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秦靖 《视听界》2012,(5):110-110
电视帮忙类节目面向生活、走进基层,以关注民生、服务大众为特点,为老百姓帮好忙、办实事。在这类节目中,女性记者的角色定位对实现节目的传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扬州电视台利用女性记者在帮忙类节目中独有的亲和力和对社会民生的观察力等特征,创建了一档《新闻女生帮你忙》节目。节目自2011年初从《新闻女生组》改版开播以来,  相似文献   

2.
2007年1月1日,泰州电视台《新闻夜班车》栏目改版,设置了“班车帮你忙”子栏目,从“着力关注民生”到“帮助改善民生”,“帮忙”战了《新闻夜班车》的特色。就目前国内电视传媒来看,像这样面向生活、面向基层的帮忙类节目,还有陕西电视台的《周姐帮忙》、石家庄电视台的《小吴帮忙》、浙江电视台的《范大姐帮忙》等。  相似文献   

3.
郑会 《新闻世界》2010,(4):21-22
对记者介入新闻,无论学界业界,一直以来都有争议。但是,无论结论如何,从电视新闻的发展来看,记者介入新闻却一直无法回避,甚至愈演愈烈。 有学者以为,民生新闻相对传统新闻,在视角上有从"‘全知’、‘俯视’等,向‘介入’、‘平视’"的转变。①而作为"民生新闻的更新换代产品"②——帮忙类节目更是以介入为己任。山东有线电视中心生活频道总监,《生活帮》的创始人王忠甚至认为.“如今,电视民生新闻就是由报道者成为了参与者。”③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传统电视媒体民生新闻类节目受到的冲击和挑战的视角,重点探讨在当前网络大潮中,依托传统媒体民生类新闻节目内容品牌优势,利用多媒体制播手段,促进传统民生类节目全媒体、多角度、立体化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内电视媒体中涌现出一批颇受欢迎的帮忙类节目.这类节目以"关注民生,服务大众"为出发点,设立帮忙团队,通过记者以"帮忙"形式作介入报道,并运用新闻、访谈,专题等多种手法来反映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大小问题,调解矛盾,同时将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事件的起因结果与帮忙团队的态度观点贯穿其中.可以说,介人报道成为此类栏目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内电视媒体中涌现出一批颇受欢迎的帮忙类节目。这类节目以“关注民生,服务大众”为出发点,设立帮忙团队,通过记者以“帮忙”形式作介入报道,并运用新闻、访谈、专题等多种手法来反映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大小问题,调解矛盾,同时将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事件的起因结果与帮忙团队的态度观点贯穿其中。可以说,介入报道成为此类栏目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7.
刘力 《新闻前哨》2012,(9):64-65
2002年江苏南京的《南京零距离》播出后,我国掀起了一股电视民生新闻热。走过10个年头,民生新闻的同质化、琐碎化,让观众逐渐产生了审美疲劳。于是,作为电视民生新闻一种创新和延续,帮忙类节目应运而生,如《范大姐帮忙》、《小溪办事》、《帮女郎》、《帮女郎帮你忙》等等,这类节目以"关注民生、服务大众"为宗旨,立足为百姓办实事,贴近生活,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体现了媒体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8.
周斌  黄莺  倪珂 《视听界》2009,(1):107-108
一位从事电视新闻三十多年的老记者说过“吸引眼球的是曝光类新闻,然而真正能抓住观众心的是服务类新闻。”“新闻服务于生活”是央视新闻频道2007年6月5日开播的《朝闻天下》栏目的宗旨,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受到了行内专家、同仁的认可。杭州电视台的《小强热线》、无锡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看点服务车》以及无锡电视台都市资讯频道的《阿喜帮忙》,其收视表现和社会效果都证明,“新闻服务于生活”的帮忙类节目满足了观众的现实需求。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的路,就在“服务于生活”。  相似文献   

9.
门迎瑞 《新闻前哨》2011,(10):80-81
目前,在各地市火爆的民生新闻中.帮忙类节目渐成气候。这类节目实际上是各城市台在与央视、省台的收视竞争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本土特色鲜明的土特产。这些栏目的代表有黑龙江电视台的《帮忙》、安徽电视台的《帮女郎》等。它们均以关注民生、服务百姓为特点.立足于为群众办实事.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亲民性。由于帮忙类节目具备更强的贴近性,  相似文献   

10.
许焱 《新闻前哨》2013,(7):79-79,82
政民对话类节目作为电视时政类节目一种新的诠释方式,最近两年在多家城市电视台落地开花并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收视效益,成为继民生新闻之后,城市电视台掌控新闻资源、抗衡其他电视媒体,巩固收视份额的又一"利器"。如何开办、怎样办好政民对话类节目,我们不妨从率先开办此类节目、目前运作较好的长沙、武汉、常州、苏州、南京五家城市台取取经。一、五城市政民对话类节目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1.
电视民生新闻从《南京零距离》开始已经历了十年的发展,期间先后出现了"报道型"、"帮忙型"和"调解型"电视民生新闻类型。这三种类型不是后者取代前者,它们是在完善前者问题的同时与前者并存的,对自身问题的正视和修正体现的是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12.
广播帮忙类节目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新型节目形态。这种以帮忙为独特定位的民生新闻栏目一出现就赢得了听众和专家的认可。广播帮忙类节目坚持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以关注民生、服务大众为宗旨,凭借媒体自身力量,在节目中搭建沟通互  相似文献   

13.
电视民生新闻因具独特优势,自推出以来深受百姓青睐。但作为舆论导向新闻类节目,需随社会不断进步,跳出现有框架,继续寻求创新,丰富人们精神食粮。本文针对民生新闻短板表现探讨创新手段,旨在提高民生新闻品质。  相似文献   

14.
杨华 《视听界》2013,(3):90-91
作为民生新闻的延伸和创新,更具亲民意识和人文关怀精神的帮忙类电视节目应运而生。一、帮忙类节目的现状 2006年以来,一批以“贴近百姓、贴近生活、为百姓服务”为宗旨的帮忙类节目推出,如安徽经视的《帮女郎帮你忙》、浙江电视台钱江都市频道的《范大姐帮忙》、温州广电总台新闻频道的《闲事婆和事佬》、扬州广电总台新闻频道的《新闻女生帮你忙》。  相似文献   

15.
刘妍 《视听界》2014,(6):103-104
帮忙类节目是民生新闻的一个重要分支。近两年,帮忙类节目在凸显地面频道贴近性、扩大平台影响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记者记录新闻事件,沟通当事方,依据的是专业素养。一、软化氛围,为当事方建立对话的绿色通道帮忙类节目选题分为维权和公益两大类,以维权居多,主要集中于消费、房产、教育领域。纠纷解决的难易程度,与报道记者的能力相关。处理得当,纠纷难事可转化成易事;反之,易事会转化成难事,小事转化成大事。  相似文献   

16.
帮忙类电视节目作为民生新闻的延伸和创新,以其介入式报道形式,切实帮助百姓解忧济困,运行几年来,受到观众的接受和喜爱,取得不错的收视效果。但是,任何一种电视节目形式的传播效果都是发展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对帮忙类节目的感觉变得日趋平淡厌倦。因此怎样寻求帮忙类节目的新突破,是民生新闻工作者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当下百舸争流的传媒行业中,电视传媒业所面临的竞争尤为激烈。近年来,异军突起的各式新媒体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分流着庞大的传统受众群。情势所迫,各级电视媒体无不为留住观众、争夺新受众而绞尽脑汁。脱胎于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帮忙类节目,为电视媒体突破瓶颈、寻求发展提供了一条不错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金炜林 《东南传播》2020,(12):28-29
近年来,在新媒体的冲击和影响下,电视民生新闻收视份额逐年下降,广告创收市场日渐萎缩。面对节目时效性先天不足、与受众交互性弱、受众被新媒体瓜分与蚕食等现象,电视民生新闻该何去何从?本文以福建电视台民生新闻《帮帮团》为研究个例,在探索改变传统理念、移动直播提高时效、网台联动、强化服务帮忙意识等方面,打开一条适合电视民生新闻融合创新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对电视民生新闻热的冷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生新闻是近来中国电视界颇为热门的一个名词,全国各地方电视台都在竞相开办此类节目,并将其作为新闻改革的方向和提高收视率的新的增长点。正如著名学者李幸在其《十年来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一文中指出的那样,中国电视正在经历第三次革命,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各地方台都出现了一种叫民生新闻的东西。这种民生  相似文献   

20.
姜林 《青年记者》2012,(5):34-35
自2002年江苏广电总台《南京零距离》开播,各省市不断推出此类民生新闻类节目,民生新闻以平民化、低视角、贴近性、本土化的特点掀起了中国电视的又一次革命,并迅速获得观众的认同和肯定.有学者认为民生新闻是舆论监督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