《左传》丰富,也有较多的歧义,与《越语》所载亦有明显的不同.特别是在黄池之会主盟者、夫椒之战发动者、越王勾践战败后如何遣使求和等问题上,这些歧义和不同体现得更加突出.近年问世的与吴国史有关的出土文献印证了《吴语》所载近乎历史的本真.《吴语》虽非典型的“语”体文,但有其独特的史料价值,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中说》附录王福畴《录东皋子答陈尚书书》载,贞观初王通弟王凝任监察御史,弹劾侯君集,事连长孙无忌,由是获罪,王凝王绩兄弟皆抑而不用.考《唐会要》、吕才《王无功文集序》、王绩《无心子》等一系列诗文,参证《贞观政要》、两《唐书》、《资治通鉴》,可证《录书》所载信实可靠.《隋书》不载工通,是因为唐初官修《隋书》作者顾忌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是太宗后兄、元勋大臣、《隋书》最后监修.《隋书》不载王通,反映出贞观之治的阴暗面,君主专制及勋戚势力的局限性、黑暗性.  相似文献   

4.
金山战役是洪武年间明朝在辽东设置卫所的重要分界线。金山战役前,明设置卫所主要局限于辽南地区。金山战役后。北部强敌纳哈出残余势力被消灭,明朝辽东防御体系向北向  相似文献   

5.
洪武十三年(1380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265年间户部尚书人数几何,学界至少有四种说法.产生分歧的原因一是对户部尚书实授与带衔未加区别,二是把皇帝的任命等同于在部管事的行为.其实,以洪武十三年为界,洪武十三年前12年间有30位户部尚书,洪武十三年后265年间有86位户部尚书.有明一代,在户部掌管部务的户部尚书...  相似文献   

6.
谈迁《国榷》在记述史事的过程中,继承了司马迁重视考信的优良传统,对其编书的主要依据《明实录》采取不迷信、不轻信的态度,对各种野史的记载,更是进行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考证、鉴定的工作,对暂时无法断定其是非的史料,采用了兼蓄并存的方法。尤其是他在客观记载史实的过程中,采用了插附按语、亦评亦辩的特殊方式,对所载史事既有考证,也有评论,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7.
清代南京著名学者甘熙,家族世居金陵,重教崇文,其代表作《白下琐言》是记载六朝至清代嘉道年间江宁地方史事的笔记类著作,该书成书于太平天国占领南京之前,是研究清晚期之前南京地方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8.
朱敏仪 《文教资料》2011,(14):111-113
明朝确立之初,为抵御倭寇入侵,防止国内外反对势力相互勾结,巩固新生政权,明太祖朱元璋厉行海禁政策。在海禁政策之下,朝贡贸易日趋繁荣,走私贸易亦迅速发展,明朝洪武年间的对外贸易受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日出》中的陈白露与《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在从妓女生涯走向死亡这一点上具有共同的悲剧命运;但二者的性格内涵又有质的区别。陈白露屈服、依赖于黑暗势力而自甘堕落,而玛格丽特却始终保持着独立与自由,并最终挣脱金钱的羁绊而追求真挚的爱情。因而,陈白露的悲剧是社会悲剧,玛格丽特则表现为信仰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
巧答妙对     
明代洪武年间,有个叫陈君佐的御医,屡逢危险,都因其幽默诙谐而逃脱。有一次,朱元璋赐陈以醋。陈饮后,朱问:"此酒如何?"陈答道:"折腹。"朱元璋笑了。因为此话一语双关,一方面"折腹"是说醋酸,肚子受不了,另一方面又谐"折福"之  相似文献   

11.
进行武夷文化研究的相关资料中发现,研究朱熹的二大专家皆未明言陈旦与陈焞的关系,究竟陈旦与陈焞是二人呢?抑或就是一人?至今没有现成的答案。为了弄清陈旦与陈焞关系,就有必要梳理考证,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12.
基于独立学院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方向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从理论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教学案例、课程考核五方面和实践教学的校内实践及校外实践两环节提出教学转型思路,并对教学转型过程中需注意的应用型师资建设、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The course "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view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s and philosophy of religion, culture, ethics,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terature and art, etc.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general education of the course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new culture, display the cultural ideal of education, cast healthy personality of moral and intelligent unity, build harmonious social environment of great beauty, confidence and strength of the national spirit, and promote the universal and core value and idea  相似文献   

14.
清理学名臣陈法与当时知识精英的代表陈宏谋的交往有水乳之契。陈宏谋曾多次疏荐陈法于朝。又出资刊印陈法的著作《易笺》、《醒心集》、《敬和堂文集》等。通过考察陈法与陈宏谋的交往,可以对陈法的学术事业、行藏出处、思想情感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与了解。  相似文献   

15.
陈宝琛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家庭对他影响很大。陈若霖为乾、嘉、道三朝老巨,他为官清正,自他以后螺洲陈氏世代为官。陈景亮和陈承裘继承了陈若霖的为官思想,为民请命,忠节自重。陈宝璐在陈氏家族上也是一个重要人物,他致力经学,学识渊博,为陈氏留下“好读书”的传统。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有关程朱理学与桐城派研究论文不多而且研究力度不够。程朱理学对桐城派散文内容方面的影响集中体现在桐城派的文章内容方面多是宣传程朱理学。桐城派的文章的成功之处在文学方面的创新,尤其在语言方面体现出"雅洁"。对"义理"、"考据"、"词章"三者诠释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证。程朱理学对桐城派散文美学追求的影响罕有,正确看待桐城派散文美学追求,需要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作较全面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陈济棠是民国时期粤系军阀主要代表之一,世称"南天王"。《陈济棠自传稿》系其生前遗稿,主要自述生平事迹。《陈济棠自传稿》文本主要体现出陈济棠的创环境、图自强,重文化、兴教育,依军事、谋自立,敬祖神、信天命等重生意识。  相似文献   

18.
Chen Binqiang lives in Pan'an County in South China's Zhejiang Province.His father died in a traffic accident when he was only eight years old.His mother raised the three children all alone.Six years ago,his mother got Alzheimer(老年痴呆症).As a middle school teacher,he fastens the two of them together while riding his motorbike to go to work.He takes good care of his mother.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随着大量西夏文献陆续现世,现代西夏学在多国兴起。中国学人以罗振玉父子为代表率先参与其中。陈寅恪先生留学期间曾研习比较语言学和包括西夏文在内的多种东方古语文,归国任教后为朱希祖等人提供西夏学国际研究动态。1929年,国立北平图书馆以巨款抢救大批西夏文献,陈氏参与审查藏品,进行初步研究,并发表两篇论文。虽然此后他未继续有关研究,但其视野与方法有开风气、示正轨的意义。此外,陈氏还培养学生王静如投身新兴的西夏学研究,同国际学界对话。王氏荣获世界汉学至高荣誉,并为国内现代西夏学奠定基础。陈寅恪对西夏学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其学术史的贡献与意涵尚未获得充分的梳理及阐发。  相似文献   

20.
师道是传统文化固有之概念,在近代因社会的剧变而经历重大的转变.复旦大学的传奇老人陈子展教授,在这一问题上是一个很好的样本.在20世纪30年代,他曾发表奇文《新师说》,积极参与文坛的“师道论战”,因其立意惊世骇俗而引起非议;40年代,他就师道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发表了大作《杂论师道》;纵观其一生,虽不愿意担“师之名”,却愿取“师之实”,提携后进,不遗余力,在师生关系史上留下了轶事及佳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