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别伤着学生     
武斌 《师道》2004,(3):40-40
自称为生活家的刘墉,写了一本《靠自己去成功》的家庭教育图书,这本书目前在市场上很是畅销。当刘墉签名售书时,有个记问他:如果孩子不听话怎么办?他笑着说,那就把眼睛瞪大一点,孩子就明白了。他又说,千万别吼孩子,和孩子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把音量调低一点。他特意强调说,对孩子,其实应该是讲理的,而不要动辄诉诸情绪和暴力。  相似文献   

2.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几十年前就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说;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人类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这段话,在今天看来,无疑是对创新教育的生动诠释。那么,今天的教师如何对孩子进行创新教育呢?我认为,首先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即通过课堂教学中教法创新和学法创新,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3.
周六晚上,电话铃响了,是一位家长,她劈头就问:“星期五我的孩子是不是进教导处受批评了?”多年与家长接触的经验,让我深深体会到父母爱子心切,总爱维护自己的孩子,一听到孩子受委屈了就要向老师讨回“公道”,这个家长肯定也是如此。于是我平静地告诉她,她的孩子在作业本上写了一些不文雅的话,我才叫他到教导处,问清楚是怎么回事。家长明显有些不服气,忿忿地说孩子并不是那么说,说教XX科的老师看见他写这些话后,拉起他的衣服,把他扯了起来,还说一些同学经常欺负他,而老师却又相信其他学生而批评他……这位家长越说越激动。  相似文献   

4.
有一次,在出租车里与健谈的的哥聊天,他说想让孩子进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对此我表示疑惑,的哥缘何要把孩子往那里送呢?的哥解释说:他和他爱人都没有时间照顾和教育孩子,附小是封闭式教育,孩子不会学坏,可以免除后顾之忧。这后顾之忧真的没有了吗?  相似文献   

5.
《家庭教育》2009,(10):10-11
安徽蚌埠一位读者来信说:“我发现,自己的孩子有时会取笑他的同学和其他人,似乎只有他最好。请问,该怎样教育这样的孩子,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让他能学会善待他人呢?”  相似文献   

6.
在一次电话咨询当中,一名母亲谈到自己上小学三年级的男孩子,从半年前开始变得学习困难,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多次提出不想上学了。孩子的母亲多次询问孩子的老师、同学,都没有找到答案。孩子在家里也没有遇到什么特殊情况。经过咨询员的反复询问,这个母亲回忆起:孩子曾经说他在学校总是丢笔。这位母亲没有认为有什么问题,当孩子告诉她又丢笔时,她总是说;“丢了咱再买。”就这样,这个孩子已经丢了十几支笔了。在咨询中,这个妈妈还谈到:孩子曾经说过美术老师借过他的笔忘了还,他找老师要了两次,老师最初说已经还他了,后来就嫌他烦了,不耐烦地说了他两句。孩子告诉妈妈时,妈妈说:“老师忘了,不还就不还吧,一支笔又不是什么好东西。’而孩子的目题可能停俩就出在这多苦上。为此我们特请中国健康教着研究所的研究员清脆额文主缢另解答。  相似文献   

7.
唐田 《家教指南》2006,(10):27-29
一个妈妈说,孩子上幼儿园已经好几个月了,平时都是保姆接送,下班回家很想跟孩子聊聊幼儿园的事情。每当他问:“你在幼儿园学什么了?”他总是说:“没学什么。”“孩子在幼儿园吃的什么?”“没吃什么。”“跟妈妈说说幼儿园有什么好玩的事情?”“不好玩。”他的回答让妈妈很失望,如果不问他,他从来不主动说幼儿园的事情,他为什么不喜欢说幼儿园的事情?怎样才能让他乐意跟家长交流幼儿园的事情?  相似文献   

8.
《少年儿童研究》2007,(7):102-103
问:我的孩子10岁,是爷爷奶奶带大的,从小就比较淘气,但是从来不会惹是生非。但是最近学校老师和小区里的孩子的家长都反映,说他总是和比他小的孩子打架,结果当然就是他打人家。我听了特别生气,对他说不能打弟弟妹妹,但是他不听,还反问我:凭什么我就要吃亏啊?他打我我就打他!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9.
在法国,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中国妇女带着孩子去法国旅游,一天,她带着孩子到法国朋友家做客,热情的法国女主人作了礼节性的欢迎之后,便问中国客人喝点什么,中国客人按照本国的传统习惯回答说:“随便。”接下来,主人又问孩子喝点什么,未等孩子自己回答,孩子的妈妈就抢先说:“别管他,我喝什么,他喝什么。”法国女主人很不理解地说了一句:“让孩子自己选择。”然而,孩子的妈妈仍固执地表示没有给孩子选择的必要,最终孩子还是没有得到选择的权利。有人说,中国的家长太累,责任心太强。的确不假,许多时候,家长成了孩子…  相似文献   

10.
有一个白痴孩子,每个人见了他都会烦——他整天哭闹,并且做出吓人的模样,身体不停地扭动,没有人能够让他停下来。这孩子6岁的时候,还说不好一句话,连背诵一个单词都十分困难。同时,他开始不愿见生人。医生诊断后,告诉他的父母:可怜的孩子,他得了自闭症。没有人能教育他,他的父母只好求助于康复中心。于是,他被带到一家儿童康复中心。那里的老师也无法管教他,他不停地在课堂上发出警车一样的尖叫,让其他儿童惊恐不已。他的手不断地在玩东西,一刻也不休息。老师说:这样的孩子没救了。有一天,孩子发现地上有一支水笔,就用它…  相似文献   

11.
很多心理杂志都曾引用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母亲带着一个八九岁的男孩来看心理医生。这位母亲说:“我生这孩子的时候不太顺利,医生不仅给他吸了氧,还告诉我这孩子以后可能会出现智力问题。这不,这孩子9岁了,和别的孩子确实不太一样。因为先天不足,他脑子太慢,有学习困难,成绩一直倒数。我真担心他会有智力低下的问题。”母亲越说越激动,“我带他去过好几家医院,做了很多检查,可都没查出什么毛病。”“但他肯定是脑子有问题,我生他的时候落下的病根。”母亲一直在反复强调。而当医生向孩子本人询问时,孩子竟也不假思索地说:“我脑子有问题,所以学习不好。”  相似文献   

12.
老马 《家长》2003,(Z1)
我在作心理咨询的时候,一位家长朋友向我诉苦道:“我那上初二的儿子这阵子可让人头疼了,你说往东,他非要往西,越来越不听话了。这不,暑假里你越说该起床了,他越赖在床上不动;你越说电视看多了不好,他越盯住电视不动弹;你越想给他讲讲道理,他越说不用你管……您说,多气人!孩子小时候可不是这样,挺听话的。现在,他怎么这样了?我该怎么办?”在我的家教心理咨询中,常常有家长朋友向我倾诉这样的困惑。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孩子的“不听话”?对策之一:理解先行从心理学角度看,少年期孩子“不听话”是心理断乳的表现。孩子少年期…  相似文献   

13.
张玉敏 《山东教育》2004,(23):77-78
如果问家长朋友,是否愿意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他十有八九说当然;如果问家长他可知道养小动物是培养孩子爱心与责任心的好方法,他也多半说知道;如果问家长为什么养小动物可以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他往往可以娓娓道来,甚至明了其中的教育原理和心理机制。但是,在现实的真实情景中,家长们往往做  相似文献   

14.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解放孩子的脑,让他去想;解放孩子的口,记他去说……,孩子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罗恩&;#183;菲尔德强调了美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即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5.
郭静 《青年教师》2004,(11):17-18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  相似文献   

16.
蔡绍萍 《早期教育》2002,(18):39-39
厦门读王先生来信说,他经常利用双休日带孩子到公园或游乐园去玩,可是到该回家的时候,孩子总是不肯回家。所以他每次都是强行拖着眼泪汪汪的孩子离去。他不知该怎么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妈妈说:压岁钱要花得有意义! 过年时,亲朋好友走动,总会给孩子一些压岁钱,积少成多,孩子就有了一笔不少的“收入”,少说也有一丽千吧,这些钱孩子收着,不露声色。我总以为,他会像小时候那样,主动交给我,然后说:“妈妈,我要用钱的时候,你可要给我啊!”哪知,他今年主意大了,一点没有让我“保管”钱财的意思。我不免有担心,常常说孩子花惯了钱是收不住手的,也常说孩子花钱是不经大脑思考的,我就想引导他把钱花到正经的事上来。  相似文献   

18.
李文英 《父母必读》2014,(10):98-101
美国传媒学者波兹曼在他的《童年的消逝》一书中说,没有秘密就没有儿童时代。孩子的秘密,对成人来说也许就是一个小笑话,但是对孩子来说却大于天。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秘密,才能赢得孩子脚心。  相似文献   

19.
幼教信箱     
我的孩子三个多月,婆婆说:“孩子不能多抱,让他多躺躺好。”婆婆说得有科学道理吗?浙江徐飞答:刚出生的孩子脊柱很柔弱,需要的睡眠时间较长,这时要让他多躺躺。三个月以后,孩子已经能抬头,各种感官感受事物的能力也增强了,这时应常把孩子竖直抱起来。这样做有两大好处:一方面能让孩子多看周围的事物,辨别不同的声音,锻炼他的视觉和听觉器官,并能促进大脑的活动,起到开发婴儿智力的作用;另一方面,父母抱着孩子的时候,也是在与孩子进行一种感情交流。妈妈的爱抚会丰富孩子早期的情感体验,给宝宝以安全感。孩子还不能独立行…  相似文献   

20.
儿子两岁多的时候,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一天,他指着鱼缸中的鱼问我:“妈妈,鱼的嘴怎么一张一张的啊?”我说“它在呼吸空气呢。”孩子又问:“什么是空气呀?”我忽然发现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失职,孩子竟然不知道什么是空气。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也难知道,于是我决定马上告诉他。 我对他说:‘妈妈先捏住鼻子,你学妈妈的样子好吗?”孩子点点头。我用一只手捏住了鼻子,孩子的小手也和我一样。我说“咱们一起闭上嘴巴好吗?”孩子学我闭上嘴巴。没多会几孩子就张开嘴笑了。我也放下手,对他说“你每天从鼻子吸进去的就是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