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微笑局长"事件既是一件网络反腐事件,同时又是一起典型的网络群体事件。网络群体事件是近年出现并频发的网络现象,其舆论传播机制主要表现为一个连续的前后延续过程,包括五个阶段。文章以"微笑局长"事件为例,分析了各个阶段不同的舆论表现特征和舆论引导的优劣,并就政府治理网络群体事件提出建立政府响应机制、信息公开原则及行政问责机制等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林堃  魏丹 《东南传播》2012,(12):127-129
从表面看,名人广告中名人的传播影响力和意见领袖的传播影响力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信息与受众之间"扮演"传播中介的作用,很多人认为名人就是意见领袖,但是作为传播学中的专有概念,意见领袖与名人有着本质的区别:名人效应是因"名人"而有"效应",或者说是因"领袖"而构建"意见",而意见领袖是因"意见"而成为"领袖"。鉴于此,本研究基于传播学的专业视角,对比区分这两种实质上不同的传播影响力,为受众更好地辨别名人广告中名人的"伪意见领袖"身份。  相似文献   

3.
在反腐败制度改革、反腐败执行力还有待完善的情况下,网络反腐是一个补充渠道,目前势头强劲,但从长远看,反腐最终要靠制度建设因为一组被抓拍的微笑照片,在一个月时间里,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的命运和仕途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8月26日,在一个死亡人数达36人的事故现场,杨达才因为一个不合时宜的微笑而广受质疑,被赐名"微笑局长";随后,他又被搜索出,在多个场合佩戴11块价值不菲的名表,被戏称为"表哥",网民质疑升级,要求查其腐败问题。陕西省纪委介入调查并很快有了结果,9月21日,该纪委通报称,杨达才存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7,(8):46-52
本文以2012至2016年"汉语盘点"活动评选出的50条"年度网络用语"为研究样本,运用定性的研究方法考察网络语言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意义变异,并从模因论角度切入,分析年度网络用语的强势模因特征。研究发现年度网络用语在保真度方面出现"失真",外形呈现模态衍生的趋势,意义上发生变异。意义变异主要通过新建所指实现,并在与传播形态的互动中发生转向,进入大众传播语境的网络语言的意义被纠偏扶正,主流媒体话语在转为网络语言时意义更倾向对抗。  相似文献   

5.
王艺 《新闻爱好者》2011,(21):27-28
近年来,岭南文化的研究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专家学者对岭南文化都做了整理与归纳,但其研究视野和研究内容更多的是着眼于文化本身,而究竟如何传播岭南文化,特别是如何用互联网等新媒体传播岭南文化,在学理研究和传播实践中探讨不多。从文化传承来讲,传播是文化的存在方式,是文化不断释放生命力的途径,尽管岭南文化因儒家诗书礼仪熏陶较少而被看成是中华文化的边缘性文化,广东也一度被称为"文  相似文献   

6.
邓秀军  刘静 《现代传播》2014,(4):127-131
从微博在中国投入运营开始,伴随而生的微博反腐就成为了微博舆论监督的重要内容。从"郭美美"、"微笑表哥"杨达才、"十二秒哥"雷政富到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微博反腐舆论聚焦的对象权力越来越大,汇聚的舆论影响力越来越大,产生的舆论监督效果也越来越显著。到底微博反腐的机制是怎样运行的?影响微博反腐舆论生成的关键要素又有哪些?本文从生产性受众的理论视角,从信息传播路径、用户行为模式和主体互动关系等三个层面,剖析和揭示微博用户在微博反腐机制运行中的地位、功能和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7.
适应中国加强对外文化传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要求,文化对外传播应走出"依附型"的轨道,积极探索转变传播范式。应立足"全球化的文化大格局""数字化的传播大格局",推进以价值观诉求为核心、以话语创新为支撑、以形象和软实力提升为目标的"对话传播",推进以"互联网+"重构传播要素及模式的"精准传播";应遵循文化对外传播的特殊规律,积极推进以故事为载体的"故事传播",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提升文化对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8.
张昆 《新闻知识》2021,(3):50-53
当今新闻传播的转型倒逼高校新闻教育的改革.不少高校加大力度拥抱新科技、购置新设备、引进新师资、开设新课程等,以适应新的时代,这些当然都是必要的.问题是,不少新闻传播院系执着于"求新",而忽视了"求真"这一新闻传播教育的传统.这样的新闻传播教育看似热闹,却因缺乏灵魂而显得空洞;培养的学生则会浮夸而不实用,更缺乏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9,(9):43-50
我国环境污染的信息会出现多层面的传播失灵现象。因环境信息的外部性及其公共产品属性而出现市场传播失灵,因地方政府"经济的人"角色与内部拮抗而出现政府的传播失灵,因社会化监督的非强制性特征而出现社会化传播失灵。纠正这三种传播失灵的关键在于建立信息对称的PRTR数据导控体系,因为公开的信息库之外部性、科学完整性以及公共产品属性,能够很好地满足各环保利益主体在信息传播对称性方面的需求。在此过程中,充分的公众参与是PRTR数据导控之结构与功能发挥作用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时刻 《网络传播》2020,(3):64-65
安徽省滁州市委网信办打造立体传播平台,塑造"江淮领秀醉美滁州"的主题文化和城市品牌安徽省滁州市因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闻名,也被称为"亭城"。近年来,通过打造以不同受众为主体的立体传播平台,滁州市委网信办塑造出"江淮领秀醉美滁州"的主题文化和城市品牌。  相似文献   

11.
孙振涛 《新闻界》2012,(21):23-25,30
视觉传播与意识形态联系紧密,视觉传播中蕴涵着意识形态负载。在3D动画视觉传播中,3D动画被视觉呈现为一种单向度的肯定文化,通过内容层面的"去现实化"和形式层面的"感官化",从而完成对否定性维度的遮蔽,达到"意识形态国家工具"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
当前,手机已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被公众所广泛认知的"第五媒体",即手机媒体。手机媒体内容作为无可置疑的著作权法涵盖客体是手机媒体传播的主要对象,其信息网络传播权因手机媒体传播方式的多样性而受到巨大威胁。手机媒体内容信息网络传播权研究是著作权法学理论应用于手机媒体领域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文章以手机媒体内容的作品性为研究基点,探讨其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内涵与特征,进而界定了常见的侵权行为。  相似文献   

13.
推荐算法开启了智能传播时代.针对算法运用引发的问题,我国已出台系列法规,确认用户拥有选择权、拒绝权、对重大利益影响的说明要求权等,并规定互联网平台的备案、公示、告知等义务.智能传播时代,对新媒体的运用应基于对"道"的领悟,即在传播手段、传播工具之上,认识和掌握规律.传播之"道",在于谋"势",在于"善用",在于保持敬畏之心.最重要的传播之"道",是要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是服务"国之大者",构建有效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传播力传媒价值竞争回归的原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春阳 《传媒》2006,(8):52-52
"传播"对应的英文单词是communication,有时也被译为"沟通",因此,传播学中关于"传播"的意义常常被强调为"共享".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个体与群体价值共享的过程,传媒作为专业化的社会信息传播工具,其价值自不用说,也在于能够为社会之价值共享贡献多少力量.在我的理解当中,传媒这种实现社会价值共享的能力,可谓之传播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正在跨入一个"小众"时代,消费者和市场在不断地细分,各种媒体也都在根据市场环境和消费者的变化而不断地走向专业化,不断地细分市场,寻找自己的目标群体.同时,数字传播技术的冲击也引发了媒体的"碎片化",消费者原有的媒介接触时间、接触习惯完全被打破.  相似文献   

16.
在任何的市场营销中,传播的价值无疑是不容忽视的。好的营销加上好的传播才能达到1+1>2的效果,甚至说,营销是"1",而传播则是1后面的零,传播做得越广泛越深入,"1"后面的零就会越多,营销最终效果就会被放大、被增值。这一点在中国移动的  相似文献   

17.
在200多年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西方文化的传播和研究都是以都市文化为核心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无论是现实层面还是理论研究层面,都明显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中,从经济到文化,都市都处于绝对的优势和霸权地位,而在"城市中心主义"的社会文化传播系统中,乡村成了被忽略的"他者".当代大众传播研究和建设应努力改变欧美国家以都市文化传播研究为主的模式,重点关注在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城乡文化因传播失衡而面临的生态困境.  相似文献   

18.
杨凌,被誉为"中国农科城",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作为区内的主流传播媒介,杨凌电视台因为杨凌的"特殊身份"而承载了更多的对农宣传功能(尤其是农业科技传播).近几年,我们立足"三农",面向"三农",依托杨凌丰富的农业科技资源和优越的区位传播优势,进行了电视对农传播的许多尝试,取得了成绩,积累了经验,也引发了对于电视传播价值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海南省素有"华侨之乡"的美誉,海口广播电视台依托本省特色资源优势,策划推出的《海南华侨》栏目开播5年多来,强化针对性,以"共情"理念提升国际传播效果;以小众"朋友圈"为杠杆,撬动大众传播、推动国际传播;向央媒输送"好故事",放大地方对侨节目国际传播效应;把握"危机效应",让国际传播有温度;运用"多平台十全视角"手段,实...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传播对于塑造自身形象、增进理解意义重大。新的国际格局和传播环境要求跨文化传播在传播主体、渠道、内容、受众意识等方面进行变革。本文以"美丽江苏"的跨文化传播为例,分析了这一品牌形象传播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六结合"的理念和具体的传播策略。它们指向了这样一种对跨文化传播的理解:跨文化传播是一座"桥",连接了不同的群体,其价值不是为了传播自己,而是依靠对"自己"的传播,争取相互之间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